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逍遥右脑记忆网-免费提供各种记忆力训练学习方法!

古典名著《大学》读书笔记与感悟

编辑: 路逍遥 关键词: 读书笔记大全 来源: 逍遥右脑记忆


本专辑根据严思先生作品整理而成,至少64集。

《传习录》是明代哲学家王阳明的语录、论学书信的简集,为“阳明心学”。

习近平主席指出“王阳明的心学正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也是增强中国人文化自信的切入点之一”。

——华中师范大学文化教育经典研究中心学习研讨群

二、《大学》题解

在深入研读《大学》这部经典之前,首先需要清楚“大学”一词的涵义,为什么《大学》作者曾子以“大学”为本部经典命名?

2.1大学者,大人之学也

东汉郑玄认为:“‘大学’者,以其记博学,可以为政也。”唐孔颖达曰:“‘大学’之篇,论学成之事,能治其国,章明其德于天下,却本明德所由,先从诚意为始”。郑玄把“大学”简单解释为“博学”,对“学”字的理解是肤浅的。子贡在博学多识上用功夫,孔子点拨子贡:“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子贡回答:“然,非与?”孔子说:“非也,予一以贯之”。

朱子在《大学章句序》中说:“大学之书,古之大学所以教人之法也”。“人生八岁,则自王公以下,至于庶人之子弟,皆入小学,而教之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之文。及其十有五年,则入大学,而教之以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

“大学”相对于“小学”而言,两者所学的内容不一样,前者是“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后者是“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之文”。

子游曰:“子夏之门人小子,当洒扫、应对、进退,则可矣。抑末也,本之则无,如之何”?(《论语·子张》)子游认为“学”有本末,批评子夏教授弟子舍本逐末,其教学的内容“抑末也,本之则无”。而子夏认为教学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以“事有终始”来回应子游的批评。子夏说:“噫,言游过矣!君子之道,孰先传焉,孰后倦焉”?

《大学》作者曰“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似乎有对《论语·子张篇》子游、子夏之言进行折衷的意思。但本末终始是个大问题,“有始有卒者,其惟圣人乎”,或许只有孔子才能因材施教、循循善诱,唯有颜子做到了循循善学。一千多年后,朱子与陆象山在鹅湖之会上关于“尊德性”与“道问学”的争论,其实是子游、子夏之争的继续。

朱子又说:“大学者,大人之学也”。学习的目的是要成就大人的德行与功业,《系辞》所谓“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何为“大人”?孔子曰,“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阳明曰:“大人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者也,其视天下犹一家,中国犹一人焉”。

由此可见,“大学”之“大”有两层含义。

其一,对于修己而言,“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学习的内容和层次与小学不同,学习的目的在于存心养性、立德修身。

其二,大人之学“非自成己而已也”,而是要“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以治国平天下为己任,故《大学》作者又特别强调“大学之道,在亲民”。《学记》曰:“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说(悦)服,而远者怀之,此大学之道也”。

2.2“学”字为孔门第一义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如切如磋者,道学也”,“学”字在《大学》中仅出现两三处,但孔子论“学”之言几乎贯穿《论语》二十篇始终。“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篇》);“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论语·述而篇》);“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论语·雍也篇》)。“学习”、“讲学”、“博学”即源自《论语》此三章。

但是,一旦诸如“学习”“讲学”“博学”等双音节词汇流行开来,“学”字本身所蕴含的深邃义理就被湮没了。

“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孔子因材施教,不谈本体与心性,以至于弟子们以为孔子在日常教学中有所隐藏。[www.i1766.com]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孔子教育其子伯鱼也只是:“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子曰:“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其实孔子反复强调“学”,“学”即是儒家思孟学派心性论的源头。

孔子“十有五而志于学”,“子入太庙,每事问”,但孔子却说自己非“多学而识之者”,而是“一以贯之”。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孔子说:“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颜子曰:“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

后人应该结合“一以贯之”、“空空如也”“约之以礼”来领会“学”字的内涵。

“若圣与仁,则吾岂敢”?“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孔子不居“圣”与“仁”,只说自己好学,“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孔门十哲,七十二贤人,孔子只说颜子好学,“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孔子曾对颜子说,“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唯我与尔有是夫”。做到“好学”的也只有至圣孔子与复圣颜子,由此可见“好学”之难。

什么是“好学”?孔子以“不迁怒,不贰过”来阐述“好学”,《系辞》则曰“有不善未尝不知,知之未尝复行也”。“好学”不能从事上去解,而是心性修养功夫,是孔门无上心法,故明儒刘蕺山说,“学”字为孔门第一义。

《中庸》论“性”不论“心”,《大学》论“心”不论“性”。《中庸》乃“孔门传授心法”,《大学》点出“格物”,直承孔子之“学”,也是在阐释孔门心法。

《白虎通·辟雍》:“学之为言,觉也,以觉悟所不知也”;“学以治性,虑以变情,故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学”在现代汉语中是个及物动词,有一个所学的东西,如学数学、学音乐。但在《四书》中除了“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之外,“学”字后一般不加宾语,这正说明“学”不是向外求索,而是向内反求诸己,在心地上做功夫。孟子曰:“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大程子曰:“学只要鞭辟近里,著己而已,故‘切问而近思’,则‘仁在其中矣’”。

、、、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com/dushubiji/1103828.html

相关阅读:《儿童纪律教育》读书笔记
教育随笔小班
《生命生命》读书笔记300字
《成绩单》读书笔记250字
老人与海读书笔记350字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