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磊
①
那棵树长得并不特别,在树当中无论是相貌还是身段都算是很平庸的那一种。它生长在一座破败的祠堂背后,像一个躲得并不严实的人,露出一头蓬乱的头发。它一直偷偷摸摸地生长在高墙背后,过了上百也没有伸出头来。一位寄住在村子里的东北人爬上祠堂,去打探那棵树的尊容。那人从房顶上下来后,给我们描绘那树的样子:那是一棵驼背的树,主干只有碗口粗,离地不足
②
那是像一棵灌木一样生长的树,当然是一棵废树。它的所有枝桠不分主次,都平等地拥有生长的权力,可是每根枝条的愿望都得到充分表达后,树便没了树的样子。一棵树在没有任何乔木压迫,也没有受到自然和人为干扰的情况下,只要从墙后伸出头来便可以过上阳光丰足、雨水充沛的日子,而它却始终缩头缩脑,对头顶的风花雪月视而不见。
③
我们关注它的那几,那树一直保持原状,没有长壮更没有长高,仿佛独立于世界之外。它复一地枯荣,只是维持生命存在这种状态,所以对于它,我觉得不能用生长这个词来形容。它的存在,只能说明它是一棵活着的树。可与其他活着的树相比,它要卑微很多。当它身边那些高大的乔木纷纷被委以重任,成为房屋的栋梁时,它却一直安安稳稳地生长在那里,一副昏昏沉沉、与世无争的样子。这样的日子谁都不知道已经持续了多少,也没有人知道还要持续多少:就当这棵树索然无味的生活将永无止境持续下去的时候,突然而来的一场暴风雨,打破了原有的宁静。
④
祠堂倒了,那棵树获得了自由,我们也看清了那棵树。它的根部已有坛口粗,根部以上便扭曲如一棵古虬的老藤。在这块水土丰盈的平原里,坛口的树木早该高耸入云了。我想,如果那树不是生在高墙的背后,而生长在人的身边;如果人可以轻易地接近它,随随便便地修剪几斧子,它还会是现在这个扭曲狰狞的样子吗?也许在它的身上会发生奇迹。
⑤
可是,如果它真的成为栋梁之材了,它还能站在那里吗?事实上,这些里生活在它身边的一些乔木已经离开了它们的位置,走到了我们的生活中来。随随便便推开一家的房门,就可以见到那些树木的身影:一生的荆条做成了棉弓,两生的杏树做成了秤杆,三生的刺槐做成了锄柄,四生的桑树刚好可以做扁担;而一些具有某种特质的树木在未及成便被委以重任。保持平庸与低调,以换取长久的安宁,也许就是这棵树的生存智慧吧。
⑥
在重建祠堂时,有人提议将那棵树伐掉,以除后患。当锯条在进入那棵树的核心区域时猝然迸断,换上新的锯条还是如此。有人说,里面难道藏着石头或者钢铁?树倒下之后,人们在它核心区看到的是一种肉红色木质,细致缜密的轮紧紧地缩在一起,像凝固在岩石里的纹理,可以想象那些它生长得多么艰难。
⑦
树倒了根还活着,有人毛遂自荐去挖根。可挖开泥土就傻了眼,因为他面对的不是一棵树的根,而是一棵树埋藏在地下的王国。那根不是普通乔木的须状根而是球状根,那根像红薯一样把阳光的能量与泥土的养料都悄然储存在了泥土以下。那树的根系异常浩荡,体积几乎与树冠等同,连青砖的墙基都被搂抱在怀中。谁能想到看上去那么卑微的一棵树,会有这么浩荡的根呢?
⑧
有人替这棵树抱亏,觉得它活得太委屈:这样一辈子
活得值得吗?其实,每棵树都有自己的想法,都会选择自己认定的活法。有的树喜欢以十分招摇的姿态生活在泥土之上,而有的树则恨不得将自己的头颅也深深地埋进土里。而人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选自《散文》
2009
第
8
期,有删改)
14
.阅读全文后回答:
(
1
)第三段最后一句划线句子,有什么作用?(
3
分)
(
2
)第四、五段中作者连续用了几个
“
如果
……”
句子,用意何在?(
3
分)
15
.联系上下文,说说文中划线语句的表达效果。(
8
分)
(
1
)它却始终缩头缩脑,对头顶的风花雪月视而不见。
(
2
)他面对的不是一棵树的根,而是一棵树埋藏在地下的王国。
16
.从全文看,本文主要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结合原文简要分析。(选一种分析即可)(
4
分)
17
.结合文章,联系实际,你认为这棵树
“
这样一辈子活得值得吗
”
?请简述理由。(
4
分)
参考答案:
14.
(
1
)第三段最后一句,在结构上起过渡作用。(
1
分)上文写
“
这棵树索然无味的生活
”
,
(
1
分)下文写
“
一场暴风雨,打破了原有的宁静
”
,(
1
分)承上启下,拓展了文章的表现空间。
(
2
)第四、第五段中作者连续运用假设性的句子
“
如果
……”
,写出了树子
“
保持平庸与低调,以换取长久的安宁
”
的生存智慧,(
1
分)意在引起读者对那棵树命运的思考,(
1
分)增强了文章的思想内涵。(
1
分)
15
、(
1
)
“
缩头缩脑
”“
视而不见
”
,运用拟人的手法(
2
分),生动地展现了那棵树独立于世界之外、与世无争的卑微(或昏昏沉沉、与世无争),(
1
分)表达了作者对其无所作为的惋惜。(
1
分)写得生动有趣。
(
2
)
“
他面对的不是一棵树的根,而是一棵树埋藏在地下的王国
”
,用比喻手法,(
2
分)用
“
王国
”
比喻树根,写出树根的
“
根系异常浩荡
”
,
(
1
分)表现作者的惊讶之情。(
1
分)形象生动。
16
、(
1
)欲扬先抑(或先抑后扬)。(
1
分)从
“
废树
”
到
“
神木
”
,从
“
平庸
”
到
“
令人惊异
”
,
(
1
分)文章欲扬先抑,突出了作者的赞美。(
1
分)逐层深入,使文章一波三折(
1
分)
(
2
)托物抒情(以物喻人或象征)。(
1
分)用树木比喻人(
1
分),写出树木似平庸卑微(昏昏沉沉、与世无争),但内在却坚韧顽强,赞扬了生活中那些看似平庸卑微,但内在却坚韧顽强的人。(
1
分)
(
3
)反衬。(
1
分)将那棵树的平庸与其它的树的被委以重任进行对比,(
1
分)突出那棵树独立于世界之外、与世无争的卑微(或昏昏沉沉、与世无争),(
1
分)表达了作者对其无所作为的惋惜。(
1
分)
17
、示例一:值得(
2
分)。那棵树选择了自己认定的活法,保持平庸与低调,换取了长久的安宁,没有像其他乔木为人所用,体现了高明的生存智慧(
2
分)。
示例二:不值得(
2
分)。与其他树纷纷为人们所用相比,它只是一棵
“
像一棵灌木一样生长的废树
”
,没有给人类带来更大的实际价值(
2
分)。(言之有理即可)。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com/gaozhong/537833.html
相关阅读:龙应台《放学》阅读答案
徐志摩《想飞》阅读答案
叶延滨《开机关机》阅读答案
《欲笺心事 魏荣冰》阅读答案
刘醒龙《天姿》阅读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