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蒙
在欧洲旅行的时候,你到处都会看到教堂,你到处都会看到耶稣。最具代表性的是耶稣被钉在十字架上的图景:残酷,痛苦,悲哀,升华,超凡入圣。这里,被残忍地钉死的耶稣的神态是非人间非世俗的,他的脸面有一种平静和超脱的凝结,他的身体有一种伸展和奉献的大度,他的胡须有一种化解和顺通的引导。耶稣的样子与其说是一个被屠杀者受毒刑者,不如说是一个拯救者升腾者。
然而,在柏林西部的著名大教堂里,你看到了另一个耶稣,“他”被孤悬在迎面的蓝色镶拼玻璃墙上,在一片靛蓝的幽光映衬下,他低垂着再没有任何力量与情感,没有任何风息与波澜能够发生的头颅;树全静,风不起,他的身体松弛瘫痪,再没有任何痉挛反射哪怕是本能反应遗迹,没有任何挣扎奋斗最后一搏或些微的痛楚;十字架上的耶稣在这里如同一个空荡的口袋,悬挂在玩友已经寂灭坏死的空洞里。他表现为绝对的悲哀,故而不再悲哀,再不悲哀;表现为对人类的彻底失望,故而不再失望,再不失望;他表现为刺身刺心的疼痛,故而不再疼痛,再不疼痛。他没有神性,没有使命,没有信念,没有博爱,没有牧羊人对于羔羊的怜惜,没有拯救的责任与可能,没有复活的力量,没有天国的憧憬慰安,没有献身的充实的悲剧感,没有天父的依仗和盼头。总之,除了悲哀除了痛苦,除了失望除了绝望,他已经什么都没有,于是连失望绝望悲哀痛哭也已经蒸发净尽。
你从来没有见过这样悲痛或不悲痛的耶稣。这是一个被打倒了的被战败了的被消灭了的耶稣。耶稣还有遗体,还有躯壳,但已经没有了前途没有了目标没有了大愿(天主教用语,略同誓言)没有了能力。耶稣已经不是耶稣。那么,请问是哪一个撒旦把耶稣毁成了这个样子?可惜,耶稣的敌人不是魔鬼,不是犹大,不是法利赛人,不是邪教徒异教徒,而是人。
这样的耶稣是耶稣对人类的控诉,这样的耶稣是耶稣对人类的辞别文书。你无法不为这耶稣的痛苦而痛哭,你想到人类的罪孽,人类的不知自爱,人类的互相残杀,人类的贪欲、自我膨胀、自欺欺人、冥顽不灵、丑恶下流,而人类自己制造了而且继续制造着正在使自己灭种使世界毁灭的奇灾大劫。你想到这个教堂是建造在柏林,建造在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不久的战败德国,建造在给人类带来罪恶的屠杀的法西斯的故乡,建造在二次世界大战的废墟里。它理应是这样,它只能是这样!就在隔壁,是战争中毁于轰炸的原柏林教堂遗址,德国人正确地决定不拆迁也不修复这个遗址,他们称这个残破的旧教堂为“纪念教堂”,让它的断垣残壁,让它的硝烟留下的黑色,让它的尸体的气息永远矗立在新教堂毗邻。
然而,我仍然没有说完全,你再仔细看一下这里的耶稣,你会发现,“他”不仅是悲哀不仅是痛苦,不仅是失望和绝望,还有一层,耶稣在为了人类而羞愧,而自责,而叹息,欲哭无泪,欲叹无声,欲恨无力,欲爱则已经不能。呵,我终于找到了你,西柏林教堂的耶稣!我曾想说你是悲哀的,我曾想说你是痛苦的,但是又有哪个钉上了十字架的耶稣是不悲哀不痛苦的呢?难道耶稣能够是快乐的或幸福的么?这个耶稣像最最冲击我的一点,最使我震动惊愕的一点也许应该说是那种已经不能再爱的决绝的放弃了吧。
教堂外,我们在战争阵亡者的坟墓前默哀:矗立的一个个一排排的十字架和文字说明,还有永远轻的相片……
11.
结合文意,理解文中两处划线句子。(6
分)
答:(1
)
(2
)
12.
请结合全文,分析德国人决定不拆迁也不修复柏林旧教堂,并称这个残破的教堂为“纪念教堂”的用意。(4
分)
答:
13.
请鉴赏文中第二段的表达技巧及其作用。(6
分)
答:
14.
本文以西柏林大教堂靛蓝的耶稣为写作对象,而尾端却以作者在“战争阵亡者的坟墓前默哀”作结,有人认为这是多此一举,可删去;也有人认为这是作者匠心独运的构思,应保留。你支持哪一种意见?请阐述理由。(8
分)
答:
答案:
11. (1)
前一个“耶稣”指的是柏林西部的著名大教堂里绝望的靛蓝耶稣,后一个“耶稣”指的是仁慈超脱的常见的耶稣,本句运用否定式的对比突显了靛蓝耶稣的特别和给人的视觉和精神震撼。(3
分)
(2
)“这样”指的是“被打倒了的被消灭了的”耶稣形象,本句运用反复和递进论证了绝望耶稣“迥异”的合理性,一吹定影又语含讽刺,引人深思。(3
分)
12.
(1
)断壁残垣是战争的遗迹,德国人通过发这个遗址自我反思,警醒后人。(2
分)(2
)这个教堂也表现了德国人拒绝战争,祈望和平的信心和决心。(2
分)
13.
(1
)将描写、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熔铸于一炉,使文章既生动形象又深刻精辟。(2
分)
(2
)使用对比的手法,是靛蓝的耶稣像与常见的耶稣像性惩罚了鲜明的对比,从而突显靛蓝的耶稣绝望的震撼力。(2
分)
(3
)排比的连环使用,受到句式蒸汽、语调铿锵、气贯长虹、依云身后的效果,造成了结构像是的匀称美并增添了文章的气势美。(2
分)
14.
示例一:我支持后者的观点。从空间上看,有西柏林大教堂里的“靛蓝的耶稣”到教堂外“战争阵亡者坟墓”,由里到外具有延续性,如果删掉,则缺乏这种整体性。从作品主旨上看,写西柏林大教堂里的“靛蓝的耶稣”主要书法“控诉战争的残酷,祈望和平”的情感,而教堂外“战争阵亡者的坟墓”则印证了这种观点,同时又着墨不多,点到为止,发人深思,深化主题。所以,我认为这是作者匠心独运的构思,应保留。
示例二:我支持前者的观点。从文章结构上看,本文以西柏林大教堂靛蓝的耶稣为写作对象,前面五段都是围绕靛蓝的耶稣来写的,而最后一段匆匆提及“战争阵亡者的坟墓”使文章显得冗长和累赘。删去之后,线索明了,对象清晰,主题突出,简洁干练。从文章内容上看,两者的主旨一致,都在控诉战争的残酷,有些重复。所以,我认为这是多此一举,可删去。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com/gaozhong/381535.html
相关阅读:《走过荒原》阅读
《云在青天水在瓶 宗璞》阅读答案
《羞涩是灵魂的镜子》阅读答案
《戈壁有我》阅读答案
文学类文本阅读《梧桐树》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