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爱因斯坦的光电效应方程-

编辑: 逍遥路 关键词: 高中物理 来源: 高中学习网


  光电效应是物理学中一个神奇的现象,在光的照射下,某些物质内部的电子会被光子激发出来而形成电流,即光生电。光电效应由德国物理学家赫兹于1887年发现,而正确的解释为爱因斯坦所提出。科学家们对光电效应的深入研究对发展量子理论起了根本性的作用。其实关于这段话,大家了解一下就行了。这里主要是说对方程的理解。

  式子中,等号左边的hv,是照射光的能量。你可以把它想象成你兜里的钱。假设50块钱。

  等号右边分别是逸出功和最大初动能。

  对于逸出功,你可以把它想象成你坐车从A地道B地的路费。假设10块钱。

  对于最大初动能,你可以想象为你到达B地兜里还剩下的钱。当然对于这个问题,你还剩40 块钱。

  请思考下面几个问题:

  如果,你兜里只有10块钱,到达B地后,还剩多钱?当然是0元。对吧。

  实际上,如果照射光的能量正好等于被照射金属的逸出功时,电子已经被激发出来了,(你已经到B地了),但电子是飘在原子周围的。这是因为虽然他摆脱了原子核的束缚,但由于没有动能,只能飘在那里,不能到其他地方。就好像,你到了B地,身上一分钱都没有,你那也去不了了。

  如果,你兜里的钱少于十块钱,那么,你根本不能到达B地。不管你怎么求售票员,他都不会带你去的。(你可不要认为物理世界可以讲人情。)同样,照射光的能量小于逸出功,那么也不会有电子飞出。

  如果,想我最开始说的,你到了B地还有40元,那么你可以用这40元,去你想去的地方。这就是最大初动能了。

  来源:环球物理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com/gaozhong/306121.html

相关阅读:高中物理知识点:光的波粒二象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