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细雨蒙蒙,落叶飘飘。
②当我来时,又是茅屋为秋风所破的季节。老天像有意在营造一份思古幽情,像有意让人来品味一种人生意蕴——文章憎命达
!
③草堂足供观赏,甬道曲折,尽可徜徉,更何况又是细雨迷蒙,黄叶铺地
!
草堂,草堂,此时此际的草堂在诉说什么呢?从开元到天宝,《壮游》,《三吏》《三别》,《北征》,《秋兴八首》,直到《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代诗史再现了一个时代,仅这些就足以彪炳青史了。这是杜甫的不朽,这是杜甫的辉煌,这也是杜甫的价值所在。舍此,我们又何以了然在一个大起大落的时代里,有一个愈老大愈清瘦愈苦寒的杜工部
!
这些是不必说的。但仅仅如此,就远不能了然杜甫诗歌抑郁沉雄的内在生命力,也远不能了然士人的用世之志与命运悲剧。这正是文章憎命达的命意所在,是其深层的人生意蕴所在,也是中国历史上人才的成就与命运的二律悖反。
④中华传统,士人总有一份天下之志、用世之心,更何况出身于奉儒守官世家的杜甫
!
杜甫曾抒写人生抱负:“甫昔少日,早充观国宾”,“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他希望一出山就占据要津,而且充满理想色彩——要让君王赶上传说中的尧舜,要使全国民风淳朴敦厚。志莫大焉
!
然而,命运总是跟人开玩笑,历史也总在捉弄志士仁人。由开元而天宝,张九龄罢相,李林甫上台,唐王朝也已今非昔比,贤能之人想说什么做什么都已不可能了。这是国家的不幸,时代的不幸,也注定了杜甫一生宏图大志的落空。肃宗即位后,杜甫表面上拥有一官半职,比如左拾遗、华州司功参军、工部员外郎,而实际上却难有作为,薪俸也不足以养家。离开中原后,其行迹大略是同谷—锦城—夔州—潭州,同时他的生命也如一片黄叶飘到了尽头。
⑤可是,他的诗作却从此更加如长河激浪,深潭照物,映现出一代河山的风云、生灵的状貌。它们如钟,如鼓,回响在中华历史的长空。杜甫的命运就这样确定了,杜甫的历史角色及其创作成就也就这样确定了。这时我们再吟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诗句,就会发现,个人的遭际,在诗圣眼中已不算什么了,此时他所想的只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苦寒到此已极矣,而忧患、仁慈至此亦已极矣
!
杜甫之胸怀,杜甫之心地足以光照日月
!
“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或者说经邦济世,要的不就是这种德与才么
?
但是,风雨飘摇中的唐王朝抛弃了杜甫,而历史却于风雨飘摇中造就了另一个杜甫。这究竟是杜甫的不幸,还是杜甫的幸运呢
?
历史总是把一份生命的朴素,让人咀嚼得百味丛生。
⑥流连一番,天色已晚,该走了。细雨依然。
10
.从文章第③段看,根据你的理解,草堂可能在诉说什么?请写出两点。
(3
分
)
11
.这篇文章出现了多组对比,请写出两组。并结合全文,简要分析对比写法的好处。(
6
分)
12
.请结合全文,解释“文章憎命达”的含义。(
3
分)
参考答案:
10
.⑴时代的角度:一代诗史再现了一个时代
⑵人生命运角度:杜甫的苦寒人生(愈老大愈清瘦愈苦寒)
⑶从成就与命运的角度:中国历史上人才的成就与命运的二律悖反(或文章憎命达)
(答出一点给
2
分,答出两点给
3
分。不必拘泥参考答案,言之成理,语言通顺即可)
11.
⑴①昔日茅屋与今日杜甫草堂公园的对比
②杜甫生前困顿落寞与身后巨大声誉的对比
③杜甫的苦寒人生与辉煌创作成就的对比
④杜甫的宏图大志与现实遭遇的对比
⑤杜甫人生低谷与创作高峰的对比
⑥杜甫不计个人遭际与心忧天下的对比
(评分说明
:
每答出一点即给
2
分
,
共
4
分。)
⑵通过多方面的对比,层层深入,使“文章憎命达”的内涵更加丰富,主题的表现更加突出。(
2
分)
12
.中国历史上人才的成就与命运的二律悖反,或者说作者的坎坷命运反而成就了他的文章(学生也可用自己的话回答,符合题意即可)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com/gaozhong/403370.html
相关阅读:《在时间的深处静静飘香》阅读答案
《在树的轮中生长的乐器》阅读答案
《我听小商贩的叫卖声》阅读答案
《黑白苏州》阅读答案
《我对黑暗的柔情》阅读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