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国丹
弟弟打电话来,说母亲一跤摔了个脑震荡,休克了半个月都不曾苏醒,医生说很可能会变成植物人。
我的心一点一点地往下沉。我知道,再好再强壮再叱咤风云的人物,也斗不过岁月无情和造化捉弄,何况我的平民母亲?
母亲的刻苦,母亲的为人,方圆百里有口皆碑,如今她过八旬,又是种菜又是栽花,把家里收拾得纤尘不染。这一次,她就是给邻居送丝瓜的路上,被一条狼狗冲了个仰面朝天的。
我一直以为,婚姻就是一根纤绳,把夫妻二人拴在一起。或者说它拴在“当家的”身上,拖着的是“家庭”这只船,虽然也有“荡悠悠”的风光,但更多的却是责任,是奋力“背纤”。
①
传统的中国家庭,都是男人背的纤。
我的父亲是音乐教师。他天赋极好,填词作曲、吹拉弹唱都行。当的父亲还是个热血青,抗日救亡啊,解放战争啊,他用音乐来冲锋陷阵,奔波在白色恐怖的敌后。那些,母亲总是提心吊胆,一家人过着聚少离多的日子。
最温馨的记忆,要算我6
岁那的春天。刚刚代表人民政府接收完柳市小学的父亲,踩着那架咕哒咕哒的旧风琴,教我唱“解放区的天”,母亲则在一旁,很幸福地看着。可谁又能料想得到,余音绕梁词犹新,父亲就被打成了“反革命”关进了大牢。那一,他还不满29
岁。
父亲的纤绳戛然而断,我们家顿时就橹折舵裂。母亲义无反顾地拾起断绳,用女人柔弱的肩,背起了全家九口的纤绳,开始了艰苦跋涉。父亲的冤案长达31
,这31
,多少风浪,多少险滩,母亲的船没有沉没,没有触礁,她以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把父亲、把我们兄弟姐妹7
人,一个个送到安全的岸上。
如今母亲躺在医院的病床上。她双目紧闭,知觉全无,浑身上下插满了管子。她显得那么苍老,那么衰弱,几茎枯槁的白发在空气中微微颤动。
②
床边不缺人。子孙、亲戚、友人、学生,走了一拨,又来一拨,使得单人病房像过节似的热闹。寸步不离守候着的是我的父亲。父亲非常镇静,非常安宁,那是种大彻大悟的宁静。我知道,母亲如果永远睡着,父亲将重新背起纤绳,牵着母亲双双走向永恒。
父亲一边抚着母亲那只因扎针而淤血的胳膊,一边贴近她的耳边,呼唤着:阿莲,醒醒,阿丹来了。
母亲没有反应。
父亲已经呼唤了半个月了,母亲仍旧浑浑沌沌。父亲不气馁,他说,阿莲,我们唱歌。母亲当然不会唱,父亲独自哼了起来,《小白杨》、《为了谁》、《回娘家》,一曲又一曲。
我忽然觉得,纤绳已变成一根拔河的绳子,站在这一边的是我的父亲,而那一边的却是威力无边的死神。
时间在父亲的歌声中缓缓流淌。那天下午,阳光明媚,外面突然鼓乐大作,原来是医院墙外的一对轻人在举行婚礼,喇叭啊,锁呐啊,张扬着疯狂的《纤夫的爱》。爸对妈说:阿莲,我们也唱《纤夫的爱》。墙外的音乐如火荼,爸爸合着节拍唱着:妹妹你坐船头,哥哥在岸上走!
奇迹出现了:妈妈那条刚刚挂好大针的手一动,又一动,然后,那胳膊便伸出了被窝,跟着音乐的节奏,缓缓摆动。妈的嘴也开始翕动,幅度极小,没有声音,父亲凑近了她,听着,听着,身子一挺,兴奋地说:醒了,你妈她醒过来了,她在唱歌呢。
这场拔河比赛,父亲赢了。
两位耄耋老人,两颗白发苍苍的脑袋,他们唱着,把一首轻佻的歌,唱出生死悲壮,唱出地久天长。
(选自钱国丹散文集《踏歌的麻雀》)
10
.文中两处句子对人物的塑造各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回答。(4
分)
①
传统的中国家庭,都是男人背的纤。
②
床边不缺人。
11
.文中“母亲”是怎样的一个人?请结合文本说明。(5
分)
12
.文章以“永远的纤绳”为题目有什么好处?请结合文本分析。(6
分)
参考答案:中小学作文阅读答案网整理
10
.①衬托我家由母亲“奋力背纤”,突出母亲的坚强和责任心。(2
分)
②父母受人关心敬重,侧面表现父母为人好(或:衬托父亲“寸步不离守候”,突出父亲对爱情的执着和坚毅)。(2
分)
11
.(1
)父亲“寸步不离守候”,突出父亲对爱情的执着和坚毅:八十岁了还在种菜栽花,把家里收拾一尘不染。(2
)乐善好施:把自己种的丝瓜送给邻居。(3
)勇敢坚强,有担当(有责任心):面对父亲的冤狱,沉重的家庭负担,母亲并没有逃避,以柔弱的肩膀挑起家庭的重担。(4
)忠于爱情:与父亲相亲相爱不离不弃。(1
点1
分,2
点3
分,3
点5
分。)
12
.(1
)纤绳作为贯串全文的线索,联结起父母的事迹,使文章结构更加严谨。(2
分)
(2
)运用比喻的手法,把父母对家庭的责任与爱比作拉纤,表现了这份责任与爱的持久与沉重,形象生动,耐人寻味。(2
分)
(3
)写出了父母生活的艰辛,表达了对他们矢志不渝的爱情及坚毅品质的礼赞,暗示了文章主题(2
分)。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com/gaozhong/525305.html
相关阅读:【德国】赫?黑塞《农家》阅读答案
《旧书》阅读答案
高考散文阅读解题“三步曲”
冯骥才《秋天的音乐》阅读答案
《江南雨巷》阅读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