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以撒
①说风,可以从我小时候居住的环境追溯过来。这个滨海小城,走几步就可以看到逐排推动的雪浪花;而城市的另一面,则是终绿意披拂的高山。这个小城的古典气味,就在海风和山风的冲兑下回旋,漾来漾去。
②小城人家安然地度着夏日,每人一把蒲扇,指掌轻轻收住扇把,左右摇动。一个没有任何降温设备的居家生活,从夏日里探到了它的朴素和简单,同时充满了对于气候轮转的乐于接受,还有婉约的调整,调整到稍稍适应即可,用一把充满草香的蒲扇。这与如今终日在写字楼内,空调的制动使整座大楼冷飕飕不同,白领可以在夏日穿着笔挺的西服,却不知,一个人不感受夏日之炎热,是辜负了这个时节固有的赏赐。
③总是在晚饭的时候,借助夕阳的余晖品尝,每一口饭和菜,都充满芳香。一盏忽忽悠悠的煤油灯摆上了桌,火舌温柔、委婉,昏黄暗淡,却可以照见一家老小。在摇曳的火舌下,厨房里是母亲熟练运动着的双手,碗碟正在被涮洗,暗中反射着寒光。没有电灯通明的老宅,简陋中透着温馨,是一种干稻草堆那般的温暖。
④有一些人注定要离乡背井,到更广阔的空间接受风雨的扑打。我从风中的山野来到这个省会城市,已经二十六岁,又高又瘦如风中之丝。城市是乡村的怪胎,许多的空旷越来越紧密地被高层建筑挤占,似乎不占尽空间就不足以称城市。一座高大的建筑就是一面挡风的盾牌,盾牌多了,激荡的风难以穿越。城市闷热起来,蒲扇已经消失,电器降温设备在炎炎夏日的居室里制造着非自然的情调。有时也能巧遇故旧,当我放弃大路钻入小巷,风突然旋转而至,皮肤准确地判断它来自高空或者原野。即使城市生活久了,皮肤的感觉依旧,像一小节细微的芒刺拂动,有一点幸福的异样。
⑤台风是这个城市最大的威胁。当我们看到台风时,已经是这股力量穿行过后留下的破坏痕迹了——楼房倒塌,桥梁倾圮,林木拔起,船只颠覆。装点城市的无数大型广告,妖冶的美女花容失色,断成几节,只余一只煽情的眼。每一次台风过去,城市惊魂未定。对于大自然而言,只不过是它一次急促的呼吸罢了。
⑥曾经有一出戏代表了一个时代对于风的强硬态度,它的名字叫《战台风》。当几百万知青躬耕于大野,对于自然的力量不寒而栗时,这出戏的出现,增添了人们不自量力的胆魄,面对台风、暴雨、山洪、泥石流,以血肉之躯去抵挡的人不在少数。
⑦然而,自然界永远是一幅广阔高迥的相貌,深含超人的力量。人类无法拒绝风,无法改变风的走向,人的自尊自信受到了风的挑战。人在长大,除了肉身的伸张之外,更重要的标志是人的思维摆脱了愚昧,走上了正常的轨迹。我注意到,面对破坏力强大的风,人们已经从迎战转为躲避,避其锋芒、尖锐,不再侈谈人定胜天这类空话。渔船靠港、学校放假,举村迁移,这些都是认识上的觉醒和进步——没有什么比人的生命更加紧要,人在大自然自然面前低头,并不是人类的羞耻。
⑧在风中,我们长大。
1
.文章第
③
节描写了家庭生活温馨的一幕,请简说其表达特色。(
4
分)
2
.文章第
⑥
节写《战台风》这出戏有何作用?(
6
分)
3
.文章题目
“
在风中长大
”
中
“
长大
”
的内涵有哪些?(
4
分)
4
.本文蕴含着作者丰富的情感,请予以探究。(
6
分)
、【答案】选取具有典型意义的场景(
1
分),采用拟人、比喻等修辞(
1
分),运用细节(
1
分),从视觉、味觉等多方面描写(
1
分),使人如临其境。
2
、【答案】
①
写出了一个时代对于风的强硬态度,表现了人们对于自然的不自量力(
2
分);
②
结构上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承接上文写到的台风肆虐,开启下文对于人在大自然面前低头的评述(
2
分);和下文人对风、对自然态度的转变形成鲜明对比,揭示了
“
在风中长大
”
的主题(
2
分)。
3
、【答案】
①
身体的成长(或
“
肉身的伸张
”
,
2
分);
②
摆脱了愚昧思维(或
“
认识上获得了觉醒和进步
”
,
2
分)。
4
、【答案】
①
对朴素、简单的生活方式的留恋;
②
对温馨的童生活的怀念;
③
对非自然的城市生活的排斥;
④
对大自然力量的敬畏;
⑤
对人类改造自然不自量力的批评;
⑥
对人类摆脱愚昧思维、认识上获得进步的欣慰。(每点
1
分)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com/gaozhong/442222.html
相关阅读:林清玄散文阅读《花子》
《悬念落地 余秋雨》阅读答案
《山阴道上访徐渭》阅读答案
《库尔勒的秋天》阅读答案
《静流》阅读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