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
枫
①
仿佛是刹那间的事,一直狂躁地奔突于高楼广厦之间的狂风突然声势大减,变得气若游丝了,紧接着细密的雨丝就从幽邃、混沌的夜空里无声地飘落下来。冰凉的雨滴划过脸颊,锐利的寒意透过肌肤在心底迅速扩散开来,然而这浓浓的寒意却无法驱退心中焦躁的火焰——
那辆每日载我回到栖身之处的夜班巴士,今晚不知何故久等不至。我不知道自己究竟还要在这个飘着冷雨的初冬深夜等待多久。
②
我孤零零地伫立在狭窄的、勉强可以遮雨的候车亭里,头顶一盏昏黄的路灯下,晶亮的雨滴急速飞旋成一道道凌乱交织的线条,如同在表达一种浮躁而又无奈的情绪……
此时的马路上冷冷清清,偶尔有行人经过,大都是低着头,行色匆匆。
③
在马路的另一边,一间餐厅明亮辉煌的灯光无遮拦地倾泻出来,以其温暖柔媚的色调引诱每一个在寒冷中穿行的行人。我远远地注视着那些坐在灯光里细斟慢酌、谈笑风生的男男女女,心中隐隐掠过一缕失落和酸楚,说不清是为了什么。后来我注意到,在餐厅内一个灯光昏暗的角落里,一个中男人独自坐着,目光总是在腕上的手表与窗外之间游移不定。看上去他是在等什么人,或者是这场突降的冷雨阻挡了他回家的行程。餐厅内再温暖再明亮,也终究无法取代家中妻儿的欢笑……
在所有的词汇中,家是最为温暖的一个词儿,洋溢着关爱的馨香。没有家的人生是不完整的人生,没有家的人是无根的浮萍,值得悲哀。在许多真正的漂泊者眼里,“
浪迹天涯、四海为家”
这八个字中所包含的无奈与悲哀远远多过浪漫和洒脱。一个真正的漂泊者是不会崇拜漂泊的。
④
这样想着的时候,那辆巴士终于姗姗而至了。在登上巴士的一瞬间,我稍稍犹疑了一下,下意识地觉着似乎有什么东西被我遗忘在站台上了,但是回头看看刚才站过的地方,什么也没有。车门咣地一声关上了,把细锐的寒风、绵密的冷雨和一些或焦躁或怅惘的心情关在了车外。
⑤
车内空荡荡的,零星地坐着几个乘客。除了沉闷的马达声之外,听不见别的声音。忽然从邻座传来一阵压抑的咳嗽声。循声望去,那是一个四十多岁的男人,膝上躺着一个五六岁的小女孩,看情形是他的女儿了。小女孩已经睡着了,她的父亲咳嗽的时候努力向一边偏着头,并用手捂着嘴,生怕吵醒她。路灯的光芒透过车窗,一束一束扫过女孩的脸庞:她微闭着双眼,脸上漾着幸福的微笑,腮边闪烁着快乐的红潮……
恍惚间,我仿若回到十前那个初冬的雨夜,父亲挽着我的手走在一段泥泞的路上,我几次险些滑倒,都是父亲那只厚实有力的大手牢牢把我抓住。黑暗中,温煦的父爱从父亲坚实的掌心传过来,令我为之深深陶醉,忘却了寒冷和恐惧……
⑥
下车的时候雨已经小了,只是风更紧了,寒气沁骨。耳边的雨声淅淅沥沥,犹如肖邦奏响的《雨滴》。多以前,当我第一次沉醉于这支绝美的钢琴曲中时,内心随之生发的是对生途艰辛、世事跌宕的嗟叹,而此刻,这支熟悉的旋律再度从心底奏响的时候,我已经走近被自己称之为“
家”
的狭小居所,和着那旋律的是一种安然恬淡的归属感。
⑦
假如说人生就是一场突降的冷雨,那么谁能够拥有一个可以栖息和回归的地方,保证自己一颗干燥而又从容的心不被淋湿,谁就注定能够坦然地接近幸福。这场冬夜的冷雨也许很快就会过去,但愿一切长养于这场雨中的幸福感觉能够永恒。
15
.第③
段说“
一个真正的漂泊者是不会崇拜漂泊的”
,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含意?(4
分)
16
.第④
段画横线句子“
觉着似乎有什么东西被我遗忘在站台上了”
中,遗忘的是什么东西?为什么会遗忘?(5
分)
17
.第⑥
段写对肖邦的钢琴曲《雨滴》的感受,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5
分)
18
.如果将第⑦
段画横线的语句删去好不好?
为什么?
请说明理由。(7
分)
参考答案:中小学作文阅读答案网整理
15
.真正的漂泊者是没有家的,他们的人生是不完整的;他们的漂泊中无奈与悲哀多于洒脱和浪漫。(4
分。每个要点2
分,意思对即可)
16
.遗忘的是细锐的寒风、绵密的冷雨以及一些或焦躁或怅惘的心情。(答“
浓浓的寒意”“
焦躁的火焰”“
失落和酸楚”
也可)(2
分)因为“
我”
踏上公共汽车,就踏上了归家的路,归家的温暖使“
我”
忘记了寒风冷雨,消除了焦躁。(3
分。意思对即可)
17.
运用对比的手法,(2
分。其它答案不得分)通过两次听肖邦《雨滴》感受的对比,突出了家给人的安然恬淡的归属感。(3
分。意思对即可)
18
.(1
)不删好。(1
分)这句话直接表达了作者对家对亲情的深刻的认识和赞美。(3
分)这样更能充分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点明并深化了主题,使文章立意显豁。(3
分)
(2
)删掉好。(1
分)这样可以避免将作者的主观感情呈现出来,收到言有尽意无穷的表达效果。(3
分)因为“
我已经走近被自己称之为‘
家’
的狭小居所,和着那旋律的是一种安然恬淡的归属感”
一句把对家对亲情的认识和赞美这一主题表达得已清楚充分了。(3
分)(能表明观点、结合文本分析、语句通顺、意思对即可)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com/gaozhong/405209.html
相关阅读:《旧书》阅读答案
《黄侃先生二三事》阅读答案
《家 方令孺》阅读答案
《麦香 叶青才》阅读答案
《伦敦碗里听到了侗族大歌》阅读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