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逍遥右脑记忆网-免费提供各种记忆力训练学习方法!

《道德经》读书笔记之第四十五章大成若缺

编辑: 路逍遥 关键词: 读书笔记大全 来源: 逍遥右脑记忆


太上曰:大成若缺,其用不敝。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躁胜寒,静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此章金句:

若使有成有盈,犹是与道为二

非义不言、非时不语

心愈虚、志愈下,德愈广、业愈崇

洪钟无声,满瓶不响

若修道,总以虚无为宗

《讲义》笔记

1、同于大道,似无所得

大道的根本是虚无自然的,顺天而动,率性以往 ,能全然地与天地同其造化、与日月一起升恒,无有而无不有,无为而无不为。

当人修持大道还没达到生成、充盈的时候,过程中不无有作有为的痕迹,也可以观察到些形象,让人觉得自己修行有进益,进而感到自满自足,不胜欣然。而待到大成之候,又好象有很多缺陷,大成反倒好象没有什么成就一样;大盈而有余,却好象冲漠无状,大盈反若未盈一样。难道是越学越差、越优而越不足了吗?其实不是的。

因为,大道是人生本来固有之良,它清空无物、静定无痕。一旦达到形神俱妙、与道合真的地步,我即道,道即我,有何成何盈之有?如果是有成有盈,那与道还是分而为二的、未能达到神化的极处。所以修道之士,越有、越多,感受就越无、越少,一点看不到有成、有盈,因而大成若缺、大盈若冲。(这不是一般的成、一般的盈啊)

因此,当人能修到万象咸空、一真独抱之候,因物为缘,随时自然地回应,天地之间、古往今来,不论何时何地,皆能自如地符合,其用哪里能会破坏、哪里会有穷尽呢?那时:

心空似海、神静如岳,又觉毫无足用者。然而其气浩然常伸,至大至刚,是何等壮大,却反而觉得盘屈得困窘。

他神妙无方,处常也可、处变也可,是何等的巧妙啊?却仍觉得愚拙而无知。

他用浅近的言语、表达的道理却深远,用词简约而道理精微,不因情义不说、不到时候不讲,善辩如此,却看起来总是讷讷的样子,有东西说不出来。

只有象这样的如屈、如拙、如讷,所以他的心能愈来愈谦虚、志气越来越谦下,品德也就会越来越广大,功业会越来越崇高。道返回虚无、学归于自在,他能与天地日月合度、而运转往来,这大概就是他能成其大、成其久的原因。人若能一直能立足于太极之理、顺应阴阳之常,久久薰蒸,铅火充盈,数九寒天堪御;打坐能一直镇定,三伏之暑热而能忘,功夫到这个地步,就是太上所说的躁胜寒、静胜热吧。待到清明在身、虚灵而无一物,一归浑穆之天真,一派和平之象,又有什么躁、静、热之感呢?学者具备清静之心,便能化寒暑节气的外来影响,而吾身中正气凝定,就是天下正道已立。从此不必担心旁门迭出之患了。

2、修道,以虚无为宗

这一章:大道本来至虚至无,至平至常。当人们未能达到虚无之境、平常之域时,只看到事物的增益、看不见事物的欠缺;只看到事物的优点,看不到事物的不足。所以,太上说:少则得,多则惑。谚语也说:洪钟无声,满瓶不响。皆非虚言。“大德不德、是以有德;大为无为,是以有为。这些都不是过于谦虚的说法。

道原为虚无一气,修士若觉有得,其实是无得;未觉有得,那才是真有得。因此,道行愈高的人,心越谦下;品德越广大的人,志越谦卑,这样便是与道相符合的。如果, 每当www.i1766.com有所长进,便自夸起来,骄傲盈满,盛气凌人,便明显是无道无德。太上所以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到这个地步才算是得之。

学者切勿把修道炼丹看做百工手艺类的技术,以自觉有益为进境。要知道,修道总归以虚无为宗。见功以至于忘功,这是进步;待到能连有意去忘功也不用了,那就是达到化境。学道之人, 在退让中进步,在守弱中强大,以虚空为盈持,以无为有,以反为正,以减为增。学道人进步与不进步,只要看他的心忘与不忘就可以了。

羽谦读后感

上一章讲知足、知止。这一章讲,不但在命功是要知足,在心性工夫上,也要懂得越近道,人越会感到的自己的不足,勉励自己、警醒自己,一直走向与道合真的境界。

见过真正的大,才会觉悟今天的自己真的很小;同时,又能相信未来的自己可以和道一样大,也不小看今天的自己。

配图说明:登上过高山的人,当他站在山顶时,他往往不会自夸自己是多么的神勇,征服了高山或自己;更多的情况,是会惊叹于他眼前壮观的自然,而它面前,自己是多么的渺小啊,自己还有什么可狂妄的呢。

、、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com/dushubiji/840479.html

相关阅读:关于论语的读书笔记
幼儿教师读书笔记《学前教育评价》
《风鞋与火鞋》读书笔记500字
《丁丁历险记》的读书笔记
学生名家面对面分享读书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