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逍遥右脑记忆网-免费提供各种记忆力训练学习方法!

《走向虫子 刘亮程》阅读答案

编辑: 路逍遥 关键词: 高中散文阅读 来源: 逍遥右脑记忆


走向虫子 刘亮程 一只八条腿的小虫,在我的手指上往前爬,爬得极慢,走走停停,八只小爪踩上去痒痒的。停下的时候,就把针尖大的小头抬起往前望。然后再走。我看得可笑。它望 走向虫子
刘亮程

一只八条腿的小虫,在我的手指上往前爬,爬得极慢,走走停停,八只小爪踩上去痒痒的。停下的时候,就把针尖大的小头抬起往前望。然后再走。我看得可笑。它望见前面没路了吗?竟然还走。到了尽头,它若悬崖勒不住马,肯定一头栽下去。我正为这粒小虫的短视和盲目感到好笑,它已过了我的指甲盖,到了指尖,头一低,没掉下去,竟从指头底部慢慢悠悠向手心爬去了。

这下该我为自己的眼光羞愧了,我竟没看见指头底下还有路。走向手心的路。

人的自以为是使人只能走到人这一步。

虫能走到哪里?我除了知道小虫一辈子都走不了几百米,走不出这片草滩以外,我确实不知道虫走到了哪里。

一次我看见一只蜣螂滚着一颗比它大好几倍的粪蛋,滚到一个半坡上。蜣螂头抵着地,用两只后腿使劲往上滚,费了很大劲才滚动了一点点。而且,只要蜣螂稍一松劲,粪蛋有可能再滚下去。我看得着急,真想伸手帮它一把,却不知蜣螂把它弄到哪儿。上了这个小坡是一片平地,再过去是一个更大的坡,坡上都是草,除非从空中运,或者蜣螂先铲草开一条路,否则粪蛋根本无法过去。

或许我的想法天真,蜣螂根本不想把粪蛋滚到哪去。它只是做一个游戏,用后腿把粪蛋滚到坡项上,然后它转过身,绕到另一边,用两只前爪猛一推,粪蛋骨碌碌滚了下去,它要看看能滚多远,以此来断定是后腿劲大还是前腿劲大。谁知道呢?反正我没搞清楚,还是少管闲事。我已经有过教训。

那次是一只蚂蚁,背着一条至少比它大二十倍的干虫,被一个土块挡住。蚂蚁先是自己爬上土块,用嘴咬住干虫往上拉,试了几下不行,又下来钻到干虫下面用头顶,竟然顶起来,摇摇晃晃,眼看顶上去了,却掉了下来,想都没想,又换了种姿势。结果还是一样。但它一刻不停,动作越来越快,也越来越没效果。

我猜想这只蚂蚁一定是急于把干虫搬回洞去。洞里有多少孤老寡小在等着这条虫呢。我要能帮帮它多好。或者,要是再有一只蚂蚁帮忙,不就好办多了吗?正好附近有一只闲转的蚂蚁,我把它抓住,放在那个土块上,我想让它站在上面往上拉,下面的蚂蚁正拼命往上顶呢,一拉一顶,不就上去了吗?

可是这只蚂蚁不愿帮忙,我一放下,它便跳下土块跑了。我又把它抓回来,这次是放在那只忙碌的蚂蚁的旁边。我想是我强迫它帮忙,它生气了。先让两只蚂蚁见见面,商量商量,那只或许会求这只帮忙,这只先说忙,没时间。那只说,不白帮,过后给你一条虫腿。这只说不行,给两条。一条半。那只还价。

我又想错了。那只忙碌的蚂蚁好像感到身后有动静,一回头看见这只,二话没说,扑上去就打。这只被打翻在地,爬起来仓皇而逃。也没看清咋打的,好像两只牵在一起,先是用口咬,接着那只腾出一只前爪,抡开向这只脸上扇去,这只便倒地了。那只连口气都不喘,回过身又开始搬于虫。我真看急了,一伸手,连干虫带蚂蚁一起扔到土块那边。我想蚂蚁肯定会感激这个天降的帮忙。没想它生气了,一口咬住干虫,拼命使着劲,硬要把它再搬到土块那边去。

我又搞错了。也许蚂蚁只是想试试自己能不能把一条干虫搬过土块,我却认为它要搬回家去。真是的,一条干虫,我会搬它回家吗?

也许都不是。我这颗大脑袋,压根儿不知道蚂蚁那只小脑袋里的事情。

(选自刘亮程《一个人的村庄》,有删节)
19
.分析文中画线句子的含义。(4
分)
20
.文中三个故事发生的时问顺序本来是:蚂蚁——
蜣螂——
小虫。然而本文却倒过来叙述,这样写有什么好处?(4
分)
21
.赏析下面这段话。(4
分)

先让两只蚂蚁见见面,商量商量,那只或许会求这只帮忙,这只先说忙,没时间。那只说,不白帮,过后给你一条虫腿。这只说不行,给两条。一条半。那只还价。
22
.请对“
走向虫子”
和“
小虫·
蟑螂·
蚂蚁”
进行比较,结合文章内容分析“
走向虫子”
这个题目的好处。(6
分)

参考答案:中小学作文阅读答案网整理
19
.这句话深刻揭示了人类自以为是的危害性,(2
分)自以为是、强加于物等观念和行为影响了人类对自身和大自然的认识,阻碍了自己的进步和发展。(2
分)
20
.(1
)倒过来写,三个故事一个比一个精彩,吸引读者逐层深入地领悟文中的哲理;(2
分)强调了人自以为是的程度逐次加重,教训一次比一次加深,从而突出了对人的嘲讽、批判和否定,使主题得到深化。(2
分)
21
.运用拟人手法,惟妙惟肖地模仿人类的心理和语言,生动传神而又诙谐幽默;(2
分)委婉地嘲讽了人类的极端功利和庸俗。(2
分)
22
.本文不是单纯的写景叙事,而是一篇饱含哲理的散文,其主旨是表现人在自然面前的自以为是极其危害;(2
分)“
走向虫子”
暗示了人在自然面前的感受与反思,能引发读者的深刻思考;(2
分)而“
小虫·
蟑螂·
蚂蚁”
只是显示了描写的对象,不能暗示文章的主题。(2
分)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com/gaozhong/442216.html

相关阅读:《那一滴挤疼了大海的眼泪》阅读答案
泰戈尔《对岸》阅读答案
毕淑敏《苍蝇向何处而飞-》阅读答案
《北方的庄稼汉(节选)》阅读答案
《诗意的栖居(节选)》阅读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