(18
分)
⑴也是猛然间发现,在我的故乡,那个闭塞而贫困的小山村里,我从来没有听见过“谢谢”两个字。
⑵在儿时的记忆中,邻里之间相互借东西是很常见的,借劳动工具借针线借柴米油盐。每次借的时候,借者自然大方,直接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没有借的忐忑和不安。
⑶“他大叔,你家的犁子在不在?我想把东头的地犁耙犁耙。”
⑷“他大婶,我家的黑线用完了,你有没有?”
⑸“今天来客,油瓶空了,先给我倒点儿。”
⑹被借者绝没有丝毫的优越感,忙把东西找出来,送到人面前,还要说上几句体贴的话。
⑺“你真勤快,闲不住,隔天我也得把地犁犁,别耽误了播种。”
⑻“线够不够,不够,我再给你拿。”
⑼别看东西小或者少,必定要还的。还犁的会高声问:“他大叔,犁用完了,放这儿好吗?幸亏犁得及时,不然赶不上春耕了。”犁的主人会让还犁的坐一会儿,忙着去拿烟,好像借东西的是自己。
⑽还线的主妇会在唠完一会儿家常后,在要回的时候,把东西掏出来随处一放。主人会责怪:“你看你,这点儿东西还拿过来,真外气!”主妇会说:“有了,没有我也不会还你。”
⑾借油的会打发孩子还东西:“俺妈说,这是俺家刚榨的油,让大婶你尝尝。”大婶会撵着孩子给他点黄瓜之类的东西吃。
⑿在经常发生的借和还中,乡人虽然不说谢谢,但都通过默契的方式把内心的感激表达了出来。在乡人眼里,“谢谢”这两个字,有点儿别口、自白、浅显、夸张,与土地的自然和质朴不相称,如果说出来,就疏远了彼此之间的距离,人也变得更生分了。
⒀记得我读初二的时候,村西头的潘家十多岁的孩子突然昏死了过去,当时潘家男人又不在家,听到潘家女人的喊声,正在地里劳作的“黄麻子”飞奔到老潘家,背起孩子就往邻村赤脚医生家跑。七八里的乡间小道,干瘦的黄麻子在负重几十斤的情况下,用了不到一个小时的时间狂奔到村医家,及时挽救了孩子的生命。老潘家为了感谢黄麻子的救命之恩,专门挑了良辰吉日,邀了村里德高望重的人,拿着炮仗,背着礼物,到黄麻子的家。在弥漫着好闻的硝烟味中,被救的潘家孩子在父亲的命令下,扑通跪在黄麻子面前,嘣嘣磕了三个响头。黄麻子手足无措地转着圈子,一个劲儿地反复埋怨着老潘:“你这是干啥呢,干啥呢……”老潘大声说:“孩子的这条命是你给的,你什么时候要,他就得什么时候给!”自始至终,我没有听到一个“谢”字。
⒁后来,我到了城市,听惯了谢谢,也习惯说谢谢。
⒂前段日子,父亲身体不好,我回去看他,见邻居大娘也来探望,还拿了十多个鸡蛋。送她出门时,我下意识地说:“谢谢你呀,大娘!”大娘愣了一下,嗔怪道:“看你这孩子,说的什么话!”(选自《散文》,2008
第4
期)
19
.乡人是怎样用不同的方式把内心的感激表达出来的?请具体列举出来。(4
分)
答:
20
.本文的主旨(中心)是什么?(3
分)
答:
21
.下面一段话是从原文抽出来的:
“我也碰过这样的事,那次晌午头来客,盐没了,我还是到张老太婆那儿拿的。”
这段话的恰当位置在第
自然段与第
自然段之间。
理由是:
。(4
分)
22
.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
邻里之间借东西,借者自然大方,是因为被借者没有优越感,会主动借出以取悦对方。
B.
本文形散而神不散,将乡村日常生活的一些琐事串联起来,有力地表现了主题。
C.
结尾处一句:“大娘愣了一下,嗔怪道:‘看你这孩子,说的什么话!’”表现了大娘对我的责备,由于我的言谢,便疏远了我们彼此之间的距离。
D.
本文的写作意图是将闭塞而贫困的小山村与城市作对比,暗讽了城市人习惯说谢谢的风气。
23
.本文在处理材料方面有何特点?为什么这样处理材料?(4
分)
答:
参考答案:中小学作文阅读答案网整理
19
.
4
分
⑴还犁的主动把犁放好,然后说“犁得及时,不然赶不上春耕”
⑵还线的与主人唠一会儿家常,把东西掏出来随处一放
⑶借油的会叫孩子说“这是俺家刚榨的油,让大婶你尝尝”
⑷老潘让孩子给黄麻子磕三个响头,说“命是你给的,什么时候要,什么时候给”。
(评分意见:每一个要点占
1
分)
20
.
3
分
本文写出了乡人的热情、质朴、真诚和乐于助人,赞美了小乡村充
满和谐(融洽)、乐于助人、知恩必报、亲密无间的人际关系。
评分意见:答对乡人的品格占
1
分,赞美乡村的和谐(融洽)、乐于助人、知恩必报、亲密无间的人际关系占
2
分。
21
.
4
分
第⑻-⑼段之间。(
2
分)因为这段话是写被借者说的一句体贴的话,按照上文借者的顺序,这段话是对借油者说的,所以应该排在第
8
段被借线的主人说话之后。(要从文章内容出发说明理由,
2
分)
22
.
3
分
B
23
.
4
分
详略得当(或有详有略)(
1
分),详写了黄麻子救潘家孩子一事,略写了乡村人借犁、借线、借油等生活琐事。(
1
分)因为详写黄麻子对潘家孩子的救命之恩,从而更加突出乡村人大恩也不言谢的朴素民风。
(2
分
)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com/chuzhong/334655.html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