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逍遥右脑记忆网-免费提供各种记忆力训练学习方法!

《三国志》第一单元读书笔记(10?12)

编辑: 路逍遥 关键词: 读书笔记大全 来源: 逍遥右脑记忆


10——读《三国志》(陈寿撰,裴松之注)魏书“武帝纪第一”
丙申仲春,长野碧空,万物生发。逢新书邮至,洋洋乎哉,手舞足蹈----一部《三国志》,其厚如砖,其千万言,所载泱泱,说尽三国。开卷《魏书》之“武帝纪第一”,读后有所惑,记事一二,以慰余情。
《魏书》开篇即曰:“太祖武皇帝,沛国谯人也,姓曹,讳操,字孟德,汉相国参之后。”国人写史,凡龙章凤姿者必究至三代,上追曾祖曾曾祖,直至有人为国之栋梁者可也,以此彰显根正苗红:庶子小儿成长为人中豪杰,乃族内遗传,其来有自。即便祖上查无此人,也能附会一二。方圆百里,同县同姓同族者,可也。因此,待后世查究族谱之时,难免疑情困惑。此处之“汉相国参之后”,疑为附会之光环,不可不查。
据载,曹参,曾在沛县随高祖刘邦起兵反秦,屡立战功。西汉建后,曹参继萧何之后任宰相,死后谥为懿侯。史料有载记之曹参子孙,至汉章帝时为曹湛,后复断绝。和帝刘肇时,曾诏令大鸿胪寻访曹湛近亲以绍封容城侯。又见《三国志》之注,王沈魏书曰:“至今适嗣国于容城”。可知和帝绍封之后,容城侯得以世袭。
据司马彪续汉书:曹操之祖父曹腾,为桓帝中常侍大长秋,且又为先帝之旧臣(可推知先帝为顺帝刘保,在位19年。质帝刘缵在位仅一年,忽略不论)。和帝(卒于公元105年)与顺帝(于公元126年登基即位)之间,差不过二十年,仅一代人。而曹腾之父,曹节,正逢此代。但史料中未见曹节承嗣容城侯一事。又据司马彪续汉书所载之亡豕故事,可推知曹节居于乡里,其平素为人得“乡党贵叹”。由是可知,曹腾为参之后,多为附会。至少,非曹参嫡系所传。
又注,续汉书曰:“嵩字巨高……嵩,夏侯氏之子,夏侯?之叔父。太祖于?为从父兄弟。”未见其他史料有载曹嵩与夏侯氏之旧事,亦未见曹操与夏侯?亲密有别于他人。此处,又恐附会之。
读此章节有所疑,记事其一。
其二:《三国志》注,张?汉纪曰:初,天子(汉献帝)败于曹阳,欲浮河东下……侍中太史令王立又谓宗正刘艾曰:“前太白守天关,与荧惑会,金火交会,革命之象也。汉祚终矣,晋、魏必有兴者。”立后数言于帝曰:“天命有去就,五行不常胜,代火者土也,承汉者魏也,能安天下者,曹姓也,唯委任曹氏而已。“此处注于《三国志》之”魏书-武帝纪第一“。历史之真相,唯当事者最为清楚。距事实越久远,则疑窦越多。因人云亦云使得真相迷乱纷杂,或者注疏立说者臆想揣测。因而历代载籍,真真假假,即使正史亦不免夹杂附会。此对话注于建安元年天子西迁之时,即公元196年。彼时,曹操迎天子都许昌后,官拜大将军,封武平侯。而曹操受封初建魏公国是在建安十八年,即公元213年。亦即,在18年前的建安元年之时,尚没有魏,更何谈晋?何来”汉祚终矣,晋魏必有兴者?“《后汉纪》之著者张?,为魏晋时期之史学家,知魏晋也就不足为奇。附会在此,不过是突出魏承汉祚乃天命所归,非篡汉之意。而晋又承魏,又为承天顺命,合法正当。故,此处疑为张?迎合之举,非历史之真相也。
其三:《魏书》之武帝纪第一:“兴平元年春,太祖自徐州还……复征陶谦,拔五城,遂略地至东海。”此处,二征陶谦,记为曹操复仇之举。据吕思勉《三国史话》分析,曹操征陶谦所谓复仇一说,值得商榷。吕思勉先生有言曰:“从古英雄,坚贞坦白,无如魏武者。”英雄人物之气概,其量宏大,非常人可揣测。故报仇一说,恐不足信。
又,从时间上来说,“武帝纪第一”曰:董卓之乱,(嵩)避难琅邪,为陶谦所害。董卓之乱为公元189年,曹操二征徐州之时为公元194年,时已五年之久。建安三年冬十月,“屠彭城”,此举为公元198年,距嵩之被害,已近十年矣。动荡之纪,战争多如牛毛,而复仇之争拖至十年之久?故,从时间上言之,又恐不足信。
三,“武帝纪第一”载曰:在二征徐州之战时操“多所残戮”,且后来之屠城,行为过于残暴,德之沦丧,令人发指。但,《三国志》中一句“志在复仇东伐”,便为此暴行给予了借口和因由。有言曰:兵不妄动,师必有名。有名之师为正义之师。即为正义,虽有过但可原宥。因此,为太祖正名,从而佑其德,令天下讨伐者无可指摘,故说复仇。
从此三处可知,报陶谦之仇从而讨徐州,不足以尽信。
曹操征徐州,追根究底,可从大势而言。献帝即位后,曹操所处,北接袁绍,南接刘表,东为陶谦,胶东半岛为孔北海。时,袁绍势大,雄霸一方,不可正面相战。青州少府孔融领献帝之将作大将,受命于朝廷。公元192年,刘表入朝贡奉,亦无相战之理。因此,从地理可知,东之陶谦,东南之袁术,为操之对手。为扩疆域,择敌而战,在所难免。而徐州更近,危胁亦大,先图可也。
《魏书》之武帝纪,开篇之首,三国之帷幕不过刚刚序启。而三国风流故事,连篇累牍,浩浩泱泱。英雄人物,历历在目,风烟五津,甚嚣尘上。或生或死,或降或叛,或摧眉折腰,或血染九疆……桩桩旧事,惊心动魄,却又百转回肠。
余偷得浮生半日,一泡春茶,翻看三国,随笔闲话。愚人微言,肤浅薄记。见笑于大方之家。
11——读书选摘
《三国志》与其他二十四史有所区别,其他多为’书’或者’史’,而三国志却独为’志’。览其目录,也发现其没有遵循源自司马迁的史家惯例,即“帝曰本纪,臣约列传”,除了魏书有纪外,蜀书、吴书也最多是个“先主传、吴主传”,所以史家认为其尊魏为正统,这应该也是因为魏为晋的前身。
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如有此事,当时也应该还是治平之世,曹操也乐为能臣。此外这也是很现实的选择,如果是治世之奸雄,乱世之能臣,反而更危险,难以有所建树。
曹操用人的亮点
自己本身就是一方面专家:
特好兵法,抄集诸家兵法,名曰接要,又著孙武十三篇,皆传于世。
建安七子
曹操虽然起步较高,但是同期相对于袁绍等人并不显贵,能揽众人与身边,没有较高的宗族威望,就得靠很强的个人能力。
对用人的认识:
吾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无所不可。
求贤若渴: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赏罚分明:
司马法‘将军死绥’, 故赵括之母,乞不坐括。是古之将者,军破于外,而家受罪于内也。自命将征行,但赏功而不罚罪,非国典也。其令诸将出征,败军者抵罪,失利者免官爵。”
用人不疑且使之不疑:
用人不疑,不只是自己对人不疑,勇于放权,更要使之不疑。
曹操做法:官渡之战后,对下属与袁绍的通信往来,尽焚之;属下背叛,又被抓获,依然释放任用;属下建议出错,使曹操陷入险境,却依然对之进行奖赏,鼓励建言建策。
唯才是举不唯德:
求贤令:自古受命及中兴之君,曷尝不得贤人君子与之共治天下者乎?及其得贤也,曾不出闾巷,岂幸相遇哉?上之人求取之耳。今天下尚未定,此特求贤之急时也。“孟公绰为赵、魏老则优,不可以为滕、薛大夫。”若必廉士而后可用,则齐桓其何以霸世!今天下得无有被褐怀玉而钓于渭滨者乎?又得无有盗嫂受金而未遇无知者乎? 二三子其佐我明扬仄陋,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
当其乱世,用人唯才是举是更为现实的做法。但是吕思勉先生也以此认为开了不好的风气,魏晋的道德江湖日下与此有关。
有意培养,积极办学:
丧乱已来,十有五年,后生者不见仁义礼让之风,吾甚伤之。其令郡国各?文学,县满五百户置校官,选其乡之俊造而教学之,庶几先王之道不废,而有以益于天下
善用敌人:
深刻参透人性,对吕布、袁绍、刘备、公孙瓒、马超、韩遂等的认识都直指要害,善于借用对手的性格劣势,反其道行之。
评曰:
汉末,天下大乱,雄豪并起,而袁绍虎?四州,强盛莫敌。太祖运筹演谋,鞭挞宇内,揽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御皇机,克成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也。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
其中,“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也是曹操的用人之法。
12——袁绍与袁术
三国的这段历史由于生活中大量的戏曲、影视剧的演绎而被人们熟知,许多三国人物成为戏曲、电视剧里经典的人物,尤其是三国演义作为四大名著之一,以及经典的《三国演义》电视剧,让中国哪怕是读书甚少或者小孩子都或多或少对三国的历史和三国的人物有所了解。而自己也是今年在读《三国志》之前也是重新看了一遍三国演义,尽管这本小说对于三国的部分人物描写过于夸张和个性,但是对于了解那段历史的概括却是功劳极大的。对于我快速阅读《三国志》也有很大的帮助。
三国历史当中,被影视剧刻画最多的是曹操、刘备、孙权、关羽、诸葛亮这些人物,结合第一单元的读书任务,我想从《三国志》卷六切入一个颇具胡思乱想的视角——介绍袁氏家族以及袁绍与袁术的关系,真实历史当中的袁绍与袁术无论是同父异母也好,还是所谓的堂兄弟也好,却各自雄踞一方,各自为政,并互相争斗,最终都落得个被曹操所灭的境遇,东汉风极一时的袁氏家族也在东汉末年灰飞烟灭。试想,如果袁绍与袁绍兄弟情深,政见相同,是不是会让天下从刘姓转为袁姓?当然这没有发生,只是我的一种臆想。
一、汝南袁氏家族
汝南袁氏为东汉时期的著名世族,祖籍在汝南郡(今河南商水西南)。自袁良以后,至其孙袁安官至司空、司徒,安子袁敞及袁京皆为司空,京子袁汤为司空、太尉,汤子袁逢亦至司空,逢弟袁隗亦至三公、太傅。四世中居三公之位者多至五人,故号称“四世三公”。随着东汉末年,袁绍与袁术等袁家代表在诸侯争霸的过程中先后被曹操所败,袁氏家族在东汉末年湮灭。
二、袁绍、袁术的血缘关系与现实关系
袁绍,汝南汝阳(今河南省周口市商水县袁老乡袁老村)人。司空袁逢之子,汉末著名军阀。袁绍初为司隶校尉,于初平元年被推举为反董卓联合军的盟主,与董卓交战;但不久联合军即瓦解。此后,在汉末群雄割据的过程中,袁绍先占据冀州,又先后夺青、并二州,并于建安四年(199年)击败了割据幽州的军阀公孙瓒,势力达到顶点;但在建安五年(200年)的官渡之战中大败于曹操。在平定冀州叛乱之后,于建安七年(202年)病死。
袁术,汝南汝阳(今河南商水西南)人,袁绍之弟。初为虎贲中郎将。董卓进京后以袁术为后将军,袁术因畏祸而出奔南阳。初平元年(190年)与袁绍、曹操等同时起兵,共讨董卓。后与袁绍对立,被袁绍、曹操击败,率馀众奔九江,割据扬州。建安二年(197年)称帝,建号仲氏 ,但未受人承认。此后袁术奢侈荒淫,横征暴敛,使江淮地区残破不堪,民多饥死,部众离心,先后为吕布、曹操所破,元气大伤,后于建安四年(199年)呕血而死。
袁绍和袁术两个都是袁逢的儿子,袁绍年长是哥哥,袁术年幼是弟弟,但是袁绍是庶出,袁术是嫡出。后来袁绍过继给伯父袁成,两人就成为了名义上的堂兄弟。本应该同心协力干一番大事业的兄弟二人却因为种种原因分道扬镳乃至对立,最终都被人所灭。
三、袁绍与袁术各自为政的历史分析
从血缘关系看,袁绍与袁术是同父异母的兄弟也好,但是在《三国志》中,陈寿把袁绍介绍成袁术的堂兄弟,这也符合传统上的法律关系。但是不管是哪种关系,两人为何最后对立,导致双双灭亡呢?
(一)众人观点:嫡出庶出传统观念
这个理由是大部分人都谈到两人关系最先谈到的理由,也是大部分人认为嫡出庶出决定了两人日后关系的破裂。袁术是司空袁逢的儿子,在血统上是袁绍的同父异母的弟弟,在法律上是袁绍的堂兄弟。因为,袁绍已经过继出去,当了袁术伯父袁成的嗣子。袁术为袁逢的大太太所生,袁绍为袁逢的小太太或丫环所生。袁术一向看不起袁绍,这是一个重要的原因。另一原因是:袁逢的官大,袁成的官小。袁术自己所作的官,在大家共同讨伐董卓以前,也一向不比袁绍所作的官小。袁绍作了(尚书)郎、侍御史、濮阳县令、虎贲中郎将、中军校尉、司隶校尉。袁术被汝南郡举为孝廉,出身比袁绍好;其后当过尚书(不是郎一级的尚书郎,而是郎的上司)、长水校尉(掌管一些属于长水部胡人骑兵的校尉,驻防地在长安西南的宣曲)、河南尹(河南郡是东汉京城洛阳的所在地,长官不称太守而称尹,尹的官阶比太守高)、虎贲中郎将、后将军。所以袁术从内心里是看不上袁绍的。这对于日后关系彻底决裂有一定的影响。
(二)、个人思考
仅仅是嫡出庶出这一观念不一定导致两人关系破裂,个人认为最主要的还是以下两点原因:
1、性格不和且各有缺陷
袁绍自负其实,自高自大,好谋无断,干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忘命。官渡大战失败后,加上个忧郁寡欢。袁术小气,妒忌心重,但却地位偏偏要高于袁绍。所以各自的缺陷性格决定了各自对对方的看法,更决定了两人的格局。以致后来,两人在政见上出现分歧,互生厌恶、轻视之情。
2、根因:政见不和
我个人认为决定俩人关系走向的还是俩人的政见观念的分歧。这从三国志的描述中能够看的出来。
俩人分歧最早应该见于讨伐董卓开始时的盟主推选。盟主推选时,大家公推袁绍,袁术就很不满。论官阶自己比袁绍高,论血统自己又比袁绍正。所以想当然认为袁绍不能当上,必然盟主之位是自己的。可是没想到诸侯压根就不给袁术面子。倒把袁绍给扶正了。所以袁术由此开始对袁绍横竖看不顺眼。
后来,二人的政治上,军事上,外交上就都出现了分歧。袁绍因为有公孙瓒掣肘,日思夜想想灭了他。但是南方还有曹操在,为了断绝后顾之忧,袁绍与曹操结盟,暂时消除了后顾,全力对付公孙瓒。虽然这是权宜之计,但是袁术心理窝火。这是因为本来袁术和曹操正在对立,袁绍与曹操结盟,挑明和袁术对立。袁术因此不断拉拢刘表,同时也在拉拢袁绍。然而刘表不愿意趟浑水,还时刻提防袁术,且袁绍出于战略考虑也没理袁术。这样的结果导致袁术恼羞成怒,彻底跟袁绍决裂。加之新败给曹操,袁术率兵打过九江,赶走了扬州刺史陈温,占据了寿春后,然后与公孙瓒结盟,拉公孙瓒跟袁绍干。袁绍得知袁术拉拢自己死敌公孙瓒,于是袁绍立刻联合刘表,曹操攻打袁术。于是自此兄弟之间就开始敌对。
俩人的嫡庶关系、性格、政见决定了俩人最终的关系和命运。
总结:
袁绍与袁术依靠家族的影响都成为东汉末年非常重要的诸侯力量,但是也是袁家走向衰亡的象征。从政治角度来看,袁氏家族是比较可惜的一个家族,明明具备一定的实力,袁绍与袁术却各自为政,在那个时代倘若兄弟二人珠联璧合,让天下从刘家转叫袁家也不是不可能,可惜历史不能假设,更可惜性格不易改变。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com/dushubiji/964423.html

相关阅读:《种子的信仰》读书笔记_我们已经离自然太久太远
伊索寓言读书笔记400字左右
《西游记》读书笔记600字范文
《波西?杰克逊》读书笔记600字
读书笔记大全-《简?爱》经典对白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