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逍遥右脑记忆网-免费提供各种记忆力训练学习方法!

曾国藩血祭的读书笔记

编辑: 路逍遥 关键词: 读书笔记大全 来源: 逍遥右脑记忆


  先前就听说过曾国藩,对其经世之材及其湘军之勇也略有所知,曾国藩血祭的读书笔记。记得中学历史书上有提到过,曾国藩在鄱阳湖大败太平军,扭转整个战争局面,这个是我对其最初的印象了。看完这本书以后,对其人有了更为细致和全面的了解。

  有人说半部中国近代史是由湖南人演义的。虽然有些夸大,但至少说明了一点,即中国近代史上出了很多来自湖南的名人,他们或多或少的影响了中国的历史进程,这其中就有曾国藩。由于我自己也是湖南人,对于先人的丰功伟绩颇为骄傲,对于家乡的地理也很了解,这或许是我选择读这本书的原因之一吧。

  曾国藩,一个普通的农家子弟,以并不超绝的资质,后来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于将倾,被誉为“中兴第一名臣”。又有人斥责他为元凶、伪君子、汉之不肖子孙的,到后来,汉奸、卖国-贼、刽子手,又似乎成了判定的铁案。五千年的中国文明史上,一个人的盖棺论定,其反差如此之大,大概找不出第二个。

  我从书中知道的曾国藩是这样的,他以一介书生,忠于报国之志,建立军队来平定叛乱,以此实现男儿的价值。出身于湖南一个普通耕读家庭,没有背景、后台,也没有超绝的资质,靠自己的努力和勤奋获得功名,是古今读书人的偶像。

  在长沙创办团练之初,处处受人排挤,事情进展艰辛,但是曾国藩没有放弃,他心高气胜,不达目的誓不罢休。书中提到其认识的成长过程可以为证:“几个月来,他已逐渐清醒地看出,长沙不是做事的地方。官场

  暮气沉沉,绿营腐朽透顶,这里好比一群乌鸦麋鹿之地,不会有前途…”,为了寻求出路,他出走衡州城,开始了自己创军过程,从此走上戎马生涯,功成名就。

  曾国藩虽为书生,却是杀人不眨眼。书中有提到其处死十多名开粮仓周济百姓的侠士;滥杀无辜秀才林明光,伪其名日杀一儆百;凌迟刮目处死串子会会首魏逵等几十人,手段之残忍令人发指。为此得了个曾剃头的名号。

  曾国藩知人善用,身边聚集了很多的人才,有李鸿章、左宗棠、沈葆桢、黎庶昌、郭嵩焘、薛福成等非常优秀的官员,还有李善兰、华蘅芳、徐寿等等科技人才,可以说几乎汇集了当时全国人才之精华。其军事策略在书中也有提到,曾国藩在传授弟弟曾国华时说:“选择哨官长,主要在实心办事,有忠义血性;其次在能吃苦,号令严明,有智谋……德才兼备最好,二者不可兼得,宁可用才低点而德好的,绝不用才高德薄之人”,读书笔记大全《曾国藩血祭的读书笔记》。

  曾国藩对于儿子和弟弟的教育一丝不苟。书中有提到:“在京师时,不管如何已忙曾国藩对家信从不苟且……给诸弟的信,谈读书、谈作诗文、谈为人处世之交朋友、谈身心道德修养,谈时事新闻,言辞垦切,情意深长。他给教儿子的读书方法是:看、读、写、作四者每日不可缺一,除读《四书》《五经》外,还要读《史》《汉》《庄》《韩》《文逊《孙武子》《古文辞类纂》……”倾注了一个做父亲的望子成龙的拳拳情意。

  读《曾国藩》一书能学史、学文章,亦可学到为人处世,其中瑰宝甚多,值得一读。

  秋花惨淡秋草黄的时节,秋雨绵绵无绝期的夜晚,一灯如豆的枕边,掩上最后一页,心情似有阴霾笼罩。早就想看关于曾国藩的传记,当第一丝凉爽袭来的时候,我有幸捧到了这本书,如获至宝般地婪阅,陶醉在和古人神交的幸福里。

  曾国藩,这个被许多名人所拥戴推崇过,也被许多义士漫骂诋毁过。梁启超、蒋介石、毛泽东都给予了他很高的评价,近代也有人攻击他为汉奸、卖国-贼、刽子手……五千年中国文明史上,一个人的盖棺论定,反差竟如此之大,怎不耐人寻味?!

  曾国藩在开卷时奔母丧而归,在闭卷时又因父死而踏上辞行的路,五年时间,他收获的是心灵上沉甸甸的痛苦。

  从小小的农家荷叶塘走出的曾国藩,有胆识、有抱负,期望着干一番事业,在组织团练的过程中,他身先士卒,他不畏劳苦,他明正典法,他和湘勇一起复岳州,出洞庭,下武昌,夺田镇,威播大江,名震寰宇……而回报他的是什么呢?是官僚贪图自己享乐而不择手段地掣肘,是上司不明是非地谪迁任免,是属下只顾保命的临阵退缩,是粮饷的匮乏,是同事的猜忌,是愚蠢对头的升官发财,是肝胆相照的弟兄们命丧黄泉……

  曾国藩感到了累,感到了心灰而意冷,感到了前途的渺茫,最终,竟不得不靠暗杀污陷自己的仇敌而保住性命,最终,不得不在接到父亲死亡的凶信时趁机抽身,抱着一怀的沮丧和遗憾,踏上归家的路,他忽然觉得自己是在出征时血祭的瘦牛,临死前的挣扎那么虚弱,又那么痛心。

  真为曾国藩感到难过,用尽心血,只不过白了双鬓。其实,古往今来,不得志的人很多,他们和曾国藩一样,不缺少激-情,也不缺乏才干,缺失的却是“皇上的信任”。任何事业没有坦途可走,只靠一腔豪气是办不成事的,我倒觉得,靠本领挣天下的是英雄,而这本领中最重要的一项就是人际关系的和-谐。没有和-谐的环境,事业不可能发展,抱负不可能实现。初出江湖的曾国藩凡事激进,弄得自己进退维谷,可怜可叹。

  读读它,在自己的人生路上,少一点血祭的悲凉,多一些思考,也许,成功会更近一点。

  
  曾国藩   中文名称: 曾国藩   性  别: 男   所属年代: 清代   生 卒 年: 1811—1872   相关事件: 太平天国 湘军   相关人物: 李鸿章 洪秀全   生平简介   曾国藩(1811--1872年)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他从湖南双峰一个 偏僻的小山村以一介书生入京赴考,中进士留京师后十年七迁,连升十级,37岁 任礼部侍郎,官至二品。紧接著创见因母丧返乡,恰逢太平天国巨澜横扫湘湖大 地,他因势在家乡拉起了一支特别的民团湘军,历尽艰辛为清王朝平定了天下, 被封为一等勇毅侯,成为清代以文人而封武侯的第一人,后历任两江总督、直隶 总督,官居一品,死后被谥“文正”。曾国藩所处的时代,是清王朝由乾嘉盛世 转而为没落、衰败,内忧外患接踵而来的动荡年代,由于曾国藩等人的力挽狂澜, 一度出现“同治中兴”的局面,曾国藩正是这一过渡时期的重心人物,在政治、 军事、文化、经济等各个方面产生了令人注目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仅作用于当 时,而且一直延至今日。从而使之成为近代中国最显赫和最有争议的历史人物。 ……  
  《曾国藩那些事儿》读书笔记600字在读这本书之前,我对于历史读物或者介绍历史人物的书印象都是比较死板。直到看到这本书,我的内心一下子开朗起来,没想到索然无味的历史人物在这个笔名墨香满楼的人的笔下可以这么生动有趣。本书从曾国藩的出身开始写起,阐述了曾国藩一生的经历和曾经有过的功过成败、喜怒哀乐。儿时的曾国藩也像普通的小孩一样贪玩。但是从三岁看就比同龄孩子要成熟,所以曾国藩从小就体现出了他独特的性格,稳重、老成、爱记仇、不吃亏。长大后,曾国藩在老爸苦口婆心的教导下,成绩还算优秀,十六岁中童生,从此走上了通往官场仕途的道路。青年时期的曾国藩机学会了埋头苦干,还懂得了搭顺风车。二十三岁中秀才,三十岁走进翰林院,连升了十级。所以他春风得意,但他的稳重又让他得意却不忘形。到了中年时期,曾国藩踌躇满志,很想为大清做一番大事业。但因太平军的异军突起,腐败的清朝军队无从招架,天下陷入了水深火热之中。恰逢乱世,曾国藩只好投笔从戎,从此走上带兵打仗的道路。这条道路队从来没有拿过刀枪剑戟的文人来说,走起来举步维艰。曾国藩处处遭人刁难、讽刺,面对一切不顺,曾国藩学会了忍让、自强和世故。老年时期的曾国藩功成名就,很想力挽狂澜,拯救大清,却处处受到咸丰帝的猜疑,所以他很无奈,只能看着大清没落,努力在沉默之中保全……  
    近日从图书馆借阅了唐浩明先生所著的历史小说《曾国藩》三部中的第一部《血祭》。这部小说以丰繁的史料、富有湖南特色的语言真实地、艺术地再现了中国近代史上一位“中兴名臣”——曾国藩。看完第一部后,心绪久久沉浸在书中那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中,急切的想要借阅第二部《野焚》和第三部《黑雨》一睹为快。第一部《血祭》主要介绍了曾国藩在母亲逝世后,回家丁忧创立湘军,并与太平天国起义军初步会战的经历。  曾国藩,初名子城字伯函,号涤生,谥文正,湖南湘乡人,少年苦读,追求功名。他出生于耕读之家,家境殷实,家风淳朴,耕田得以养家糊口,读书则是为了考取功名,光宗耀祖。其祖父曾玉屏虽少文化,但操持家业,阅历丰富;父亲曾麟书身为塾师秀才,熟读诗书,曾国藩做为长子长孙自然受两位的影响颇深。曾家以勤俭持家,受影响,曾国藩自小养成了勤快的习惯,不贪睡,爱读书。6岁时入塾读书,8岁能读八股文诵五经,14岁时能读周礼、史记文选,并参加长沙的童子试,成绩俱佳列为优等,至道光十二年他考取了秀才。后来又去异地拜师求学,刻苦读书。  在27岁时,他考中了同进士,从此之后,一步一阶的踏上仕途之路。后来成为军机大臣穆彰阿的得意门生,在京十多年间,他先后任翰林院……  
    《曾国藩血祭》读书笔记一  最近,我读了一本叫《曾国藩-血祭》的书。  “远远地看到家门口素灯高挂,魂幡飘摇,曾国藩悲痛万分,他三步并作两步朝大门口奔去。三道大门早已全部打开,曾府老少数十人一律站在中门两旁。曾国藩一眼看见父亲拄着拐杖站在正中,便不顾一切地跑上前去,双膝跪在父亲面前,语声哽咽地说:“不孝儿来迟了……” 话未说完,眼泪早已一串串流下来。”  “正是要自己办大事的时候,为何如此瞻前顾后、疑虑重重呢?”“世无艰难,何来人杰?”  我看出:曾国藩非常孝顺,这可以从“远远地看到家门口素灯高挂,魂幡飘摇,曾国藩悲痛万分,他三步并作两步朝大门口奔去。三道大门早已全部打开,曾府老少数十人一律站在中门两旁。曾国藩一眼看见父亲拄着拐杖站在正中,便不顾一切地跑上前去,双膝跪在父亲面前,语声哽咽地说:“不孝儿来迟了……” 话未说完,眼泪早已一串串流下来。”看出。  曾国藩有决心战胜困难,从“世无艰难,何来人杰?”可以看出。  如果曾国藩不孝顺,那他就不会悲痛万分,如果这样,他的母亲在九泉之……  
  曾国藩是晚清柱石之臣,为朝庭所依重。他集军事家、理学家、政治家、书法家、文学家于一身,是晚清散文“湘乡派”的创立人,社会声望很高。但受派处理天津教案后,却名声扫地,受到举国的唾骂,自已也留下“外渐清议,内疚神明;萃六州之铁,不该铸此一错”的悔恨。内心深受煎熬与折磨,不久便撒手人寰。 发生在咸丰九年(1870年)震惊朝野的天津教案,由社会传言法国天主教育婴堂迷拐幼童,剖腹挖眼制药,已引起民愤。法国领事馆领事丰大业(Fontanier,HenriVictor)带人擅闯天津府衙,无端开枪射杀中国官民,进一步激起天津民变,引爆了积压天津民众心中的愤怒之火,打死了丰大业及其随从,杀死了多名修女、神父、法国领事馆人员、法俄侨民和中国信徒,焚毁了法国领事馆和天主、基督教堂,引起以法国为首的七国公使强烈抗议。朝庭钦命直隶总督曾国藩全权处理此案。他明知“曲在洋人”,确不敢对他们的无理要求加以拒绝,这并非他本意,实属无赖之举。他深知“弱国无外交”,国力不支,不答应洋人的苛刻条件,就会将国家引入战争的深渊,列强们的炮火就会倾泄到中国的土地上,无辜百姓将遭涂炭之苦,清朝政局将有倾倒之危。为平息洋人的怒火,避免战端,保持当局的安宁,也迫于朝庭的压力,他不得不委屈求全,违心地答应洋人的无理要求……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com/dushubiji/1130321.html

相关阅读:中学生的读书笔记
骆驼样子摘抄
等待戈多读书笔记
《母亲》读书笔记
《非理性繁荣》读书笔记10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