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心武
(1)还记得童在重庆的一些事。我家住在南岸狮子山,从那里可以到一座更高的真武山去游览。真武山上有段路非常险,靠里是陡峭的山岩,靠外是极深的悬崖。那天玩得很开心,返回时,我故意贴在悬崖边上走,还蹦蹦跳跳的,甚至以颠连步跃进。七岁的我还不懂生命的珍贵。那样做,有存心让母亲看见着急的动机。
(2)还记得那天母亲的身影面容。她紧靠着路段里侧的峭壁,慢慢地走动。她一定后悔转到那段路以前没能牢牢牵着我的手,把我控制在她身边,她自己往前挪步,眼睛却一直盯在我身上。我顽皮地蹦跳投掷,不住地朝她嬉笑,呕她,气她,悬崖边缘就在我那活泼生命的几寸之外。事后,特别是长大成人后,回想起母亲在那段时刻的神态,非常惊异,因为按一般的心理逻辑与行为逻辑,母亲应该是惶急地朝我呼喊,甚至走过来把我拉到路段里侧,但她却是一派沉静,没有呼喊,更没有吼叫,也没有要迈步上前干预我的征兆,她就只是抿着嘴唇,沉静地望着我,跟我相对平行地朝前移动。
(3)那段险路终于走完,转过一道弯,路两边都是长满芭茅草和灌木的崖壁了,母亲才过来拉住我的手,依然无言,我只是感受到她那肥厚的手掌满溢着凉湿的汗水。
(4)直到中,有一天不知怎么的提及这桩往事,我问母亲那天为什么竟那样地沉静。她才告诉我,第一层,;第二层,她注意到我是明白脚边有悬崖面临危险的,是故意气她,尽管我不懂将生命悬于一线是多么荒唐,但那时的状态是有着一定的自我防险意识与能力的,一个生命一生会面临很多次危险,也往往会有故意临近危险也就是冒险行动,她那时觉得让我享受一下冒险的乐趣也未为不可。我很惊讶母亲那时能有第二层次的深刻想法。
(5)母亲去世快20了,她遗留给我的精神遗产非常丰厚,而每遇大险或大喜时的格外沉静,是其中最宝贵的一宗。我写第一个长篇小说《钟鼓楼》时,母亲就住在我那小小的书房里,我伏桌在稿纸上书写,母亲就在我背后,静静地倚在床上读别人的作品。我有时会转过身兴奋地告诉她,我写到某一段时自我感觉优秀,还会念一段给她听,她听了,竟不评论,没有鼓励的话,只是沉静地微笑,而且,有时她还会把手头所读的一篇作品的某些内容讲一下,那作品是一位同行写的,我没时间读,也并不以为对我有什么参考价值,不怎么耐烦听母亲介绍,母亲自然是觉得写得挺好,但她也并不加些bāo扬的话语,她就是沉静地给我客观讲述,毫不罗嗦,具有点穴的效果。后来《钟鼓
楼》得了茅盾文学奖,那时母亲已到成都哥哥家住,我写信向他们报喜,母亲也很快单独给我回了信,但那信里竟然只字未提我获奖的事,没什么祝贺词,但语气沉静地嘱咐了我几件家务事,都是我在所谓事业有成而得意忘形时最容易忽略的。
(6)2000第三次去巴黎,又去罗浮宫看达·芬奇的《蒙娜丽莎》,在众多的观赏者中,我忽然产生了一个非常私秘的感受,那就是蒙娜丽莎脸上的表情并不一定要概括为微笑,那其实是……
14
、请写出第(5
)节注拼音的字。(1
分)
b
āo
(
)扬
15
、第四节中提及母亲那天有两层想法,请根据生活常识,用自己的语言概述下母亲的第一层想法:
(2
分)
16
、"
我很惊讶母亲那时能有第二层次的深刻想法"
,请具体分析一下"
我"
惊讶又哪几层原因。(3
分)
17
、根据文意,请解释第(
5
)节中
"
点穴的效果
"
的含义。(
2
分)
18
、对本文解释最恰当的一项是(
)(
1
分)
A.走山路那天,母亲并未惊慌失措,但她的内心其实是不安和担忧的。
B.母亲从不对
"
我
"
进行说教,因此有些事
"
我
"
到多后才懂。
C.母亲问我介绍那位作家的作品,因为她觉得写得挺好。
D.这篇文字是运用倒叙的记叙顺序来写的。
参考答案:
14
、褒
15
、如果她慌张地呼叫,会让我紧张,反而危险。(大意对即可)
16
、①当时的情况非常惊险,而母亲居然还能注意到
"
我
"
的神情、揣摩到
"
我
"
的心理。(
1
分)
②母亲对
"
我
"
的关切应该使她无暇旁顾,而她居然还能有这层想法。(
1
分)
③一般的母亲不可能有
"
让我享受一下冒险的乐趣
"
的深刻想法,
"
我
"
惊异于她的与众不同。(
1
分)
17
、指母亲的话具有点到即止、切中要害的效果。
18
、
A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com/chuzhong/524184.html
相关阅读:《榕树,生命进行曲》阅读答案
《那些乡间的事物》阅读答案
《天安门前看升旗》阅读答案
《夺取南极的斗争》阅读答案
《长大》阅读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