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逍遥右脑记忆网-免费提供各种记忆力训练学习方法!

读书笔记之《通往奴役之路》

编辑: 路逍遥 关键词: 读书笔记大全 来源: 逍遥右脑记忆


《通往奴役之路》读书笔记??作者:闵文昭 哈耶克的《通往奴役之路》一书,写于20世纪40年代。在这本书中哈耶克指出计划经济最终会导致人们失去自由,成为被奴役的对象。在当时那个自由主义已经衰退,计划经济、社会主义大行其道的时期,这样一本书的出现似乎有点逆潮流而动。但是经过历史的沉淀,我们再来看这本书,就会惊讶于作者的先见之明,似乎作者是从现代社会“穿越”回去完成了这本书。
这本书给我留下的最深映像,就是计划经济所倡导的经济控制必然会使个人不自由,最终导致个人成为被奴役的对象。不自由最明显的表现就是经济的不自由,经济的不自由主要括消费的不自由,和选择工作的不自由。计划经济对消费的控制是通过生产来完成的,“计划经济社会控制了整个生产,于是也就控制了整个消费。在一个竞争性的社会,如果某一个人拒绝我们的愿望,我们可以转向另外一个人。但是我们面对垄断者时,我们只能惟命是从。而在计划经济下,整个经济体系当局都将是一个强大的垄断者……它将完全有能力决定给我们什么和按照什么条件给我们”。除了消费的不自由,计划经济也会导致选择工作的不自由。在自由社会里,“我们确有某种选择,我们并不是绝对的被束缚在为我们过去选择好了的或可能会选择的某一工作上”。如果某一位置变得令人十分难以容忍,或者我们钟情于另一工作时,我们可以辞去现有的工作,去从事自己喜欢的工作。但是整个社会被计划起来时,选择工作的自由将被控制。因为要进行计划,就必须控制各个行业的进入,当这种控制普遍推行,并且由一个单一的计划当局来控制的话,工作的自由选择就会成为虚幻。
倘若一个人工作的自由和消费的自由被控制,那么他就只能屈服,从而走上被奴役之路。工作是一个人立足于社会的基础,没有工作就没有经济来源,没有经济来源就无法获得生活的必需用品,生存就会成为问题。在一个工作由他人控制,自己无法自由选择的社会,个人除了屈服别无他法,因为一旦不配合,经济来源就会丧失,直接影响到个人生存。如果家底雄厚,工作的控制可能不至于带来太大的影响,但是消费的不自由,就不得不让人屈服。当你不能自由选择自己需要的商品,而由他人决定给你哪些消费品,按什么条件给你时,你会发现即使有钱,你也买不到自己需要的东西。
除了经济上的不自由之外,思想上的不自由也是计划经济最为突出的。社会主义者宣称最终目标是一个“潜在的丰裕”社会,这个虚妄的希望驱使我们走上计划的道路。为了达成这个目标,用目的说明手段的正当性这个原则,成为道德里至高无上的准则。这一点在宣传手段上表现得最为明显,只要目的正确,宣传的内容并不重要,哪怕是假的。“要使每个人都为这个单一体系服务的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使每个人都相信那些目标。于是一切宣传都为同一目标服务,所有宣传工具都被协调起来朝着一个方向影响个人,并造成全体人民的思想划一化。如果所有的时事新闻来源都被唯一一个控制者所有效的掌控,那就不再是一个仅仅说服人民这样或那样的问题。灵巧的宣传家于是就有力量照自己的选择来塑造人们的思想趋势,而且连最明智和最独立的人民也不能完全逃脱这种影响,如果他们长期的和其他一切信息来源隔绝的话”,“如果要人民毫不犹豫的支持共同行动的话,就得使他们相信,不但追求的目标,而且连所选择的手段都是正确的。因此对信条的公开批评,或者甚至表示怀疑都是必须禁止的。因为他们容易削弱公众的支持”,“因此,政府的每一个行为都必须是神圣的和免受批评的”,“凡是可能引起对政府的智慧产生怀疑,或者可能造成不满的东西都是不会与人民见面的”,“对真理的无私探讨在极权主义制度里是不可能得到许可的,而对官方意见的辩护却成了唯一”。在这种情况下谈思想自由就是一种奢望,人一旦在思想上成为奴隶,那么生活中也必然是奴隶。
然而,之所以计划经济能使我们在经济上、思想上不自由,使我们最终走上屈服、被奴役之路,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产权的公有制。公有制在名义上是生产资料属于全体人民,但是实际上却被当权者所控制。当整个社会的生产资料都成为公有之后,个人也就完全丧失了自由,对当权者也只能惟命是从了。因为你的衣食住行由他提供,你的工作岗位由他说了算,你在媒体上看到的消息由他发布……你所需要的一切都由当权者控制的生产资料提供,除此一家,别无其它。因此哈耶克在书中写到“私有制是自由的最重要的保障,这不单是对有产者,而且对于无产者也是一样。只有生产资料掌握在许多独立行动的人手里,才没有人有控制我们的全权。我们才可以以个人名义来决定我们要做的事情。如果所有生产资料都落入一个人手里,不管他在名义上是属于整个社会的还是属于独裁者的,谁行使这个管理权,谁就有全权控制我们”。中国实行了近三十余年单一的公有制,所以回顾过去我们就可以很好的理解哈耶克这段话。最明显的例子就是计划经济时期与改革开放时期农民自由权的对比。在计划经济时期农村土地名义上是公有、是集体所有,但实际上管理支配土地的是农村村干部,土地是农村最主要的生产资料,支配了土地也就支配了农民。在计划经济时期,土地上种什么庄稼,用什么肥料,由村干部说了算;农民什么时候劳动,什么时候休息,也由村干部说了算。农民更不可能自己选择职业,整个社会的职业都是国家安排、国家分配。改革开放后,土地使用权归农民自己所有,农民自由权大大增加,想在土地上种什么就种什么,想什么时候干活就什么时候干活。还可以选择跳出农民这个身份,不想当农民了也可以外出打工,虽然进不了国有企业,但进入私人企业还是可以的。村干部的权威一落千丈,难怪有人说,改革开放后最失落的就是某些村干部了。
梁师点评:
这篇读书笔记以最朴实的语言将自由主义大师这本最负盛名的专著的基本思想做了浅显易懂的表达,一个社会如果政治或者政府控制了所有人民的工作与消费,那么这个就等于控制了人民的自由,一个政府能够这么控制的就是计划经济,一切都在政府的计划控制之下就能实现了,而这个计划控制比如要达成思想的控制,因为对人的工作与消费的控制是最核心最基本的控制,如果有人提出质疑,那么就需要一个思想告诉你这个为什么是对的,你的质疑错了,假如你非要质疑那就要予以消灭。问题在于这个政府为何能够通过计划经济全面控制人民的消费、工作还有思想呢?当然是需要物质基础的,这个基础就是公有制。这个公有将土地、工厂、学校、医院、文化、、传媒统统都公有化之后,那么这个产权平台上支配它的就是政府的权力,这权力换通过一个机构建构成一个权力体系,这个体系就是这整个产权体系运转的力量,同时这个权力体系又通过公有产权支配控制人们的工作、消费、思想,我的《告别公有制》还有《论权力所有》,充分论证了这个命题,可以加深对这本书的理解。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com/dushubiji/973663.html

相关阅读:小班教育随笔
《苔丝》读书笔记
《把事情做到最好》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之欧也妮?葛朗台
读书改变了自己人生道路 秦岚:推荐杨绛的《我们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