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逍遥右脑记忆网-免费提供各种记忆力训练学习方法!

《水乡月色 李清明》阅读答案

编辑: 路逍遥 关键词: 高中散文阅读 来源: 逍遥右脑记忆


水乡月色 李清明 我的家乡是一个十足的水乡。人口骤然增长的代,祖辈们在浩淼的洞庭湖边上,利用秋冬季节湖水干涸的时候,手挖肩挑,人背牛拉,用泥土筑堤,围起了一个个人 水乡月色
李清明
我的家乡是一个十足的水乡。人口骤然增长的代,祖辈们在浩淼的洞庭湖边上,利用秋冬季节湖水干涸的时候,手挖肩挑,人背牛拉,用泥土筑堤,围起了一个个人畜居住的人工围子。至今家乡的乡镇还一直沿用过去的“围”字命名,什么洞庭围乡、湖滨围镇、临河围乡等等。围堤筑起来之后,春夏季节,洞庭湖水就汹涌而至,水涨多高,围堤便要修多高。记得,我离开家乡的1982,水乡的堤坝已临河床筑到三十八米多高了。站在高高的河堤上俯瞰垸内,人们仿佛在一个巨大的木盆底下生存。人如蚁牛如蝇,一切渺小而忙碌。月光下的水乡波光粼粼,风动影斜,一切静谧而幽远。
临水而建的家乡过去总是十九涝,不得安生。汛期一至,浑黄的湖水便会将牛羊成群、柳枝吐蕊、草木茵茵的湖床抬高许多,人工围起来的垸子像极了一个个在洪水中颤栗的盆罐。一旦垸溃,整个家乡便会一片黄汤,树枝瓜藤,木柜门板,还有用茅草和树木结成的整个屋顶……都会随风浪吹送至残剩的垸堤边,极目苍凉。
  ——或许是为了传承,抑或也是想告诉后人:你来自哪里,将要去向何方?于是,早有心理准备的乡亲们,每有婴儿出生,总是会将小孩的胞衣置于一个陶罐之中,深埋在房屋边一棵高大的树木底下。小孩满月之后,大多数孩子的父亲便会把小孩的生辰八字工工整整地雕刻于装衣物的木柜壁上。如此这般,于水乡的人们来说,故乡就是他(她)埋胞衣罐子的地方,而自己的历史便是那个刻着自己生辰八字的木柜。即使被洪水冲走,经泥水泡过,太阳晒过,洗一洗,擦一擦,仍可以认出木板上的文字。
  洞庭湖水凶涨的时候,垸堤内房前屋后的河汊、水塘的积水也跟着上涨。夜幕降临,浑黄色月光下的水乡到处凄惶一片,房屋和树木的倒影在水中时隐时现,被惊飞的长嘴鱼鹰的叫声在水波的回应下,悠长而凄厉……这时,出来游玩的小孩若受到惊吓,睡到半夜往往会发低烧、说胡话,甚至梦游。老人们便会说,孩子的魂魄在外游荡,遇见了水鬼在追赶……要赶紧“收吓”,将孩子在外面游荡的魂魄喊回来(也叫“喊魂”)。这时孩子的母亲大都会按照祖辈遗传下来的方法:找到小孩受惊吓的地方,点上几根香烛,跪在香烛前将小孩的生辰月、病症等一一禀告,然后虔诚地喊:“宝宝哎,回来哦——宝宝哎,回来哦——”这时,坐在小孩睡床边的家人,便会回应:“回来哒——回来哒。”
  寂寥的夜空下,一个母亲的喊声,往往引来好几个母亲在喊:“宝宝哎,回来哦——宝宝哎,回来哦——”母亲呼唤孩儿的声音在孤星残月的夜晚,经水波的回应,由小变大,由近而远——声音凄厉而惊悚。
  似乎直到我长大之后,才渐渐地明白和理解,为何故乡的人们爱唱花鼓戏,又总是选择一些有悲苦剧情的曲目,然后将唱词变换成一种长长的哭腔,拉得很长很长……也许那是他们对长期遭受苦难的一种倾诉和宣泄咧!
  如今的家乡,垸堤加固了,汛期也少了,就连过去通往城镇的水路也都由政府花巨资建成了四通八达的钢筋水泥大桥。虽久住都市,但只要回到水乡,遥望着自己“埋胞衣罐子”的地方,开启着早已油漆斑驳,吱呀作响的木柜,我仿佛一下子明白——
月色依旧,水乡已然换了人间。
10.文中“人工围起来的垸子像极了一个个在洪水中颤栗的盆罐”这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突出了垸子什么样的情形?反映了那时人们怎样的生活?(6分)




11.联系相关语境,说说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能不能删去,为什么?(5分)
于是,早有心理准备的乡亲们,每有婴儿出生,总是会将小孩的胞衣置于一个陶罐之中,深埋在房屋边一棵高大的树木底下。




12. “宝宝哎,回来哦——宝宝哎,回来哦——”你能听出母亲的呼唤声有什么特点?读了这些呼唤声之后你心里有什么感受?(6分)




13.有人说本文大量描写了以前的水乡的艰苦生活,这与最后一段的“月色依旧,水乡已然换了人间”不相符合,对此你是如何认为的?请简述理由。(6分)




参考答案:中小学作文阅读答案网整理
10.(6分)这句话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作者把人工围起来的垸子比作一个个在洪水中颤栗的盆罐;(2分)生动形象地突出了垸子在洪水中颠簸流离的情形,突出了垸子在洪水中朝不保夕的境况;(2分)反映了那时人们生活的困苦。(2分)
11.(5分)不能删。“早”一词突出了家乡水患经常发生,人们也经常背井离乡、痛失亲人,这在乡亲们心中已平常无奇了。(3分) “总是”一词突出了人们的这种行为成了一种必然,早已是约定俗称的了。(2分)
12.(6分)呼唤的声音凄厉而惊悚。(2分)读了这些呼唤声之后既感受到了母亲的伟大和一片爱子深情;又深深感受到家乡人们生活的困苦,生出了深深的同情和怜悯之情。(4分)
13.(6分)是相符的。因为作者这里运用对比手法,写家乡前后两种不同的生活境遇、不同的生活条件,(3分)突出了作者对社会变迁的感慨,突出了作者对现在政府为民着想、为民办实事的感激,也表达了作者因家乡变化之大而产生的自豪之情。(3分)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com/gaozhong/535028.html

相关阅读:《野花为谁而开》阅读答案
《常常,我想起那座山》阅读答案
《蔡元培的北大时代》阅读答案
《幽幽一扇窗》阅读答案
《俯向大地的身影》阅读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