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程程
①
小时候临睡前,父母每每要到我床边帮我掩好被褥,才熄灯关门,安心离去。我喜欢躺在床上,眯着眼,看着自己卧室的门像一把扇子似的被合起,看着那原先敞开的光逐渐被门缝压成一条线,渐细,渐细,然后消失尽,并在一瞬间发出极轻的细响
——
是锁洞咬住了锁舌。
②
记忆中,父亲关门特别轻,像怕惊扰了我小脑袋下枕着的梦,有时我甚至屏息也听不到那一瞬间的声响。
③
还记得八九岁的时候,有一天,父亲在午睡,我蹑手蹑脚地走进他的卧房取一本书,出来时小手攥紧了门把手,希望也能像父亲一样,让锁洞轻轻含住锁舌,莫发出声音惊扰他,谁料,关门瞬间的声音还是异常响。
④
此后,我便开始琢磨关门时的力度,左右手的配合。这渐渐成了一种习惯、癖好,以至每每有人离开房间,我都会不由自主地竖起耳朵,去留意门被合上那一刻发出的声响。我着迷于此,就像钟情于品一口茶的余香,错过了,心里总若有所失。
⑤
渐渐地,我学会在那一响中读人。
⑥
有些人,离开时从不关门,像特意为留在屋内的人准备一颗隐性炸弹,就等一阵乱闯的风撞上。于是,就知道这些人多半欠些细心、体贴。还有些人,不愿默默离开,悄悄不是他们别离的声息,他们决意要离开得轰动些,于是,他们的背影便伴随一声
“
砰
”
的巨响,久久回荡在一双双备受惊吓的眼神中。
⑦
相比之下,有些人的离开则如露滴竹叶,那清响着实令人回味。那轻轻的一合,就像为一首短诗画下了一个清脆的句点,言尽而意无穷。于是我暗自揣度,这样的人该有怎样一颗细密而饱满的心啊。
⑧
记得读大学时的一天,我闭门在寝室里自习。有人在门外轻叩两声,停约几秒,再推门而入。现在想来,那两声提醒的轻叩真是妙不可言,因为那小心的提醒给出了一段时间,让门里门外的两个人避免了一场措手不及的尴尬。许多时候,人跟人之间的点点关怀与温暖,就在于如此不经意的掩门、叩门之间。
⑨
前些日子回家,看父亲坐在椅子上听着音乐睡着了,我轻轻地关上门,毫无声响。那感觉,就像完成了一个多的夙愿。
(选自《莫愁》
2008
1
月上)
1
.概括。试简要概括本文第
⑤
~
⑧
段的主要内容。(
2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理解。虽然关门、叩门是一件很平常的小事,但从中能窥见一个人的人品,了解一个人的性格。从如下几种关门情形中我们可以看出他们各是怎样的一种人?(
4
分)
(
1
)离开时将门轻轻一合,发出一声清响: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
2
)离开时从不关门,等一阵乱闯的风撞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
)离开时
“
砰
”
地一声关上,发出巨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体会。本文反映了父子之间浓浓的亲情,作者选取了不同时期的哪几件事来表现这种情?(
3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揣摩。文中划线的句子写得很好,试品味其妙处。(
3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探究。有人认为本文主要的笔墨是写
“
关门
”
,而第
⑧
段却写
“
叩门
”
,有离题之嫌,是多余的。你赞同这个观点吗?请说说你的看法和理由。(
3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轻轻掩门的一声清响.
》
附答案:
1
.写“
我”
从关门声中来读人(或:着重写了几类关门、叩门人)(2
分。意对即可。)
2
.(1
)细心,体贴(或:有一颗细密而饱满的心,有礼貌)(1
分) (2
)粗心,不太体贴
(或:欠些细心、体贴)(1
分) (3
)粗鲁,不顾他人感受(2
分。意对即可。)
3
.①小时候临睡前,父亲每每要到我床边帮我掩好被褥,才熄灯关门,并且关门特别轻。②八九岁时的一天,“
我”
到父亲卧房取书,小手攥紧了门把手想轻轻关门不惊忧午睡的父亲,不料关门声还是异常响。③前些日子回家,看父亲坐在椅子上听着音乐睡着了,我轻轻地关上门,毫无声响。
(3
分。答对一件得1
分,意对即可。)
4
.答案示例: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用短诗中的清脆的句点来作比),形象而生动地写出了那轻轻一合的清响着实令人回味。(3
分。修辞手法1
分,表达效果2
分。若只品味词语,最多2
分。)
5
.开放性题。答案示例:不赞同。因为此段拓开一笔,由关门写到叩门,说明人跟人之间的点点关怀与温暖,不仅仅只是体现在关门这一细节上,还体现在叩门等许多生活细节上,更好地拓展了文章的主题。
赞同(有此同感)。因为文章标题及全文主要部分都是围绕“
关门”
这一内容来写,此段给人以节外生技之感;若无此段,全文意思也很连贯,整个行文更显得一脉相通。(3
分。看法1
分,理由2
分。无论赞同与否,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com/chuzhong/562878.html
相关阅读:《把钥匙挂在心口(19分)》阅读答案
《穿街走巷的吆喝声》阅读答案
《给我的孩子们(节选)》阅读答案及解题指导
散文阅读《草莓》
《你看出了一只狗的寒冷》阅读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