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明
①
水乡多水牛。
②
从我记事开始,一直到成走出水乡,多以水牛为伴。不但寒暑假期要整天放牧水牛,即使上学了每天也须带上镰刀和竹筐,放学的路上割上满满一筐青草,回去喂食和照顾水牛。
③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在我们水乡,可谓是一方水土养一方牛。洞庭湖多淤积的湖洲上围垦成水乡一个个院落,湖汊内港、沟渠水塘星罗棋布,到处都长满了茂盛的芦苇、青草和野篙。这些也都是水牛们上好的饲料。水牛生命力强,容易饲养,春、夏、秋三季均以自然生长的草蒿为食;到了万物枯萎的冬日,每天也只需一捆备干草便能果腹。
④
漫长的农耕时代,水牛一直被视为农家的命根子,从牛犊学会走路的那天起,它的脖子上便被精心挂上一串铜制的铃铛。农忙季节,水牛可用于犁田、耙田;农闲时分,牛能帮助拉磨,碾压菜籽、稻谷,以便得到食油、大米。
⑤
水牛天生就能游泳,还是长距离泅渡的高手。水浅处水牛游得很慢
——
一边游还一边不忘啃食水中的荷叶、篙草和野生水稻;一旦游到水深处,它便变得特别快捷,一边用力划动四肢,一边高高抬起头角,
“
嗯呀
——
嗯呀
”
十分得意地叫个不停
。夏天,水牛成了我和一班好伙伴最好的
“
游泳老师
”
。跟着水牛学游泳,我们先是用柳条鞭子将水牛赶至河里,双手死死地拽住牛尾巴,待水牛飞速抢渡时,再使劲用双脚拍击水面。不消两日,我们便掌握了
“
牛刨
”
、
“
蛙泳
”
等全套的游泳本领。
⑥
与水牛朝夕相处,我们也摸透了它温和、驯良的习性。只要你往牛头前一站,哪怕是它正在吞食草料,也会赶紧把头一低,让你攀住牛角,爬到它背上,待你坐好,水牛还不忘摆动着头角,
“
嗯呀
——
嗯呀
”
撒娇般地叫唤几声,牛铃也会
“
叮当
——
叮当
”
地响个不停。这时的我们,头扎柳条帽,腰间别着把弹弓,右手高高地扬起柳条鞭子,活像一个个舞长剑骑战马,披挂出征的大将军。
⑦
别看水牛平日温驯,一旦打起架来却异常勇猛,尤以处于发情期的公牛为甚。当攻击开始时,公牛们双眼通红,抵足弓背,头缩至前腿中间,亮出尖尖的双角,冲撞挑击。一时间,牛铃骤响、沙飞石跳、响声震天。这时,只有将干草燃成的火把投掷牛头角力处,方能将它们分开。
⑧
终于,水牛老了。连田野耕不动的水牛,静静蹲在牛栏中,等待自己大限的到来,因为害怕掉膘,乡亲们往往会提前宰杀水牛。被牛绳绑囚在树下的水牛,看到屠夫磨刀霍霍,都会掉下一颗颗好大好大的眼泪,似有深深的不舍和无限的悲戚。想起水牛这一辈子所求甚少,干的却是最脏最累的活,站在一旁的我们不禁泪眼模糊。
⑨
现今的水乡,早已不用水牛精耕细作,而是直接向稻田里抛撒谷种,等天收粮、靠天吃饭。放眼望去,湖洲上唯有水草疯长,久而久之便成了放养水牛的天然牧场。春天里,不再耕田的水牛被赶至牧场,脖子上换上了刻有记号的新铃铛,直到冬天才各自牵回。一起牵回的还有傍着公牛母牛的新生牛犊。牛犊的认领沿用的是乡里的老规矩:将各家的大牛小牛赶至一处,看哪条牛犊跟谁家的大牛走,哪头牛犊就算是谁家的。
⑩
如今,利益的驱动让这样的老规矩开始面临挑战。由牛犊引发的纠纷,每有耳闻。曾有相邻的两家因争六条小牛而互不相让,直至对簿公堂,一家提出要用船装着大牛小牛去省城做
“
亲子鉴定
”
。自然,鉴定最后平息了纠纷,但花去的鉴定费、差旅费和诉讼费加起来远远超过几条小牛的价值,这一时成了人们茶余饭后谈论最多的黑色幽默。
⑾
打那以后,水乡的水牛们大都由放养改成了圈养,岁月流逝,牧童牛笛仿佛一夜之间成了绝响。没了广阔湖洲茵茵绿草的映衬,少了骀荡和风的吹拂
……
牛铃依旧叮当,但总觉得少了往昔的悦耳与悠扬。
(本文有删改)
11.
第四段中
“
铁牛”“
拖拉”
加
上引号,有什么用意?(
3
分)
12.
赏析第五段中画线句。(
4
分)
13.
作者为什么把牛犊引发的纠纷称
作“
黑色幽默”
?
(
3
分)
14.
文中多次写到牛铃,有什么艺术效果?(
5
分)
15.
简要概括本文主旨,并谈谈你的感悟。(
5
分)
参考答案:中小学作文阅读答案网整理
11
.
①
起强调的作用,旨在引起读者的注意。
②
“
铁牛
”
与水牛形成对照,突出拖拉机被
“
拖拉
”
的尴尬,有揶揄、幽默的意味。
12
.
①
通过动作(
“
划动
”“
抬起
”
等)描写和神态(
“
得意地交换
”
)描写,以及在水浅处、水深处不同游泳姿态的对照描写,形象刻画了水牛善于游泳的习性和生命的灵性。
②
通过动作(
“
赶
”“
拽住
”“
抬上
”
等)描写,生动表现了
“
我们
”
自由嬉戏的天性以及与水牛的亲密关系。
13
.
①
利益的争夺与得不偿失的结果形成反差,产生讽刺性的戏剧效果。
②
追逐利益的现实与古老的乡村传统相冲突,折射出时代变迁带来的无奈。
14
.
①
呼应题目,点明文旨。
②
作为线索,使全文结构更加紧凑。
③
形成背景旋律,增添了感染力。
④
构成象征,承载了农耕时代的情感与记忆。
15
.
①
本文主旨:表达了对淳朴、诗意乡村的眷恋,以及对田园牧歌图景消逝的怅惘。
②
考生感悟:略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com/gaozhong/443890.html
相关阅读:《陋巷 丰子恺》阅读答案
《行走在岸上的鱼》阅读答案
《象牙色毛衣》阅读答案
《“这是你的战争!”》详细分析答案
王安忆《两个大都市》阅读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