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蒂芬?
麦克勒[美]
我走进办公室,跟笑容满面的布列乔先生握了握手。跟我相比,他衣着十分讲究。他手里在搬弄着一沓纸,就像在搬弄着一沓煎饼。
“
我相信,你一定会对她十分满意。”
他说,“
她可是我们用求同计算机,从符合推选条件的一亿一千多万美国妇女中挑选出来的。我们按种族、宗教、人种、生活地区,对这些妇女进行了分类……”
“
好,来啦……”
他说着,像魔术师那样“
砰”
的一声把通向隔壁房间的门忽地打开。本来我心里就像揣了只兔子,怦怦直跳,这时就更手足无措了。
说真的,她长得很标致。真的,漂亮极了!
“
沃克先生,这是蒙大拿州拉芬湖的邓菲尔德小姐,这是纽约的弗兰克林?
沃克先生。”
“
就叫我弗兰克好了。”
我唯唯诺诺,显得有点紧张。她确实太美了!您不妨想象一下。
布列乔刚走开,我们就聊了起来。
“
您好!我,我,我对计算机为我选中的您,感到十分称心。”
我竭力想把语调放温和些。也许,把她称为计算机选中的人,她一定不高兴。“
我是说,我对结果感到满意。”
她莞尔一笑,露出了一排整齐的牙齿。
“
谢谢您,我也是。”
她腼腆地说。
“
我,31
岁。”
我唐突地冲口而出。
“
我知道,这些全都记在卡片上。”
这场谈话似乎就要这样结束了。卡片上什么都介绍得清清楚楚,所以确实没什么好谈了。
“
今后打算要孩子吗?”
她先找了个话题。
“
当然,两个儿子,一个女儿。”
“
正合我的意,这记录在卡片上的未来计划一栏,喏,就在那儿。”
她指点着说。
我这才注意到我手中那一扎文件似的东西,第一页上贴着一张国际商用机械公司的计算机卡片,卡片上印有关于邓菲尔德小姐的重要数据。显然,她手中的那一扎“
文件”
是关于我的……
于是,我们各自审视着自己手中的“
文件”
。
“
文件”
里说,她喜欢古典音乐(记录在兴趣爱好与生活习惯栏)。“
您喜欢古典音乐?”
“
对,比任何东西都喜欢,另外,我还收藏着弗兰基?
拉尼歌曲的全部录音。”
“
这倒是红极一时的歌唱家。”
我赞许地附和道。
我俩的目光继续在字里行间浏览着。我注意到,她爱好看书、看球赛、睡觉时爱把窗户关上、养狗、养猫、养金鱼、爱吃用意大利香肠做的三明治、将来要送孩子上私立学校、住在郊外、参观美术展览馆……
她抬起了头:“
我们所有的爱好都很一致。”
“
毫无两样。”
我加上一句。
我又读了标题为《心理状况》的记录:她生性羞怯,不爱争论,属于贤妻良母型。
“
我很高兴,您既不抽烟又不饮酒。”
她满意地说。
“
是的,我与烟酒无缘,只偶尔喝点啤酒。”
“
栏目里没有提到啊。”
“
哦,也许没写上,这是我的疏忽。”
我希望她不会放在心上。
我们终于各自看完了手里的“
文件”
。最后她说:“
我们俩非常相像。”
我和爱丽丝结婚整整9
了,已经有3
个孩子,两男一女。我们住在郊外,听着古典音乐和弗兰基?
拉尼的录音。我俩最后一次争吵是很久以前的事了,所以早被我忘得一干二净。在每一件事上,我俩几乎都能步调一致。她是一个贤妻,我也可以算是个好丈夫。我们的婚姻真是完美无缺。
眼下,我却盘算着下个月就去离婚。这种日子我再也过不下去了!
1.
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
分)
A
.小说叙述了弗兰克借助计算机筛选结婚对象,进而结识邓菲尔德小姐并与之结婚,到后来厌倦了完美的婚姻生活想要离婚的故事,情节跌宕起伏。
B
.本文叙述平淡无奇,但构思巧妙,别具匠心。短短千余字,浓缩了一对夫妻美满和谐的生活,人物塑造以语言描写为主,通过对话展现人物性格。
C
.这篇小说启示我们:在生活中我们应抛弃机械的、程式化的生活,还原人的鲜活生动的本性,重新回到多层次多角度的、可期待可变换的世界中去。
D
.“
我”
在和邓菲尔德小姐见面时“
唯唯诺诺”
,表现了主人公“
我”
懦弱无能、胆小怕事,这也是“
我”
在婚姻生活九后才打算离婚的原因。
E
.这篇小说借助一个婚姻故事告诉我们:被简单地贴上标签从而变成扁平的标签人,过着乏味的、已经计划好的生活,只会让人沉闷窒息。
2.
文章多次提到两人“
相像”“
一致”
,这样写有什么作用?(6
分)
3.
小说中的“
我”
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6
分)
4.
这篇小说的结局出人意料,你认为这样安排好不好?请谈谈你的观点和具体理由。(8
分)
答案:
1.
答案:答C
项3
分;答E
项2
分;答A
项,1
分
解析:A
项,“
完美”
应加引号,他们的婚姻生活并不完美,小说情节只是在结尾异峰突起,也谈不上“
跌宕起伏”
;B
项,“
浓缩了一对夫妻美满和谐的生活”
表述不当。小说主体写的是相亲过程,而且其生活貌似美满和谐,实则单调乏味;D
项,“
表现了主人公‘
我’
懦弱无能、胆小怕事”
错误。
2.
①起强调作用,突出两人惊人的“
相像”
和“
一致”
,为结尾打算离婚埋下伏笔②呼应题目,如此相像一致正是一般人所认为的最佳配偶;③与打算离婚的结局构成极大反差,深刻地揭示出小说的主题。(共6
分,每点2
分,意思对即可。)
3.
①性格内向,拘谨羞怯。(从相亲时的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分析)
②爱好广泛,追求生活品质,有良好生活习惯。(从“
我们所有的爱好都很一致”“
毫无两样”
,可推知“
我”
的性格爱好与邓菲尔德小姐相同。)③潜意识里有对机械的程式化的生活的反抗,以及对生动鲜活的生活的向往。(从想离婚可以看出)(共6
分。每个要点及分析2
分,意思对即可。)
4.
(8
分)答案:观点一:这样的安排好。这是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式的结尾(或欧?
亨利式的结尾)。(2
分)(只有结论没有分析得1
分)
①从情节上看,两个人虽然经电脑配对,“
非常相像”
,但彼此过于熟悉,谈话毫无新鲜的话题,无趣无聊,已经暗示出这种婚姻的乏味,所以两个人最后的分手也在情理之中。(2
分)
②从表达效果上看,前面的叙述平淡无奇,直到最后才给读者一个出乎意料的结局。这样写,能增强小说的戏剧性,从而形成独特的艺术魅力,增强文章的感染力。(2
分)
③从主题表达上看,这样的结局与前边的情节构成极大反差,更能引人深思,深刻地揭示出小说的主题:机械的、程式化的生活是令人生厌的,多姿多彩才是有趣味的生活状态。(2
分)
观点二:这样的安排不好。(2
分)(只有结论没有分析得1
分)
①从情节上看,离婚的结局过于突兀,前边的情节缺乏必要的铺垫与暗示。(2
分)
②从表达效果上看,这样的结局,虽然能增强小说的戏剧性,却使文章缺乏可信度,缺少生活的真实:在现实生活中,夫妻两个情趣相投往往生活得很幸福。(2
分)
③从主题表达上看,小说结局宣扬夫妻之间性格差异产生美,但同时否定夫妻之间性格谐调也会产生美,是失之偏颇的。(2
分)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com/gaozhong/373185.html
相关阅读:转型从归零开始 阅读答案
母亲的中药铺 阅读答案(浙江高考语文试题)
掐辫子 阅读答案(天津高考语文试题)
美和美的东西 阅读答案(广东高考语文试题)
谢希德 阅读答案(海南高考语文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