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散文阅读——《大城市,陌生人相聚之地》有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第1-6题。(1 7分)
大城市,陌生人相聚之地柳延延
①这次世博会的口号“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让人心动。它要求我们直面大城市带给我们的种种问题,探索走出困境的道路,让美好的理念变成现实。
②按一个法国学者的定义,“大城市就是陌生人可能在此相遇的居民聚集地”。如果让我描述对大城市的感觉,则“个人孤独地行走于人群中”可能是贴切的。这里,城市的规模显得异常重要,它提供的人际互动的规模对人的精神生活、心理感受和个性气质都会产生无与伦比的影响。
③确实,大城市生活的人面对的是一个外在景象纷至沓来,瞬息万变的生存环境。与陌生人的相遇是不可避免的事,而人们往往努力避免和陌生人的交往。(比如尽量只是被看见而不要对视)无论陌生人说什么,都要尽力不去搭理他。陌生人成了人们在生活中拒绝和他说话与交往的人。这种逃避使人的都市生活呈现出片断的、短促的、易逝的“万花筒景象”,结果引起了现代人心理的紧张感。这不是在某时某地的紧张,□□身处大城市,心理和精神的紧张就如影相随。
④我们真的能避免和陌生人交往吗?“当我们走在大街上,陌生人保护我们,如警察;陌生人威胁我们,如罪犯。陌生人扑灭我们的火灾,教育我们的孩子,建筑我们的房子,用我们的钱投资。陌生人在收音机、电视或报纸上告诉我们世界上的新闻……”生活在大城市,我们实在是离不开、躲不掉陌生人,可我们总在回避与陌生人打交道。我们的问题和困惑部分源于我们对陌生人的这种矛盾态度。
⑤对于正在进行现代化的中国人来说,如何与陌生人交往是需要学习的。纵观发达国家的制度安排,可以发现,若要陌生人社会健康的运作,就需要全社会确立起尊重契约的理念,愿意通过法律来调节自己的行为。而中国传统社会是一个以亲缘、血缘和地缘为中心的熟人社会,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中指出:在熟人社会人们相互之间往往“知根知底”,直接或间接的各种关系像蜘蛛网一样把他们联接起来,成为道德共同体中的一员,这使得大多数人能较好地履行自己对他人的义务,少有欺骗行为发生。随着社会的开放与社会分工的细化,中国人陆续进入陌生人社会,这需要一个“从身份到契约”的观念变化。可中国人对“契约精神”、“法律意识”还比较陌生。结果是:一方面,传统道德共同体的约束效力明显在减弱,如离婚率上升,遗弃行为增加;另一方面,熟人社会的某些力量仍在隐秘地支配社会的运行,红包、后台、暧昧出格的饭局,让法律显得有气无力。观察今日之中国,熟人社会的道德运作逻辑与陌生人社会的法律运作逻辑既冲突又共存,时时都在呼唤我们改革的深入。
⑥上述这一切,给中国的陌生人社会——城市生活——打上了特有的印记。我以为,今天中。国人普遍存在着的某种焦虑,大多与此有关。现在我们自由抉择的余地大了。却近乎宿命地将自己的生命安全和生活品质拱手交给了从未谋面妁陌生人。但我们不知道罐头、火腿和奶制品有没有毒,不知道动车和飞机是否被正常检修,不知道自己得的病是不是真的需要开刀……这让每个人都感觉自己活在侥幸之中。今天中国的家长教育孩子时常说:不要和陌生人说话,以及你将来走上社会会怎样怎样。在这样的观念里,“走上社会”就是到一个完全是由陌生人组成的公共空间里去,它会给你带来很大的危险,你处处都要防范,并且需要学会很多的求生技能。这表明,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的观念中,“社会”还是一个比较冷漠的概念,它遵从的是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这的确会产生彼此间的冷漠状态。因此,怎么理解社会的问题,也就是怎么样理解在家庭、血缘或地缘关系,或是比较自然的朋友关系之外的公共领域——陌生人领域的问题。
⑦在我看来,“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要义,不光是高楼林立、汽车奔驰,它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⑧但愿这一天早日到来。
(《文汇报》2010年10月9日)
1.第②段中加点词“孤独”在文中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2分)
2.联系上下文,填入第③段空格处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A.如果B.只要C.因而D.而是
3.第④段中“这种矛盾态度”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4.下面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
A.“万花筒景象”是指大城市生活带给我们的纷至沓来、瞬息万变的感受。
B.“从身份到契约”指从熟人社会道德运作向陌生人社会法律运作的改变。
C.“不要和陌生人说话”的生活观念表现出现代人对社会的不信任和冷漠。
D.作者呼吁要对城市人的精神生活、心理感受和个性气质进行深入的改革。
5.联系第⑤⑥两段内容,分析“这让每个人都感觉自己活在侥幸之中”的原因。(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联系文章主旨,将第⑦段的内容补充完整。(4分)
(一)1-6(17分)
1.生活在陌生人群中的个人孤单无助的感觉(或状态)。(2分)
2.B(2分)
3.对陌生人既依存又回避(拒绝)(2分)
4.D(3分)
5.之所以会产生“活在侥幸之中”的感觉,是因为当前中国人陆续进入陌生人社会,人们开始把自己的生命安全和生活品质交给了从未谋面的陌生人;然而中国人的“契约精神”和“法律意识”尚未真正建立。(2分)在传统道德共同体的约束效力明显减弱的情况下,熟人社会的某些力量仍在支配社会的运行,使法律不能及时有效地制止许多不法行为。(2分)
6.培育出严格遵守规则的人群(2分)陌生人之间能够建立起信任、责任和同情(2分)【原文内容供参考,意思对即可。能够培育出严格遵守规则的人群,以使陌生人之间能够建立起信任、责任和同情。如果有一天,我们谈到“社会”这个词时,将它看作一个好词,一个正面的词,比如说,它代表着一种正义,代表着一种集体的力量,代表着安全和帮助,它就回归到比较健康的理念了。】
的巨大影响。
上文就是给您带来的高三散文阅读,,希望可以更好的帮助到您!!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com/gaozhong/606247.html
相关阅读:阅读高中散文《坐一会再走》
《时间断想》阅读答案分析
《第一次到苏州》阅读答案
阅读《穷人树》
《壶口的震撼》阅读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