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
分钟
拉里
·
艾伦
(美联社)
【埃及亚历山大电】
1942
12
月
15
日午夜刚过,英国轻巡洋舰
“
加拉提亚
”
号连中
3
枚轴心国潜艇发射的鱼雷,它像一只被刺中的乌龟,肚皮朝上翻转过来,不到
3
分钟,便在漆黑的夜幕中沉没在埃及地中海海岸附近的波涛下。鱼雷是近距离快速连续发射的,击中了
“
加拉提亚
”
号的左后舷、中部和前部,撕碎了她的腑脏,炸声如雷,火光冲天。我在浑浊的油污中挣扎了
45
分钟后获救。
12
月
14
日,当我们随同一个巡洋舰、驱逐舰中队巡航在利比亚海岸外时,遭到俯冲轰炸机
7
个多小时的攻击,但是
“
加拉提亚
”
号成功地挫败了空袭,向东航行。
12
月
15
日午夜,
“
加拉提亚
”
号播音器发出警报:
“
一级战备,各就各位!
”
炮手们依令严阵以待。
我当时正在舰长室小睡,是被一名海军陆战队哨兵叫醒的,慌乱起身踏上漆黑的后甲板,奔向舰桥。没跑几步,第一枚鱼雷就撞上了左后舷,此刻是
0
时
2
分。鱼雷似乎是在沿甲板追逐我们。随着一道炫目的闪光,第二枚穿透了战舰中部,第三枚打中了前部,命中点就在一座
6
英寸炮塔下面,战舰浑身颤抖。
当战舰左舷迅速倾侧并向大海深处下沉时,我抓住甲板栏杆,扔掉了钢盔、防弹衣和雨衣,使出吃奶的力气给救生衣吹气,在这艘巡洋舰完全倾覆时刚好把气吹足。随着舰身的剧烈翻转,我从右舷滑入大海中。数百名军官和水兵也随我一起落水。
我不会游泳。我害怕我从高处栽到海里会撞破身上这件旧救生衣。我栽入海里时,这艘巡洋舰带着极大的吸力消失了,留下一大块油污的海面。油污和海水把我灌了个饱以后,我才冒出水面。几名水兵成功地发动了一只摩托救生艇。我试图游向它,却再次沉入水中。一名水兵把我拉到艇上。
但是,有几十人也想上艇。越来越多的人爬上来,把艇尾部压了下去,很快灌满了海水。最后艇翻了,把我们大家猛抛入海里。结果又喝了一肚子油水。我使出浑身力气才让头部浮在水面上。我撞上了一根漂浮的小圆木。我绝望地挣扎着,竟然把它夹在了左臂之下,同时用右臂小心护着救生衣。
就在这时,我看见前方大约
75
码远处一艘驱逐舰的巨大黑色轮廓。我试图游过去,但是一点儿进展也没有。一个浪头将我推向前方,几乎推到驱逐舰螺旋桨下。我喊着救命,直喊得声嘶力竭。突然,有人向我身边扔过来一根油腻的大绳。我抓住了它,但是仅存的力气使我几乎无法往前挪。
这时,一只救生筏飘向驱逐舰。驱逐舰放下绳梯,救生筏上的水兵抓住绳梯,爬上安全的地方,而我在全力搏斗,以免被淹死。好几个人踩在我头上,把我踏到深水中。半知半觉中,我用右臂勾住绳梯,头部才得以不时高出水面。我又喊起救命来。救生筏上的一名轻的英国水兵救了我的命。
“
这家伙是美国人。
”
我模模糊糊地听到有人说话。他们在为我挤出肚中的海水时,看到了我那件满是油污的外衣袖子上
“
美国海军记者
”
字样。
他们割开了我的衣服,把我抬到下层的住舱甲板上。在那里,大约
100
名幸存者正在接受治疗。
(
有删改
)
13
.下面对这篇作品的概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5
分)
A
.这篇新闻报道描述的是二战中英国地中海舰队轻巡洋舰
“
加拉提亚
”
遭轴心国鱼雷攻击,美国海军记者拉里
·
艾伦死里逃生的经过。
B
.这篇新闻报道的标题很吸引人,
“
地狱般的
”
给人以无限联想,使读者迫不及待地想了解到底是怎么回事;
“45
分钟
”
以分钟计而每一分钟都关乎生死,突出了整个过程的紧张感。
C
.这篇报道的主体部分是以倒叙展开的,留下了悬念,吸引读者阅读的兴趣;且通过动作、心理等细节描写,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
D
.在报道中作者加入了
12
月
14
日
“
加拉提亚
”
号成功挫败空袭的背景材料。与此形成对比的是,一天后,这艘轻巡洋舰没能逃过袭击。
E
.这篇新闻报道的结尾以作者逃出险境作结,削弱了文章对战争残酷性这一主题的反映,影响人们对战争的反思。
14
.文中作者多次提到救生衣,这样写有何作用?请简要概括。(
4
分)
15
.这篇新闻报道的导语的语言有什么特色?请谈谈你的看法。(
6
分)
参考答案:
13
.
CE
(
C
,并非倒叙,而是顺叙。
E
,
“
削弱了文章对战争残酷性的主题的反映,影响人们对战争的反思
”
说法不准确)
14
.作者写救生衣的细节,不仅与交代
“
我不会游泳
”
相呼应,(
2
分
)而且可以看出作者当时处在生与死的边缘(或:作者处境的危险)。(
2
分
)
15
.语言形象、幽默。(
1
分
)用了比喻、比拟的手法,(
2
分
)把巡洋舰中鱼雷比作被刺中的乌龟,
“
撕碎了她的腑脏
”
,赋予巡洋舰人(动物)的特点,(
1
分
)并用
“
连中
”
、
“
翻转
”
、
“
沉没
”
这些动词(
1
分
)生动形象勾勒了巡洋舰遭鱼雷攻击下沉的情景,不乏幽默,使新闻富有情趣,增强文章的可读性。(
1
分
)
(
其它观点言之成理亦可
)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com/gaozhong/356166.html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