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桂元
①
一个人的口音,不是三月五月,也不是三五就可以形成。口音是一种记忆,一旦形成就很顽固,有如胎记,极难根除。口音往往与人的地域生存背景有着直接联系,口音越浓重,此联系越紧密。从未有过远离故乡的经历,不觉得家乡的口音有什么好,很容易无动于衷,麻木不仁。一旦背井离乡,漂泊异地,人对熟悉的口音才变得格外敏感和渴念,什么时候想起来,内心都会隐隐作痛。
②
我15
岁那当了一名小兵,军营在石家庄郊区,大家五湖四海,南腔北调,练就了我一双善于辨别各地口音的耳朵。比如,在北方人听来,云贵川湘鄂的口音没什么太大区别,我却可以一一分辨。说来奇怪,那几,所有的方言中,最入耳的竟是过去我并不喜欢的天津话。我的天津口音带有“
速成”
味道,不很标准,心里却感觉踏实,因为口音中意味着一种认同,更重要的是,却意味着本土地域的归属和接纳。没事时,几个天津的战友操着天津口音聊往事,简直就是享受。一次,我去部队医院看望一位住院的战友,刚进病房坐下,就听隔壁有个女孩在讲天津话,便有些发愣,那声音像是百灵鸟啁啾。战友见状说道,你好耳音啊。说完出去,领进来一位小护士。小护士一见面就用天津话问候,露出一脸惊喜状,我也用很夸张的天津话回应。那一刻我理解了,为什么大兵们总爱说:“
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
③
当复员回津,置身于熟悉的口音却充耳不闻,“
泪汪汪”
的感觉更是荡然无存。两后进南开大学读书,同学来自山南海北,讲普通话,难免夹杂不同口音,交流起来很舒服,纯正的津腔似乎就显得有些“
民俗”
了。
④
许多时候,口音最容易软化人的情绪。韩国有一个叫金贤姬的女子,她18
岁那还在读中学时,就被某恐怖组织秘密带走,并进行了八的强化训练,在完成一次恐怖炸机活动后被抓获,长时间里,她以沉默做抵抗,审讯人员便唱出韩国民歌《故乡之歌》,熟悉的音符和唱词,渐使金贤姬泪眼模糊,良心发现,她已经整整八没有听到乡音,她以为它们彻底消失了,却原来那样一种情结蛰伏在内心深处,随时可以醒来,并呼唤自己。两国交兵,乡音甚至还能化作一剑封喉的“
利器”
,比如公元前202
12
月,刘邦、韩信把项羽军队围困在垓下,断绝其粮草,阻绝其出路,然后施以“
四面楚歌”
的攻心战术,致使楚军瓦解,项羽命绝。
⑤
十六前,我曾两次远赴美国探亲,加起来大约半时间。那段日子,身居异国他乡,常有半夜惊醒,天津口音的“
泪汪汪”
感觉在我心里悄然复苏,也由此对当时的“
移民潮”
有了切肤的认识。一个人选择了移居异邦,即使那里美如仙境,富比金山,依然会生出被连根拔起的忧惧,当乡音变得遥不可及,那种悬空失“
根”
的感觉便如阴影一般,你抓不住,它却真真切切地罩着你,就连那些从来属于气宇轩昂之流、仪态潇洒之士,也会变得多愁善感。这时候,最能触动内心柔软部位的就是家乡的口音。记得邻宅住着一个女房客,大陆湖北籍,单身白领,收入不薄,英语也佳,看似活得独来独往,沉稳笃定,内心的寂寞却深不见底。某晚,她的房间突然飘来一曲《龙船调》,“
正月里是新哪咿呦喂,妹娃儿去拜哪喂……
哎,妹娃要过河,哪个来推我嘛——
我就来推你嘛”
,间或,可听出隐约的呜咽声,很显然那首湖北民歌的旋律和腔调勾起了她的乡愁。一个机会,我还结识了旅居美国的台湾作家纪刚先生。据说,三毛生前有继《滚滚红尘》之后,准备将纪刚那部在海外畅销至今的著名长篇小说《滚滚辽河》搬上银幕,可惜没有如愿。逾古稀的纪刚先生操着一口浓浓的辽宁口音与我快意“
唠嗑”
,自谓少小离家,曾经沧海,早已心波无痕。说起1949
,节节败退的国民党政府带着60
万军队仓促撤到台湾,也带走了60
万个外省人的乡愁,那乡愁沉甸甸地压在心口,有的时候感觉喘不过气。然后,这位国民党老兵谈到自己的辽阳乡村老家,“
乡愁病”
骤然发作,以至于老泪纵横,那一幕情景是我终生难忘。
⑥
客居他乡的人越是身处天涯海角,口音的记忆越是容易频频造访,即使改了国籍换了身份,却改不掉换不了原先的腔调。它总会与遥远的乡愁丝丝缠绕,点点点点,朦朦胧胧,恍恍惚惚,挂着泪,揪着肺,扯着心,独享在梦醒时分。而古今中外,人同此心,概莫能外。
(选自《
中国度精短散文》,漓江出版社)
7
、第①
段画线的句子在全文有什么作用?(2
分)
8
、第④
段作者插叙两件与己无关的事情有何用意?(3
分)
9
、本文在《今晚报》发表的时候,删去了下面一段文字。如果把这段文字放回原文,应放在哪里?(指出应放在哪一段之前或之后)为什么?(4
分)
小时候,我在天津一所部队小学寄宿读书,习惯于普通话,听到校外的人讲着“
干嘛”
、“
嘛事”
,觉得真是“
土”
到家了。我母亲的祖籍在四川巴中,很早出来闹革命当红军,口音却一直未改。退休后,她成了街道居委会的大忙人,像是肩负了什么重要使命,其实也只是传达居委会的某个开会通知。她常常走家串户,不知疲倦地扯起悠长的嗓门,用浓浓的川音千呼万唤,直到一条长街上的所有家庭“
无一漏网”
。记忆中,邻里的小字辈喜欢跟在她后面鹦鹉学舌,搞恶作剧,母亲却毫不在意,激情饱满,照喊不误。母亲的川音使我想到了这样几个词:泼辣,固执,勇敢,真诚,那样的好感逐渐扩展至朱德、刘伯承、陈毅、聂荣臻等几位川籍元帅的形象,并延续至今。
10
、下面对文章第⑤
段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3
分)
A
、《龙船调》的出现,不仅丰富了口音的内涵,还给人如闻其声的听觉体验。
B
、纪刚的故事不仅是从空间维度,更是从时间维度说明乡音难改,乡愁难了。
C
、两则身居异国他乡的华人故事,勾连了首尾,使首尾中的议论更令人信服。
D
、通过单身白领和纪刚的故事,作者对国人的“
移民潮”
提出了含蓄的批评。
11
、请赏析第⑥
段画线句的精妙之处。(4
分)
12
、本文通过“
口音”
这一视角,表达了“
乡愁”
这一传统的文学主题。请在本文的基础上,结合已有的阅读,探究“
乡愁”
这一中国传统文学主题的深刻内涵。(6
分)
参考答案:中小学作文阅读答案网整理
7
.(2
分)这句话点明题意,(1
分)总领(或引出)下文的叙事。(1
分)
8
.(3
分)这两件事一个是外国故事,一个是历史故事,虽然与作者无关,但紧扣题意,(1
分)
从更广更远的时空突出了口音对人的深刻影响,丰富并拓宽了文章的内涵。(2
分)
9
.(4
分)应放在第①
段之后。(1
分)因为全文的叙事基本是按时间顺序来安排的,“
小时候”
的事应放在当兵之前;(2
分)
而且本段点明了作者自小生活在天津,有天津口音,为后文作者与护士聊天及复员回津等做好了铺垫。(1
分)(本题如果第一问回答错误,即不得分)
10
.(3
分)D
11
.(4
分)这句话运用比拟/排比手法,真切地表达出了乡愁所带给人的牵扯与疼痛。
(2
分)整散结合,且连续使用叠词,读来朗朗上口,韵味十足。(2
分)(整散、叠词、比拟/排比、动词答出其中任意两点,相应的分析评价正确即可给3
分)
12.
(6
分)答题示例:
本文通过“
口音”
这一视角,揭示了乡愁所具有的思恋故土,渴望久违的童温情,以及羁旅天涯、漂泊异乡的艰辛等内涵。(2
分)思乡的情结,中国历代文学作品所表现的重要主题,从李白、陶渊明,到余光中,再到史铁生、张承志等当代作家,对于乡愁,更多思念的是古老醇正的文化,以及曾有过的思想自由且信仰多元的精神张扬的文化;是对回不去的故国的呼唤,对辉煌、灿烂历史的顶礼,对自然率真本性的敬仰。而不单单是遥远的故乡。(4
分)(概括本文的乡愁内涵2
分;探究4
分,依据考生观点的深刻程度,例证支持考生观点的准确程度、以及表达的流畅程度给分)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com/gaozhong/501145.html
相关阅读:《荷塘如诗》阅读
《旧燕 张中行》阅读答案
《嘉峪关归去来》(沈天鸿)阅读答案
《温一壶月光下酒(林清玄)》阅读
《清词第一人纳兰性德》阅读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