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逍遥右脑记忆网-免费提供各种记忆力训练学习方法!

《庄老通辨》读书笔记之再论老子成书年代

编辑: 路逍遥 关键词: 读书笔记大全 来源: 逍遥右脑记忆


【渔夫按】本文为钱穆《庄老通辨》书中的一章,作于1933年。作者从三个方面再论老子成书年代。(1)就老子书中对于当时政治社会所发的种种理论而推测其历史背景;(2)以学术思想之系统言之;(3)从文学形式分析(古人著书之文体发展)。另,本文篇末,“近人辨老子书晚出,始梁任公”。对梁任公的国学造诣始有新认识。笔记如下:
一、根据老子书中对于当时政治社会所发的种种理论而推测其历史背景
老子言:不尚贤,使民不争。
孔子时,虽亦有意矫正当时贵族政治之弊害,而仅及正名,惟求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重返于往昔贵族统制安宁期之状态。在孔子当时,似尚未能彻底破除以前“血统亲亲”之旧观念,而明白提出尚贤之新主张。
墨子时,贵族世袭之制,以次崩坏,弊害昭显,墨子遂针对时弊,因倡尚贤。然就墨子时政治实况大体而言之,固亦仍是贵族血统世袭之旧局面,未能骤臻理想尚贤之境。下及战国中期,于是学者尚贤理论,乃始一变而为政治上之真实情况。
更后而尚贤制亦见弊害,乃复有针对时病,而发为“不尚贤”之教者;故,老子言“不尚贤”则必在战国中期以后。
另,老子书称在上者为“圣人”、“侯王”、“人主”,有“器长”、“官长”之称,这些均为战国晚期人的观念。
二、以学术思想之系统言之
先秦显学,实惟“儒”、“墨”两家,此韩非已言之。其后起诸家,则“法”源于儒;“农”、“名”、“道”源于墨;“阴阳”家兼融儒、道,最为晚出。
在儒、墨之初期,其议论大体,归于反抗当时贵族阶级之骄僭,而思加以改革。儒义缓和,可称右派。墨义激进,当为左派。
墨主“兼爱”,论其思想“底里”,亦为反对当时贵族阶级之特权。墨家之所以证成其“兼爱”之说者,曰“天志”,此为墨家思想之初期;今当暂称之为“天志的兼爱论”,或“宗教的兼爱论”。
继此以往,墨说又大变,虽亦同主兼爱,而所以需兼爱之理据,则不复远推于“天志”,而别创为“万物一体”之论。万物既属一体,则兼爱自所当然。其所以证成万物之为一体者,主要则在于对物名之种种综合与分析;今当暂称此为“明辨的兼爱论”。为此主张者,后世目之为“名家”,而惠施其魁杰也。此亦墨家思想之流变也。
庄子的“万物一体论”。庄子自创新义,从实际事物做观察,而认出万物实体之随时迁化,变动不居。此“假于异物?于通体”之变,在庄子谓之为为“物化”。物化之分析,至于最后一阶段,则有其大通合一,至细而不可察者,庄子名之曰“气”。凡所谓“物”之成毁,则皆假于异物,?于同体之一气之变化。精而论之,则皆一气之运行也。
若是言之,亦足证成万物之一体,而似较惠施之仅止于名言之辨者,为切实而进步矣。庄子又称此天地万物之一气运行者曰“道”。“道”字之新观念,可谓由庄子而确立。
墨子思想之贡献:提出平民阶级与贵族阶级之一体而平等;——“爱”字。
惠施思想之贡献:在能超出人类范围,而论点扩及乎宇宙万物,以寻求其平等之一体;——“物”字。
庄子思想之贡献:在能继承惠施,进而打破古代相传“天神创世”之说,而别自建立其“万物一体”之新论证。——“道”字。
老子书中言“道”,则显近于庄子,而复有其不同。其一曰:道先天地而存在。其次老子言道,始分“阴“”阳”。今当暂称此派为“阴阳的万物一体论”,其义乃畅发于易传。易传成书,则亦出老子之后也。
惠施之后复有公孙龙,彼乃不谈万物一体,而专意于辨”名“”实“。公孙龙之主张,一名止于一实,一实亦止于一名。其立论思想,尤偏重在名数之分析,而更不再及于综合之一面。故公孙龙之所谓“名”,与以前之所谓“名”者又绝不同。
老子书开首即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谓天地万物尽于“道”,此庄周之说也;谓天地万物尽于“名”,则公孙龙之说也。两说决不相同,老子书乃混归于一。此老子书犹较公孙龙为晚出也。
老子书中言“道”,其含义与庄周不得不违异,举其大者有二:(1)老子以“一”言“道”;(2)老子以“无”言“道”。老庄思想显然不同之处:(1)庄子:万物之迁化而认其为道;老子:推寻万物生成之本原而名之曰“道”;(2)老子:在道与万物之间,别有“象”之一级。
以上:老子书中论万物原始,混并庄周、公孙龙两派为说,故既言“阴”“阳”,又辨名言,含义往往相冲突。
墨子主“兼爱”,一变而为惠施之万物一体论,又转化而为庄周之物化论,以及公孙龙之惟名论。庄周、公孙龙之说,又合并而成老子之虚无论。
老子书中之人生论,其说似又别有据,而且与其宇宙论部分不相条贯。如下申说:
墨学贵实行,非礼非乐、节用节葬、苦行自刻,为墨说之基点,而特副之以“兼爱”之妙辨。兼爱论之发展,而有惠施、公孙龙为名家,至其苦行自刻之精神,则传而为农家,如许行是也。盖持墨家“兼爱”之说,视人之父若其父,其论为人所难信,于是有惠施起,而造为“万物一体”之新说;而苦行自刻,生勤死薄,其事又为人所难守,于是有宋?(kēng)起,而造为“人心欲寡不欲多”之新说。宋?:墨学晚起一大师。
余观老子书,其言人生涉世之道,大体从宋?来。宋?立论凡三大纲:(1)情欲少,不欲多;(2)见侮不辱;(3)容为心行。“人心能容”之说,亦宋?所特创也。此皆当时认为宋?所创之新说,而今老子书皆有之。
故,老子书出宋?、公孙龙同时稍后之说也。
三、从文学形式(古人著书之文体发展)
春秋之际,王官之学未尽坠,学术不及于民间,私家以著书自传者殆无见。
至于孔门儒学,始播王官六艺为家学。然孔子春秋本之鲁史,订正礼乐,亦不出王官六艺之范围。论语之书成于孔门,记言记事,仍是往者史官载笔之旧式也。
下逮孟子七篇,议论纵横,其文体若已远异于论语,然亦不脱记事记言之陈事。此皆当时著书体例之最早的法式也。
下至庄子,号为“荒唐”矣,然其书寓言十九,虽固妙论迭出,而若仍困于往昔记言记事之陈格;文体因循,犹未全变。然已能裁篇命题。
惠施之书五车,惜后世不传。
至公孙龙、荀子书,乃始严正之论体,超脱对话痕迹,不复遵袭记事记言之陈套,空所依傍,自抒理见。然荀子书,如议兵诸篇,亦复仍尊旧规也。
至老子书,洁净精微,语经凝练,既非对话,亦异论辨;此乃运思既熟,熔铸而出,有类格言,可备诵记,颇异乎以前诸家之例矣。此其为文体之进展,必皆出于战国之晚年,而不能早于论语、孟子、庄子之前。
另,诗、史、论之三者,可谓古代文学自然演进之三级。后有易大传,文体类似老子,均系散体论文之韵化。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com/dushubiji/1118588.html

相关阅读:呐喊读书笔记500字
读书笔记大全-《草房子》读书心得
《名人传》读书笔记范文
《笑猫日记》读书笔记300字
《错出一段美丽》读书笔记2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