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逍遥右脑记忆网-免费提供各种记忆力训练学习方法!

费振钟《古村的雨》阅读答案

编辑: 路逍遥 关键词: 高中散文阅读 来源: 逍遥右脑记忆


古村的雨 费振钟 ( 1 )这样的村庄,已经不多了。它们的渐渐消失,几乎必然。无论人们再怎样刻意保护,还是敌不过时间的力量。当然,古老的村庄现在在江、浙、皖还有几座,但 古村的雨
费振钟
(1
)这样的村庄,已经不多了。它们的渐渐消失,几乎必然。无论人们再怎样刻意保护,还是敌不过时间的力量。当然,古老的村庄现在在江、浙、皖还有几座,但是它与周围的一切显然已失去了时代的联系。它的存在,只有一种标本的意味。它陈列在那儿,每一块砖瓦,每一块石头,甚至每一棵树,都表达了某种静止和停滞的含义。
(2
)沿着兰江南行,不久就可以到达郭洞村。村庄周围有石头垒成的围墙,出入村庄需要通过一道石门,这是村庄设置的关隘,不仅说明村庄在过去为了安全而壁垒森严,而且说明村庄封闭式的生活特性。村庄与外界的关联是隐藏的,采用一种不敞开的保守姿态,过着自足的生活。掩藏村庄的还有围墙外繁茂的树木。这些树木中不乏千以上的樟、槐、榆、松,它们对村庄长累月的遮蔽,使村庄更加隐秘在一种古老氛围之中。这是某种具有审美性和理想的乌托邦式的遮蔽,它让我们想起当的武陵桃花源。古木环合,泉水夹带着野花流过去,只有一道小小的门与外面世界交通,这不是“
桃花源”
的范式吗?难怪这个村庄又叫做郭洞村,所谓“
洞在青溪何处边”
,外面的人要想走进村庄,莫非亦要打探哪儿才有幽秘的通道?

(3
)不过,我们走进村庄毫无困难,而村庄的情形也并不像桃花源。它里面是一群精心修筑的明清风格的民居,大多白墙青瓦。高高笔直的风火墙,连成一片,隔断了村庄上面的天空,下面则是狭窄的巷道,巷道连接了村庄每座门户。由于这些门户总是长久关闭着,巷道便空虚而冷寂,因此在村庄我们能够看到“
屋舍俨然”
,却不能看到“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的生活情景。人们囿居在高墙和重门后面,这样一来,村庄无疑增加了更多的私密性质。于是,我们只好将眼流连在村庄的外表形式上。我们的手指着白墙上面各种形状的漏窗,还有镶嵌在一座座门楼上的砖雕,以及无数的镂花木刻,我们完全明白了,所有这些无一不是通过能工巧匠的机杼之心,在乡民们封闭幽深的心情和趣味态度外面装饰了一层“
艺术”
,从而借了这精致典雅的形式,来蕴藉他们自己紧闭的生活理想。也许,我们就这样不经意地走进了村庄的本质。
(4
)实际上,自从这里成为外来者观看之地,村庄的功能就日渐萎缩了,它不再具有生活价值,而成为观赏对象。似乎这一二百的精雕细作,便为了今天观看和欣赏的需要。甚至连村庄自身也愿意将村庄当作一件古旧的艺术品,连同隐藏在它背后的心情和趣味态度,一起博得一种叫做“
文化”
的评价和青睐。因此,它不会主动拒绝外来者的进入,这不仅说明它与“
桃花源”
不好相比,而且也与它那幽闭的本质产生了矛盾。因此,我们最后将看到,人在这样的村庄中,已不像往昔那样被隐藏,而是退出了村庄之外。没有气息,没有生活表情,没有人的日常活动,村庄就蜕变成空壳和废墟。这时候,村庄正好以“
文化”
的名义,命名为“
原始生态村”
。外来者为了一种“
文化”
而来。他们长驱直入,到处探头探脑,然后带着餍足的心情,回到现代世界中打几个文化饱嗝。
(5
)只有那个春天的早晨,村庄上空,开始飘落微雨,通往村庄的石子路上,一位穿蓑衣戴箬笠的老农民,牵扯了他惟一的那条耕牛走向村外时,身后留下了一串湿漉漉的蹄声,村庄才真实得让我们多一点感动。
16
.从全文看,为什么说那些古老村庄的存在,“
只有一种标本的意味”
?(2
分)第三段末提到的“
村庄的本质”
指什么?(2
分)
17
.作者认为郭洞村与“
桃花源”
,有哪些相同点与不同点?(6
分)
18.
纵观全文,作者对古村的情感是怎样变化的?而文章结尾的“
古村微雨图”
又蕴含了本文怎样的主旨?(6
分)

参考答案:
16.
(1
)古老的村庄失去了活力,只是过去村庄的空壳。(意思对即可,也可选用原文的语句来回答如“
古老的村庄与周围的一切已失去了时代的联系,如今只表达了某种静止和停滞的含义”
;“
古老的村庄如今功能日渐萎缩,不再具有生活价值,而成为观赏对象,村庄蜕变成空壳和废墟”
等ks5u
。)(2
分)
(2
)紧闭的生活理想(或“
封闭幽深的心情和趣味”“
幽闭”
)(2
分)
17
.相同点:古木环合,泉水夹着野花流去,只有一道小门与外面世界交通的封闭式环境。(或:过着自给自足的封闭式生活。)(2
分)
不同点:(1)
人们囿居在高墙和重门后面,巷道空虚冷寂,不能看到桃花源中“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的生活情景。(2)
郭洞村不会主动拒绝外来者的进入,自愿做一件古旧的艺术品,博得外界富有“
文化”
的评价和青睐;而“
桃花源”
没有。(4
分)
18
.(1)
悲哀——
向往——
惋惜、失望。(3
分)
(2)
作者认为微雨中老农牵牛走向村外的场景没有修饰,没有“
文化”
的装点,是真实自然的。(1
分)含蓄地表达了对古村变化的委婉批评,对古村原来风貌的喜爱赞美。(2
分)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com/gaozhong/407137.html

相关阅读:李国文《读树》阅读答案
《与植物相处》阅读答案
高中阅读《回忆鲁迅先生》附答案
刘贤冰《城市是乡村的纪念碑》阅读答案
《江南落雪》阅读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