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题诠释
邓稼先是我国研制和发展核武器的重要技术领导人,为我国成功研制原子弹、氢弹和新型核武器作出了重大贡献。本文以中华民族几千年文化为背景,以近百年来的民族情结,50年的朋友深情,用饱含感情的语言介绍了这位卓越的科学家。邓稼先是本文记叙、颂扬的人物。
(二)谋篇立意
作者采用横式结构法,巧立主题式的小标题,运用板块并列结构,将看似形式散的内容组合在一起,集中地表现同一主题:中华民族几千年优秀传统文化孕育了邓稼先,邓稼先这类杰出人物又使中华民族自利于世界民族之林。
(三)层次划分
全文按小标题共分六部分。
第一部分(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全文的小引。在一个历史背景上推出邓稼先,突出他的历史作用。
第二部分(两弹元勋):简单介绍邓稼先的生平经历和贡献。
第三部分(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在对比中写邓稼先,突出表现邓稼先的气质、品格和奉献精神。
第四部分(民族感情?友情?)从值得自豪与骄傲的民族感情与个人友情角度写邓稼先的贡献之大。
第五部分(我不能走):全文的重点。突出邓稼先甘为祖国献身的崇高精神。
(四)写作特点及借鉴
写作特点:
1.纵横捭阖的大手笔。本文作者有传统的眼光、历史视野、全球胸襟。因此文章写
得不同反响,高出一筹,一般传记作者很难企及。
(1)传统眼光。 作者从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的角度,赞扬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是最有中国农民的朴实气质的人。
(2)历史眼光。课文从进一百多年来中华民族蒙受屈辱和宰割写起,引用唐代李华的《吊古战场》和作者儿时从父亲口中学到的《中国男儿歌》,让读者跟着作者把眼光投到历史深处。
(3)全球视野。作者把邓稼先放在国际大舞台上写,显示出作者的全球视野,一下子提升了文章的境界。总之,由于作者熟悉我国传统文化,又具有立时眼光和全球视野,所以使课文内涵丰富,底蕴厚重,凸现了一个和立体的光芒四射的邓稼先形象。
2.至情之文。至情,表现在作者对中华民族的至情,对有着50年友谊的老朋友的至情。如,作者得知中国的原子武器工程,没有任何外国人参加,完全是自力更生搞成的,就激动得热泪盈眶,显示出作者对民族、对老朋友的深情。又如,作者在第五部分写道:不知道稼先有没有想起过我们在昆明时一起背诵的《吊古战场文》也不知道稼先在蓬断草枯的沙漠中埋葬同事、埋葬下属的时候是什么心情?不知道稼先在关键性的方案上签字的时候,手有没有颤抖?这些句子中,都洋溢着作者对邓稼先的一片深情。
3.语言特色。本文的句式多变,使文章的语言很有特色。有时句式十分整齐,例如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部分,举了1898年任人宰割的四个例子;又如两弹元勋部分,按时间顺序介绍邓稼先的简历和贡献,句式也相对整齐。有时长句与短句交错使用,例如邓稼先与奥本海默这一部分中,第四段介绍奥本海默的性格和为人,长句和短句就交错使用。句式多变,是为表达思想感情服务的。句式排列整齐,往往造成一股气势,读起来琅琅上口,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长短句交错使用会形成一种交错美。长句便于表达较复杂严密的意思;短句显得活泼、节奏快。结合起来用,有一种特殊的表达效果。
借鉴: 对比手法。作者在写邓稼先时,将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突出了人物的
性格。邓稼先和奥本海默在才气、贡献和国家地位上都具有相似之处,但他们的性格截然相反:奥本海默锋芒毕露,使得许多人仰慕他,也有许多人厌恶他,而邓稼先是一个最不要引人注目的人物,忠厚平实,真诚坦白,能在动乱年代领导大家进行正常的试验。通过对比,邓稼先身上那种体现着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的奉献精神被凸现出来。
二、课文重点难点疑点导学
(一)重难点句子导学
1.对这一转变作出了巨大贡献的有一位长期以来鲜为人知的科学家:邓稼先。
导学:作者把邓稼先这位科学家放在中国一个世纪的历史背景上,运用蒙太奇的手法,逐步把邓稼先的特写镜头推到读者面前,形象地表明了为中国人民站起来了这一人类历史上最重要的、影响最深远的巨大转变作出巨大贡献的人就是邓稼先,指明了核心人物,突出了写作的中心,开启下文。
2.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
导学: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就讲究人与人之间关系和谐,和睦相处,讲究为人忠厚、谦虚、真诚、朴实。邓稼先汲取了其中优秀的部分,是一个最不要引人注目的人物,忠厚老实,真诚坦白,从不骄人,没有小心眼,一生喜欢纯字所代表的品格,最有中国农民的朴实气质。邓小平同志说过: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深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邓稼先的气质品格和奉献精神与邓小平同志表达的心声是一致的。
3.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
导学:中国共产党的宗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就是领导、团结广大人民一起前进。邓稼先就是把这些奉为自己的行为准则,他没有私心,人们绝对相信他,文革中能说服两派群众组织,能说服工宣队、军宣队,他因此能领导大家做出历史贡献。所以,他是理想党员。
4.事后我追想为什么会有那样大的感情震荡,是为了民族而自豪?还是为了稼先而感到骄傲?我始终都想不清楚。
导学:这一句作者运用两个表选择关系的设问句,充分表达了自己内心深处引起的感情震荡。它含蓄地告诉读者,作者既为中华民族感到自豪,更为邓稼先领导国内学者和技术人员自力更生成功研制出原子弹和氢弹而感到骄傲。显示出作者对民族对老朋友的深情。语言简练,蕴意丰富。
5.是的,稼先再次选择他的人生的话,他仍会走他已走过的道路,这是他的性格与品质。
导学:邓稼先把献身祖国的国防事业作为自己终身的奋斗目标和人生追求,他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实践了自己的人生目标,从来没有彷徨、没有矛盾过,至死不渝,无怨无悔。走这样的人生道路,是邓稼先性格和品质决定的。所以说如果邓稼先再次选择人生,还会这么走。这两句话高度评价了邓稼先伟大之处。
(二)重点段落导学
1.在写邓稼先以前,文章的第一部分为什么先概述我国近一百多年的历史?
导学:先概述我国近一百多年来的历史,是为了说明邓稼先是对中华民族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这一巨大转变做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是对历史的发展产生巨大影响的历史人物。
2.课文的第三部分,作者为什么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
导学:课文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更能鲜明地突出邓稼先的性格品质和奉献精神,就自然而然地得出结论: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
(三)疑难解惑
作者在文中为什么对邓稼先的生平事迹和巨大贡献没有作详细介绍?
导学:其原因在于:第一,作者是大科学家,写的也是大科学家,科学家写科学家,着眼于科学精神、科学态度以及气质、品格、价值观、人生道路等方面,而不是把注意力放在事件具体细节的描写上。第二,作者与邓稼先有着50年的友谊,写这篇介绍邓稼先的文章,包含着作者对老朋友不尽的思念;同时,写邓稼先的人生道路,又渗透着自己人生中某些与邓稼先相同的东西。因此,这篇文章常常以作者与邓稼先的交往这个角度写,这样势必就不会着力介绍事件的具体细节。第三,作者与邓稼先虽然有50年的友谊,但分隔大洋两岸20余年,对邓稼先工作的具体情况不可能很了解,掌握材料不会很多。加之这又是一篇短文不宜铺开来写。因此,像现在这样写,扬长避短,是很高明的。
Ⅳ.类文赏析
类文:
悼念玛丽.居里
[德]爱因斯坦
在像居里夫人这样一位崇高人物结束她的一生的时候,我们不要仅仅满足于回忆她的工作成果对人类已经作出的贡献。第一流人物对于时代和历史进程的意义,在其道德品质方面,也许比单纯的才智成就方面还要大。即使是后者,它们取决于品格的程度,也远超过通常所认为的那样。
我幸运地同居里夫人有20年崇高而真挚的友谊。我时她的人格的伟大愈来愈感到钦佩。她的坚强,她的意志的纯洁,她的律己之严,她的客观,她的公正不阿的判断所有这一切都难得地集中在一个人身上。她在任何时候都意识到自己是社会的公仆,她的极端的谦虚,永远不给自满留下任何余地。由于社会的严酷和不平等,她的心情总是抑郁的。这就使得她具有那样严肃的外貌,很容易使那些不接近她的人发生误解这是一种无法用任何艺术气质来揭晓的少见的严肃性。一旦她认识到某一条路是正确的,她就毫不妥协地并且极端顽强地坚持走下去。
她一生中最伟大的科学成绩证明放射性元素的存在并把它分离出来所以能取得,不仅是靠着大胆的直觉,而且也靠着在难以想像的极端困难的情况下工作的热忱和顽强,这样的困难,在实验科学的历史中是罕见的.
居里夫人的品德力量和热忱,哪怕只要有一小部分存在于欧洲的知识分子中间,欧州就会面临一个比较光明的未来。
问题:1.分别用简洁的语句,概括每段文字的内容。
2.第一流人物对于时代和历史进程的意义,在其道德品质方面,也许比单纯的才智成就方面还要大。即使是后者,它们取决于品格的程度,也远超过通常所认为的那样。句中它们指代的是
3.文中哪些语句直接赞美居里夫人的人格美?
4.用简明的语言概括作者对玛丽.居里的评价。
5.居里夫人、邓稼先这些大科学家都具有怎样的思想品质?
赏析点拨:同课文邓稼先一样,本文也是大科学家些大科学家的。作者满怀钦敬之情,赞美了居里夫人的高尚品德和伟大人格。高度评价居里夫人对科学事业的巨大贡献。不同之处是课文更多地体现了作者与邓稼先的深厚友谊。这篇短文笔墨集中,形式紧凑,中心突出;而课文形式较散。
另外,问题5是引导你做比较阅读,训练筛取信息的能力。可从大科学家的崇高道德品质、伟大的人格、顽强的意志、对科学事业的执著、无私的奉献精神、对人类所做的巨大贡献等方面作比较。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com/gaozhong/1180094.html
相关阅读:《无名母亲》阅读答案
新课标高三语文必修五复习知识点:学习写得充实_高三语文必修五
边缘人的爱与哀愁阅读答案
河流的秘密阅读答案
《刘文典:世上已无真狂徒》阅读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