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
地
坛
陶晓跃
⑴我是在一个黄昏走进地坛的。听说地坛,是因了史铁生的《我与地坛》。史铁生“在活到最狂妄的龄上”,突然残废了双腿,他用双手把轮椅摇进地坛,也把自己摇进了一个“生”的高度。记得初读这篇文章,就很有些泪意,而今来到北京,自然也就想去实地读一读地坛。
⑵眼前的地坛,牌楼华丽,亭廊勾连,水榭相连。走在朱红高墙的影子里,走在绿坪环绕的石径上,满眼都是排列整饬的树。树,一律呈现出青春的模样,一律散发出青春的气息,即使是偶尔出现的一两棵勉强能用“古”字修饰的柏树,枝叶间也似乎溢满着灿烂的笑。
⑶这就是地坛?我有些茫然。那“茂盛得自在坦荡”的野草荒藤不见了,那“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也不知隐匿到什么角落;哪里去找那条铺满了杂乱落叶的歪斜小径,哪里又能寻得那片跌落着阳光和月色的桔叶?
⑷徜徉于地坛,这棵树下,独自静坐着一个看书的中女子,夕阳的余晖穿透层层树叶洒落在她的头上,也点染在她的书上。一本书、一抹阳光,还有一瓶矿泉水便伴随着属于她的一段或优美或感伤的时光。那棵树下,围集着几个鹤发老人,一台简陋的录音机,就把一段京剧唱得起起伏伏。那种地道的京昧,荡漾在园子里,也逗得树上的灰喜鹊飞起飞落。
⑸最引人注目的该是那一对拍婚纱照外景的新人,洁白的礼服犹如轻盈的云彩从园子的这边飘到园子的那边。新娘不停地摆出种种妩媚的姿态,将自己满脸洋溢的幸福定格在地坛的草木上,地坛的亭阁里。
⑹这就是当承受了史铁生所有“苦难”的地坛?
这就是当史铁生最终又让“苦难”下跪在自己没有了知觉的双脚下的地坛?
可那些休整的蜂儿何在?
思索的蚂蚁何在?
那些祈祷的瓢虫爬向了何处?
蜕变的蝉儿又藏在了什么地方?
那在一瞬间轰然坠地创造生命辉煌的露珠还能折射出太阳的光芒吗?
⑺我问地坛,也问自己。我知道我内心深处的地坛不停地抵触着眼前的地坛,我也知道那是因了我浸沉在史铁生笔下的地坛太久,乃至难以自拔。
⑻突然,我看到了园中的一个土丘,上面满是错杂的古木,似乎还保留着古园中的原始风韵。我想,这该是园中唯一一块未经雕琢的地方。我有点冲动地循着小路走上了山冈。
⑼也许,当史铁生就是坐在这个士丘下,“一连几个小时专心致志地想”,关于死,关于生等等最简单也最深奥的道理。
⑽这种追思,不是山高地远的阔论,而是直接指向了生命的内核。史铁生用一种豁达和平和打量“死”,也就对“生”有了一种特别的理解。“活着”,就是一种价值;“活着”,就是生命的一种意义所在,或是苦难,或是坚韧,或是其他的一切形态。即使是虫鸟,即使是草木,它们自身都在唱着“活着”的歌,这歌,是谁也无法用什么既定的观念丈量它的价值的。
⑾眼前的古木肯定见证了当深陷在轮椅中的史铁生的形象,否则它怎么会绿得如此苍幽而深远。追随着它充满思想意味的枝桠指引的方向,我走进了地坛的方泽坛,也就是当皇家祭祀地神的地方。
⑿印象中这般特殊的祭拜之地,一定充满了肃默和神秘。一定会有硕大的青铜方鼎,一定会有圆形的青铜香炉,而那黑色的神秘也一定会在那方鼎中、香炉里袅袅升腾,飘向四面远方的大地。
⒀可我却什么都没能看到:我看到的只是拜台上搭成的一个硕大的舞台。舞台的背景是人工画的一个月亮,四周高耸的是极具现代意味的灯光架。一打听,原来这舞台是为在地坛公园举行的“北京民族文化艺术博览园”搭建的。原来那四周充塞着的剪纸、风筝、皮影、泥人等等具有民族风情的摊位,那沿着石板路铺开的各地的熊呀、毛猴呀之类的工艺品,都是直奔着这一主题面来。
⒁走在那摊位的夹缝之间,流溢的灯花闪烁在我和那些贴肩搭背的人群的险上,在那些洋溢着欢笑的脸上,我读出了有关地坛的多重意蕴:皇家的地坛太神秘,它只与神对话;史铁生的地坛又过于文人化,它只局限在某一个精神的领域;而对于普通的人流而言,地坛只是一个映衬大众生活的静物。
⒂
于是,我释然。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com/gaozhong/514100.html
相关阅读:《“浙大保姆”??竺可桢》阅读答案
《城市与文化》阅读答案
《给生命配乐》阅读答案
《上善若水 张笑天》阅读答案
铁枫《冷冷的夜雨》阅读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