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逍遥右脑记忆网-免费提供各种记忆力训练学习方法!

《光荣与梦想》读书笔记

编辑: 路逍遥 关键词: 读书笔记大全 来源: 逍遥右脑记忆


1974年,著名通俗历史学家威廉?曼切斯特出版了《光荣与梦想》,以历任美国总统的竞选和执政为明线,同时不动声色地细致描绘了美国1932年至1972年的社会发展全景式画卷。
1、魔鬼藏于细节之中
这本书与历史教科书甚至很多其他历史著作相比,最大的区别在于它巧妙地在宏观叙事和微观叙事之间取得了平衡。它既凸显了二战、珍珠港事件、原子弹的研发与投放、联合国的筹划与成立等重大历史事件,又能从无数个体的视角细腻描写其时的政治、经济、军事、社会、艺术、科学、时尚、音乐、娱乐、热点事件,甚至是女性服装潮流、口头语的变化、性观念的更迭。这种写作手法的好处在于全书充盈着丰富的细节,使历史鲜活生动而不教条、概念化,读来兴致盎然;可能也有一些缺陷,如果读者阅读间隔较长,容易迷失在琐碎的细节里,看不清历史推进的框架。
比如,“在哈里?杜鲁门时代的生活”这一章节里,作者描写了女性时装潮流的变迁:由战时简朴的衬衫、套装以及短裙向战后克里斯汀?迪奥设计的裙摆宽大、用料奢华、丰富多彩的“新样式”转变。这种潮流的出现既有克里斯汀?迪奥设计理念的影响,也有战后千万女性求新求变以及物资供应日渐丰富的影响。
2、历史是极其复杂的
读这本书读得越多,越见识到了1941年至1950年美国(世界)历史的波澜壮阔、波云诡谲,越不敢轻易评判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真正的历史就和法律中的实质正义一样,永远难以触碰,事实一旦发生就立刻逝去,人们只能根据留存的证据加之以推理、想象,书写“可能的历史”,努力通过程序正义实现实质正义。所以,对于写历史的人来说,严谨细致、忠实于历史史料、客观公正是必备的素质;对于读历史的人来说,要有“兼听则明、偏听则暗”的清醒认识和海纳百川的胸襟,去读不同人对于历史的猜想、叙述,尽可能地去接近历史的真相。本书作者威廉?曼切斯特在书中选用了当时大量的新闻报道,针对某一历史事件常常采用“平衡”叙述的手法,引用立场不同个体的相反评价较为真实地再现了历史的复杂,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他所持政治立场可能带来的偏颇。
比如,在对富兰克林?罗斯福的评价上。美国是一个崇拜英雄的国家,从好莱坞大片就能窥见一斑。1945年,同盟国胜利在望,罗斯福作为统率在美国国内声望大增。4月12日,罗斯福病逝,美国举国哀悼。威廉?曼彻斯特一直以来对罗斯福持赞赏态度,特辟一章“小院丁香花开时”来描写罗斯福逝去给美国人民造成的哀恸。一位父亲带着浑身打哆嗦的男孩(清晨6、7点钟)来到人群拥挤的火车站台,向罗斯福的遗体告别。“孩子,你要记住今天看到的一切。”父亲对孩子说。等到火车终于缓缓开走,孩子转头向父亲说:“我都看见了。”另一方面,曼切斯特也忠实地记录了一些人对于罗斯福去世的不同声音:“现在我们终于自己做主了”。罗斯福聪明果断,敢于担当,领导美国人民度过了大危机,取得了二战的胜利,值得钦佩。但他的“新政”也招致了不少人对于他干涉经济自由的批评。甚至对于他与秘书偷情的事实,曼切斯特也没有为之讳言。他刻画的是一个有血有肉有品质有人性缺点的人,一个伟大但不神化的罗斯福。
3、不应该轻易给任何一个群体贴标签
这本书不是冷冰冰又傲慢的“美国崛起荣耀史”,它将美国社会放在全球背景下描述,视野宏大。同时,作者曼切斯特将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公平正义的追求落在笔端、写在字里行间,难能可贵。对于美国在二战中的功绩,曼切斯特并不谦让;对于美国在二战中对于特定群体的失误、错误甚至是罪行,曼切斯特也毫不否认。“光荣与梦想”,也许曼切斯特这里的“梦想”不仅仅是简单的美国梦,也包含着“人类之梦”:对于和平的祈盼、对文明的守护、对文化的传承、对公平公正的坚守。
比如,“国内战线”这一章特别提到了珍珠港事件发生后日裔美国人的遭遇。珍珠港事件发生后,美国国内种族主义抬头,针对日裔美国人的污蔑、骚扰和袭击日益增多。1942年,罗斯福签署第9066号行政命令,在偏僻、贫瘠的地区设立日裔美国人临时安置点。日裔美国人的财产被没收,只能居住在酿酒厂、赛马场和球场里,定期接受行李和人身搜查,甚至妇女不得不在哨兵注视下洗澡。即便如此,日裔美国人仍维系爱国心于不坠,尽己所能支援二战中的美国:以极低的工资行医、种树、做工、画战争宣传画。年轻日裔踊跃参军,所在第100步兵团和第442步兵团战绩斐然,几乎每个人平均得两个勋章。辉煌的战绩背后是比白人士兵高得多的伤亡率,日裔士兵抱着必死的决心效忠国家。这些日裔二代希望他们浴血奋战的事迹能传回国内,让一代移民得到承认、洗刷屈辱、拿回属于自己的财产。现实是,一代的财产早已被白人侵占,他们仍居住在临时安置点;极少数从二战战场生还的日裔二代回国后仍备受歧视,甚至发生了白人群殴伤残日裔士兵的恶劣事件。我不禁想问:其时美国人对日裔美国人的做法,与德国纳粹驱逐犹太人有什么区别呢?人性是复杂的、脆弱的,也许并不一定因为同盟国出发点的正确就能判断它的一切行为都是合理,具体事情具体分析。曼切斯特对日裔美国人的同情、对美国当时政策的批评,让我欣赏,他体现了知识分子的良知。
4、历史是偶然的还是必然的?
在写诺曼底登陆时,作者写到“历史事件发生很长一段时间以后,人们会觉得其本身具有一定的必然性。一想到诺曼底登陆,我们就会认为在法国的德国军队毫无胜算,艾森豪威尔拥有庞大的军队和源源不断的补给,海峡上又有英美联合舰队护航,这场战争已经胜券在握。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因为天气恶劣,德军几名重要将领不在指挥部……德国有10支高机动性的装甲部队可以将入侵者赶回英吉利海峡,但当天只有一支部队参加了战斗。”
历史学家常说,历史是偶然性和必然性的统一,偶然蕴含着必然的趋势,必然是由无数偶然构成的必然。这确实很有道理。二战中有很多场战争,同盟国和轴心国的实力对比此起彼伏,到后期同盟国胜利的趋势已经很明显了,即使诺曼底登陆失败,也会在其他海滩登陆成功,这是必然性。但,我很赞同作者、也很想强调的一点是,有时我们应该多承认一些历史的偶然性,比如诺曼底登陆的成功中就有不少的偶然性,如果没有无数士兵的舍生取义、浴血奋战,这场登陆不一定会取胜。承认“历史不是注定的”的好处在于:回望过去,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任何一种进步和变化都是来之不易的,它基于前人巨大的牺牲和努力,值得我们铭记和感恩;展望未来,我们需要具有危机意识和主动精神,历史不会自然而然发展成我们想要的“美丽新世界”,人类必须发挥自己的能动性和才智,众志成城、不怕牺牲、坚韧不拔,才有可能书写一段无愧于心的历史。
5、不要“以今非古”
评价任何一种抉择要结合当时当地的语境。今天,包括当时(1945年或更早),对于原子弹的研发和投放,一直存在着很多道德上的争议。不少人认为,原子弹不应该被研发,更不应该轰炸日本的广岛和长崎,这是不人道的,甚至,研发它的爱因斯坦等人是有罪的。以前,我也是持这种简单的道德观。但看了这本书,我的观念发生了改变。
原子弹的投放也许是不道德的,但它的研发和投放绝不是偶然的,它有着复杂的历史背景。在战略反攻以前,邪恶轴心国所向披靡,短时间内占领了许多国家和地区。德国纳粹拥有尖端的物理学家(包括核物理学家),正在研制很多新式武器,并尽可能快地投放在战场上。同时,德国和美国作为敌对方,对于核研究互相保密,信息不流通。在这种情况下,美国有非常重的危机意识,夸大了德国在核研究上的进展,并制定了“曼哈顿”计划,投入巨大人力财力加紧研制原子弹。可以说,战争本身的残酷性催生了原子弹这一恶魔。而且不得不为爱因斯坦这群核物理科学家辩解一两句:他们作为人类中的佼佼者,不仅在技术上领先大多数人类,在思想认识上也更能从全人类的角度思考问题,事实上,他们是最希望和平利用核能的人,在原子弹研发前后,有很多科学家都提出应该谨慎用核、和平用核。
另外,原子弹轰炸广岛、长崎,瞬间使得数万人丧命,确实不人道。但另一方面,日本军国主义不到最后时刻不服输的固执也是导致这一事件的因素之一(坚决不投降、战斗到最后一个人、无视《波兹坦公告》的最后通牒)。基于盟国在太平洋战场上的惨重损失(仅仅在远离日本本土的外围),如果按照常规思路攻占日本本地,就要付出更大的代价和至少10年的时间。难道因为能够因为盟国可能损失巨大,动用原子弹杀死日本平民作为威慑的做法就合理吗?就道德吗?不合理也不道德,但很多事情确实是囚徒困境,难两全。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com/dushubiji/1084605.html

相关阅读:暑假读书笔记 《简爱》
《波丽安娜》读书笔记300字
《一个人的朝圣》读书笔记之哈罗德的身体状况
读书笔记大全-《简?爱》经典对白阅读
《鲁宾逊漂流记》读后感6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