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逍遥右脑记忆网-免费提供各种记忆力训练学习方法!

易中天中国史读书笔记之百家争鸣

编辑: 路逍遥 关键词: 读书笔记大全 来源: 逍遥右脑记忆


讲真,读书笔记写上瘾的后果就是如此:
百家争鸣的主要关注点:
如何治国,如何生存
儒家 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
核心:崇尚“礼乐”和“仁义”,提倡“中庸”之道。主张天道自为。
孔子:克己复礼是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治国方法:孔子讲人道,治国要仁,统治者要做仁的表率
治国形式:儒家讲对等,上如父,民如子
孟子主张小康社会,可兼顾君权和民权。
孟子明确的把权利的授权主体界定为上天和人民,且主张名为天源实为人授,“天与之,人与之”“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要知道政权民授就是民主,神授就是君主,白授就是专治,孟子的民主主张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人也是唯一人。
荀子:孔曰成仁孟曰孟曰取义,孔孟不讲天道人道,认为天道人道都自为,听天由命,就是都不管。荀子作为儒家的第三位大家,即讲天道又讲人道,荀子的天道与老子不同,荀子认为,天不管,人要自立,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人性:孟子认为人性向善犹水就下,向善不是本善,求则得之舍则失之。荀子认为善能胜恶,人性有恶不是本恶
道家 代表人物老子、庄子、杨朱
核心:先存诸己后存诸人,先爱自己才能爱他人爱社会,讲天道无为
道家发展成了两个完全相反的学派,一个是老庄,一个是韩非也就是法家
治国方法:老子:提倡愚民政策,无为而治,无为不是不治而是大治,不治而治是为大治。统治者要放低身价要柔,和韩非的法家相反。庄子:不救才有救,圣人不死大道不止。庄子主张无为求无为,无政府主义
老子和韩非都认为“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但是老子认为的以万物为刍狗不是践踏和剥削,而是不管,以不为求有为,天道无为。老子主张钢亡弱存,上善若水,以德报怨,老子是唱反调求天道。老子认为有两种勇敢,勇于敢和勇于不敢,勇者胜,不勇者生。
治国形式:道家讲道前人人平等,“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就是说道德一旦滑坡就刹不住车。主张大同社会。
杨朱:一毛不拔,重己贵生。杨朱理论是世界上第一个人权宣言,“损一毫利天下,不与也,悉天下奉一身,不取也;人人不损一毫,人人不利天下,天下治矣”这段话的第二段就是道家的思想源头。庄子说:真正的好社会就是相忘于江湖,谁也不用求助,一毫也不用拔,这与他无为而治的理念相互认证。
墨家 代表人物:墨子
墨、法两家注重功利实用,墨家主张天下至上
核心:墨家反对“仁爱”主张“兼爱”。
治国方法:墨子主张有为求有为
治国形式:墨家和法家一样主张蜂蚁社会形式。但是墨、法两家的蜂蚁社会形式只有结构相同,性质,起因和实现方式都不同:
墨家主张公平与正义,讲平等,实现方式为逐级上同,也就是下面决定不了的,上级决定,再决定不了的再上一级决定。但墨子自己也没有意识到这样的形式最终会走向专治、独裁
法家 代表人物:韩非,商鞅
核心:主张以法治国,反仁爱反礼乐,法家主张君权至上
韩非的思想著作里有一种片面的深刻,讲人是靠不住的,靠的住的是制度,儒道两家也有制度,但是只能靠礼乐,只有君子可以做到。
韩非:荀子的学生,“矛盾论”:“物质待饰而后行者,其质不美也”,如果一件东西需要增加装饰,那说明这个东西本身并不美,如果仁爱很好,何必要有礼乐来要求,所以仁爱不是好东西,而孔子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论者。
治国方法:韩非和老子一样讲政府无为,但韩非主张霸道,用强者的权谋,政府无为的前提是集权,集权是无为的保障,无为要有制度的保障。韩非认为“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韩非悲观,认为人心叵测人心险恶。
治国形式:韩非主张国家形式应该向众星围绕北斗的集权模式,也就是蜂蚁社会。
法家主张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和墨家一样,这样的形式也会走向专治和独裁。
韩非的治国方法为两面三刀,两面:赏与罚,三刀:势,术,法--权势,权术,法制,势立威、术驭臣、法治民
人性:韩非认为人性本恶。
百家争鸣最后没有结论,可以总结为以法治国以德育人,那么什么样的法和什么样的德才是我们需要的?这才是需要考虑的问题
总结:
生存之道
老子示弱,庄子逍遥,孔子中庸,荀子自强,墨子行侠,孟子仗义,韩非防范。
生存之道主要是人性论和方法论之争:
人性论:
孔子:不谈人性,人性是自然的人的天性
墨孟荀:人性是人与动物的区别
墨子认为区别在于劳动,孟子和荀子认为区别在于伦理。
价值观:孔子:仁爱与道义,墨子:公平与正义,荀子:秩序和文明,孟子:仁民爱物,韩非,人性本恶
方法论:
韩非:斗争哲学
孔子:中庸
老子:正言若反:矛盾的双方均可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转换,“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治国之道:
无为求有为??老子、韩非
无为求无为??庄子
有为求有为??墨子
有为求无为??禅宗
道家自治??天道(太古)
墨家人治??帝道(饶舜)
儒家德治??王道(商周)
法家法治??霸道(秦汉)
儒道墨都要倒退,只有法家的霸道可以把历史进程推到秦汉
后来的中国发展中,只有汉朝末期汉武帝独尊儒术(随便说说),之后的中国发展都是用儒、道兼墨、法。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com/dushubiji/1125840.html

相关阅读:《精进》读书笔记之思维
小学生读书笔记例文
小学生刘胡兰的读书笔记600字范文
《在反思中成长》读书笔记
《在学海中游泳》读书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