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陪
我现在的家在岳麓山下。
我所住房子的背后,不知什么时候被人探出一条路来。每天一早会有很多人从这里爬上岳麓山进行晨练,这等热闹要到上午10点以后才告平息。
也就是说,如果不是假日,紧靠我家的岳麓山,每天上午10点以后便是孤独的。
我曾陪同我外地的朋友登过好几次岳麓山(当然是花了10元门票从正门进去的)。去赏玩的都是大家必去的熟悉的景点,像爱晚亭、麓山寺、蔡愕墓、云麓宫、鸟语林等等。
我觉得那没意思极了。
我讨厌任何预见性很强的像履行任务似的行动,包括以开心为目的的旅游。
我决定去看看孤独时的岳麓山。
一个非假日的秋日的下午,我一个人登上了岳麓山。这时候,无忧无虑的孩子大多在上课,为衣食之忧的成人在劳作。一边爬山的时候,我就为自己能有这么一份悠闲而惬意不已;待登上山顶,我更是惊异于呈现在我眼里的岳麓山:它有了我以前未见的大气、厚重、静穆、空旷、辽远。
岳麓山陌生了。我一下子喜欢极了这种熟悉里的陌生。
随便找了一处地方坐下来,俯瞰山下棋盘似的城市,需看看头顶离得近了的天空,山不说话,巍峨却在我的心里形成了。我眼前的山石、树木静静地立着,孤独中却有一股凛然的傲气,只有这秋日里渐渐走向衰败的小草还在使着小小的性子调皮,随风轻轻摇曳着。其实,它也是傲然的呢,它不惧怕生命的凋零。
我突然对它们心生崇敬起来,人说高处不胜寒,可是山可以。山上的泥石、树木、花草可以。
我有种冲动,想走近任何的一块石头,一棵树,跟它们说说话;想俯下身子亲近每一株草,跟它们交心。谁说沉默意味着没有生命呢,或许,它们比我的祖辈都长呢。令人钦敬的是,岁月似剑,风雨如磐,它们按着自己的信念活成了自己的模样,一座山其实就是一幅经不变的画,我看到的其实就是我父辈看到的那幅——或许,我眼下站着的这块地方,在若干前就是一位衣袂飘飘的诗人或豪气干云的武士所亲临过的。可是,这山上的一切,不论遭遇自然无情的侵袭还是人类亲切的探访,都呈现出宿命似的接纳,没有悲喜的跌宕。这种神闲气定的大气魄,人哪里会有!
我想起小时候在乡下的时候,看到那农田里的稻谷,在沉默和朴素里任由时光的安排,抽穗、扬花、结谷,然后回到农人的仓储里,我以为那是懦弱的没有生命的,今天,一个人在山上,突然感觉到一座山与一棵稻谷命运的相似,我于是幡然领悟:其实,真实的生命才应该像一座山、一棵稻谷那样不加雕饰地完成过程,不加挑剔地归依结果。真正的强大有时就是不奢求,不抗拒。
人活着总无法摆脱奢望,归顺自然,所以人别说比自然活着的万物渺小,比自然本身都渺小。
譬如登山,你很少看到一个人孤独地登山,而只是成群结队地开心赏玩。你把山看成了景点,你就无法领略到山的生命。有人说见了黄河你得跪下去面对、解读,面对山也应该是——至少我们的灵魂应该是。
你不妨一个人登一次山,你会发现:一个人在山上,面对沉默不语的山,用不着比较,你就渺小了。
我感觉我登上了山,人却站在了山脚下。
1.作者写到“岳麓山陌生了。我一下子喜欢极了这种熟悉里的陌生”。
①“熟悉”是因为
②“陌生”是因为
2.作者写到“我突然对它们心生崇敬起来,人人说高处不胜寒,可是山可以。山上的泥石、树林、花草可以”。联系上下文,作者这样说的理由是:
3.作者写山的同时,想起小时候家乡的稻谷,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4.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鉴赏,正确的两项是
A、对于自然无情的侵袭和人类亲切的探访,山的一切都会欣喜的接纳,这种“大气”令人类感慨和崇仰。
B、人活着只要摆脱了奢望,人就会和自然活着的万物一样伟大,和自然本身一样伟大。
C、作者领悟到真实强大的生命应该是不加雕饰,不加挑剔,不奢求,不抗拒。
D、“你把山看成了景点,你就无法领略到山的生命”,意在强调只有一个人登山时才会有新的发现和顿悟。
E、作者着力抒写自己登山时的感受,当你用心灵去面对、解读山上的泥石、树木和花草时,便可以领略到山在沉默中蕴涵的真正强大的生命力。
【阅读提升】
1.①家住岳麓山下,也曾几次登过岳麓山。
②孤独时的岳麓山有我以前未见过的大气、厚重、静穆、空旷、辽远。
2.它们的孤独中有一股凛然的傲气,它们不惧怕生命的凋零,它们按照自己的信念活成了自己的模样。
3.通过联想,领悟到真实的生命应该不加雕饰地完成过程,不加挑剔地归依结果。或:通过联想展示同样沉默朴素的生命,从而达到强化本文主旨的作用。
4.C、E (A“欣喜”一词错,原文为“宿命似的接纳”;B“只要”一词以偏概全,太绝对;D“把山看成景点”应包含两层含义:其一是“成群结队”,其二是“开心赏玩”,选项中说“只有一个人去登山……”并没有否定游玩时的心态“开心赏玩”,把文章原意缩小了。)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com/chuzhong/564226.html
相关阅读:丁立梅《秋天的黄昏》阅读
《人生需要一枚指南针》阅读答案
《洁净之莲》阅读答案
巴金《伤害》阅读答案
节选自梁晓声《母亲》阅读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