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代用阴历,阴历有闰月,运用二十四节气定农时,是起了一定的作用。现在通用阳历,节气的日期每年都在那几个日期不变,各年相差也不过一两天。可是气候变化年年不同,依固定的日期耕种,就不合理了。
竺可桢先生于1931年5月9日作“亲月令”的演讲,他说我国古代的二十四节气,原产生于黄河下游,因年代久远,气候变迁,不仅与其发源地现今情况不合,更不能适用于全国。他列举自己在南京所观测的9年物候记录,制作新的月令,以供农业耕种参考。二是以自然历预测农时。我国现在所作的自然历是把一年四季划分为几个物候季段,在各季段中顺序排列物候现象,在自然历中一目了然。自然历中的植物、动物、农作物的物候期,基于各种物候现象的出现,有其顺序性和相等性,知道前一种物候现象出现的日期,就可预测后一种物候现象未来出现的日期。
这样,根据自然历与农作物播种期间和收获期相对应的物候指标,根据各地的自然历,如果预报某种农作物的播种期或收获期,只要发现有重叠的物候现象,根据这种物候现象即可作预测。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com/ciyu/1131969.html
相关阅读:
鐗堟潈澹版槑锛氭湰鏂囧唴瀹圭敱浜掕仈缃戠敤鎴疯嚜鍙戣础鐚紝璇ユ枃瑙傜偣浠呬唬琛ㄤ綔鑰呮湰浜恒€傛湰绔欎粎鎻愪緵淇℃伅瀛樺偍绌洪棿鏈嶅姟锛屼笉鎷ユ湁鎵€鏈夋潈锛屼笉鎵挎媴鐩稿叧娉曞緥璐d换銆傚鍙戠幇鏈珯鏈夋秹瀚屾妱琚镜鏉�/杩濇硶杩濊鐨勫唴瀹癸紝璇峰彂閫侀偖浠惰嚦 bjb@jiyifa.com 涓炬姤锛屼竴缁忔煡瀹烇紝鏈珯灏嗙珛鍒诲垹闄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