择
邹德学
姥爷那十六岁。
十六岁的姥爷性情随和,还没啥自己的主见,在家都听爹娘的,出门全听兄长的,一直被人视为听话的好孩子,人们有啥事总乐意叫上他。
那过前,三十多里外的刘庄搭台唱大戏,村里好些轻人都赶去看热闹,姥爷也随人去了。回来时,姥爷跟四个人说说笑笑地一起走。谁知走着走着,天就变脸了,先是刮起呜呜的北风,卷得尘土细沙飞扬,落叶碎草漫天,人都没法睁眼。紧接着,云就像从天边赶来的羊群,从挤挤拥拥到一下铺开,眼看着就到了头顶,铺满整个天,并且越积越厚,越压越低,接着就散散落落地下起了雪,越下越大,越下越密。
二柱哆嗦着一声喊:“雪怕是要下疯了,咱不能再走大道,太远,抄近道吧!”大伙一声应,想也没想,就抱着脑袋窜上了山间小路。
山里的雪似乎小点,可谷里的风却特别厉害,劈头打脸地吹,一阵紧似一阵,鬼哭狼嚎般响,刮得人都跌跌冲冲站不稳脚。五个人没走多久就抗不住了。“不能再走了,快找个地方避避!”二柱大模大样地喊。五个人中他龄最大,力气也最大,他早把自个当成了这伙兄弟中说一不二的领头人。“前面沟边有个山洞,我领你们去。”风里,三牛缩着脖子闷闷地应了一声,大伙就跟着他往前拱。
山洞寻到了,很小,五个人进去都快挤满了。洞里没风没雪,也不太冷,更让人惊喜的是,不知什么人在里面落了一捆树枝。二柱点上火,就别提有多暖和多舒坦了。外面的风刮得更紧,大团大团的雪像扯破了的棉絮一样直直往下掉,小道一下就被掩住了,看不清了。
“二柱哥,咱还是趁早走吧。不能歇,歇了怕就走不出去了。”一向不大爱说话的丫头站在洞口,看着满天风雪突然说。丫头当然是个小子,他爹怕不好养,给他取了这么个贱名。丫头凡事爱琢磨,认准理就闷头做。二柱一向看不起丫头,嫌他没爷们气,这回见丫头跟他唱反调,顿时很不高兴,马上拉下脸来:“你要怕死,你就自个走吧。”“二柱哥,天真的很怪,雪只怕越下越大……”丫头结结巴巴地说,急得都冒汗珠子了。二柱手一甩,不让丫头往下说:“要走你走,我们不走。”这时,一直没吭声的姥爷开口说:“丫头哥说得对,咱是该走。”显然,没人料到一向顺从的姥爷会说出这样的话,大伙顿时一愣。二柱突然发起牛脾气:“走什么走?傻蛋才走!”三牛也嘟囔道:“就是嘛,烤着火又不冷,等雪小了再走嘛。”二柱又大吼起来:“你让他俩走!”
话说到这份上,谁也不能再说啥了,就僵着。丫头终于一跺脚,扭头看看姥爷,拧身钻出洞去。姥爷看一眼外面的天,又看一眼二柱他们,说声“那我和丫头哥先走了”,毫不迟疑地闯进呼啸的风雪里。
姥爷在将要出洞的那一瞬间,耳朵边好像听到了他爹常说的那句话:人哪,凡事自己得看准了,才不会吃亏。
掌灯时分,两人才跌跌撞撞回到村,都冻得腿打不得弯,话说不出来。
那夜,大风呼呼地一直没歇过,大雪一直刷刷地没停过,老天冷得出奇。第二天晌午风雪小了点,村里的人趟着没大腿的深雪,随着姥爷和丫头到山里找人。山里的树上都压着厚厚的雪,小树都压趴了压没了,山崖上挂着粗粗的冰柱,有的大石头都冻裂了,脚一蹬就碎。好不容易摸到那山洞前,洞口却给雪堵住了,扒开后只见洞里四壁上也全是冰霜,柴早烧光了,三个人抱在一起,冻成了冰人……
十六岁以后的姥爷,又爬过了无数沟沟坎坎,在东北的山村里一直活到了八十八岁。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
第
2
期,有删改)
19
.文中为什么要用较多的笔墨描写恶劣的风雪天气?(
4
分)
20
.结合全文,简要分析文中划线句子的作用。(
4
分)
21
.小说中是五人出行去看戏,但没有单独写第五个人。为什么要这样安排?(
4
分)
22
.这篇小说的主题是什么?我们从中可以得到哪些启示?(
6
分)
参考答案:
19.
(
4
分)
为故事设置真实生动的自然环境;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渲染紧张气氛;烘托人物焦急的心理。
评分标准:每条
1
分。
20.
(
4
分)为姥爷做出出洞的选择提供心理依据,推动情节发展;引发读者更广泛而深刻的人生思考,深化主题。
评分标准:每点
2
分。
21.
(
4
分)第五人是陪衬人物,这样安排使作品详略得当;没有写他的言行更可看出他是二柱的顺从者和支持者,从而衬托出了姥爷选择得不易,使主题内涵更加丰富。
评分标准:每条
2
分。
22.
(
6
分)
①人在关键时刻要做出正确的选择。(
2
分,若答“凡事自己得看准了,才不会吃亏”可得
1
分)②不贪图暂时的安逸;不听命于强势;有自己的思考;听“凡事爱琢磨”的人的话;认准了就坚定地“毫不迟疑”地做。
评分标准:第一问
2
分;第二问
4
分,答出
4
点可得满分;其他合理回答,也可得分。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com/gaozhong/359383.html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