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仲建
河东村和河西村隔着一条河,村民来往很不方便。不知从哪一天起,河上出现了一条渡船,船主人姓张,河东人,久了,人都唤他张摆渡。
河东村的后面是山,河西村的前面通往城市;河西村的人要上山,河东村的人也要进城。那年头,收成不好,张摆渡靠着这条船和一身摇橹的功夫,竟过得不差。
河西一户柳姓人家瞅着眼红了,为啥一条河,好处都让你张摆渡给占去了?为啥河东人的钱要塞进河西人的腰包?柳家穷,却也砸锅卖铁添置了一条与张摆渡相仿的船。
没有争执,没有商议,却有了规矩:河东人过河,得上柳摆渡的船;河西人过河,得上张摆渡的船。即便柳摆渡的船在彼岸,张摆渡的船在此岸,河东人也不会登上张摆渡的船,而是向对岸吆喝两声,朝柳摆渡招招手。这样一来,张摆渡所赚到的钱少了一半,但熙来攘往的人频繁,好歹混了个囫囵饱。一段时间倒也相安无事,日子在两个人的摇橹声中流逝。
一年后却发生了一件事。那天,柳摆渡的船载着河东村的一对母子过河,船行至河中央,便缓缓地往下沉。船舱里进了水,没一会儿水就漫过了船身。柳摆渡无法一下子救俩人,丢下女人在河中乱扑腾。柳摆渡将小孩拖到河岸,转身要下水救女人,发现女人正向对岸漂移过来
——
救女人的是张摆渡。
张摆渡救了女人一命,也相当于救了柳摆渡一命。柳摆渡的船沉到了水底。第二天,柳摆渡没来吊船。第三天,还是没来。几天过去了,柳摆渡还是没有出现。那几天里,张摆渡经常盯着沉船的水面,沉默不语,总觉得失去了什么。
两岸的芦苇青了枯,枯了又青。阳光把张摆渡的身子晒成了古铜声。风雨在张摆渡的额头上刻出了皱纹。为了增加收入,除了载客,张摆渡还网起了鱼。张摆渡在这摆渡和网鱼中度过了他中年的时光。张摆渡老了,脸上的皱纹越加多了深了,背部微微伛起。
上了年纪的张摆渡很孤独。其实这么多年来,他一直觉得孤独。张摆渡喂了只鸬鹚,他会跟鸬鹚说话。更多的时候,他只静静地坐在船头,抽着旱烟,对着河水沉思。
河西岸过来一个年轻人。
“
爹,你别摇船了,去我那儿住吧。
”
年轻人蹲在岸边,对张摆渡说。这样的话,他说了已经不止一两回。
“
能摇就摇,摇不动时,自然会上你那儿。
”
张摆渡淡淡地嗫嚅着。
“
可你已经老了啊!也该享享清福了,再说,这一天几块钱的营生能顶什么事?我又不是养不起你。
”
“
混帐!要不是这几块钱,你能上大学?能有今天?
”
“
过河的人太少了。
”
年轻人换了一种语气说。
“
可还需要一个摇橹的。
”
张摆渡说,
“
有急事总得从河上过。
”
“
他们的钱供了你上了大学。
”
张摆渡又说。
“
那我去老家转转。
”
年轻人叹了口气,转身朝村落的方向走去。
河东河西的人似乎真的少了很多。大多数年轻人都去城里谋生了,留下的老弱病残,一年出不了几次门。张摆渡的生意显然淡了下来,除了逢年过节,这条河上的一切,平静得如同一幅画。张摆渡和他的船,自然是画上的一景。
“
人老了,眼花了,乡里乡亲的都瞅着陌生了。
”
那年的中秋,张摆渡对着一个西装笔挺的人叹道。
“
老哥,还认得我不?
”
那人没动身子,却这样问张摆渡。
张摆渡认出来了,是当年的柳摆渡。张摆渡一下子激动了起来:
“
你
……
你回来了?这几年,你
……
去哪了?
”
“
嗯,回来了,去了一趟外地。
”
“
当年,谢谢你,你把这摇船的生意让给了我。
”
张摆渡踏上岸,指了指河,又紧紧地握住柳摆渡的手。
“
不,应该是我谢谢你才对,要不然,我也不会有今天。老哥,我今天又来抢你的生意了。
”
“
哦?
”
张摆渡疑惑不解地望着他。
“
我要在这河上建一座桥。建好了,你就没法摇船了。
”
张摆渡笑了,连连说着:
“
好,好
……”
在一声又一声的
“
好
”
中,张摆渡很想接下来告诉柳摆渡一件事,关于那年沉船的事。他想告诉柳摆渡,他这么做只是为了能有足够的收入供儿子上大学。他还想告诉柳摆渡,因为这件事,他愧疚了一辈子。
张摆渡最终没有把这个秘密说出来。其实,他早就把这个压在心底的秘密说出来了。他跟船头的那只鸬鹚说了无数次。
(
选自《小小说选刊》
2013
年第
5
期,有改动
)
(1)
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5
分
)
A
.
河西柳姓人家眼红张摆渡靠摆渡过上不错的日子,也置船参与摆渡,抢了张摆渡的生意,张摆渡嘴上不说啥,心里肯定不舒服。
B
.晚年的张摆渡不愿放弃老营生跟儿子到城里享清福,一是因为村民还有乘船的需求,二是因为张摆渡眷恋家乡,故土难离。
“二是因为张摆渡眷恋家乡,故土难离”在文中找不到依据。
C
.
小说刻画人物运用了语言描写、肖像描写、心理描写等多种方法,叙事则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柳摆渡外出打工的情况就是一处虚笔。
D
.鲜明的对比也是这篇小说的一大特色,柳摆渡致富后造福乡民的高尚品德,就是通过张摆渡的自私反衬出来的。
柳摆渡回家建桥是不是为了“造福乡民”,文中没有说;再说,张摆渡是小说的主要人物,柳摆渡回家建桥这一情节,一方面揭示了张摆渡的自私,另一方面也表现了张摆渡能知错就改、良知未泯的个性特点。
E
.这篇小说以张摆渡为主叙述故事,刻画人物,时间跨度很长,情节起伏多变,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农村社会面貌的巨大变化。
“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农村社会面貌的巨大变化”主题概括不全,应该主要是引导人们思考人性的善恶等。
(2)
小说题目“
摆渡”
运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含义?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
分
)
小说题目运用了一语双关的手法,表面上是指张摆渡和柳摆渡撑船渡人(
或:用船把人或物载过河)
,其深刻含义是指张摆渡用后半生的种种努力,进行灵魂的自我救赎与解脱。
解析
小说的题目往往与小说中的人物、故事情节、主题等密切相关,应结合全文理解题目的含义和表现手法。显然,按字面意思理解,
“
摆渡
”
就是指文中张摆渡和柳摆渡把人或物载过河的举动;它深层的含义却是,张摆渡为当年沉船这件事愧疚了一辈子,他希望能自我救赎或解脱,这是指灵魂的摆渡。因此题目运用的手法是
“
双关
”
。
(3)
张摆渡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6
分
)
①自私狭隘,缺乏公平竞争意识:为争生意,竟然用不光彩的手段,制造沉船事故,挤走了柳摆渡;
②良知未泯,对自己的错误能深刻反省并补救:做错事后,一直愧疚,良心不安,其孤独和固守其实是一种良心的拷问和灵魂的救赎;
③勤劳吃苦,有生活理想:不仅摆渡,还网鱼,用辛勤劳动供出了一个大学生。(
每点2
分,意合即可)
解析
小说对张摆渡这一人物形象的塑造,主要通过沉船事件、和儿子的对话、和柳摆渡会面等三件事以及对他沉船事件发生后生活情况的简单介绍来完成的。沉船事件表现了他的自私狭隘,缺乏公平竞争意识;和柳摆渡会面又表现出他良知未泯,一直生活在愧疚中,并希望能解脱自己;从他沉船后生活情况及与儿子的对话可以看出,他勤劳吃苦,有理想,有追求,对村民知恩图报等。要既有概括又有分析。
(4)
小说最后写道:“
张摆渡最终没有把这个秘密说出来。”
有人认为,张摆渡应该把秘密说出来;也有人认为,张摆渡已经没有必要把秘密说出来。你同意哪种观点?谈谈你的具体理由。(8
分
)
观点一:应该把秘密说出来。
①张摆渡多年来一直愧疚,良心不安,背着沉重的思想包袱,说出来是一种解脱;
②事情已过去多年,说出来柳摆渡也不会责怪并找他的麻烦;
③说出来更能表现自己的真诚悔意和认识错误的勇气,能得到柳摆渡的谅解。
观点二:已经没必要把秘密说出来。
①多年来,张摆渡为自己的错误忏悔了无数次,并努力进行自我救赎,所以,秘密说不说出来已经不那么重要了;
②时间久远,事情已成历史,此时说出来确实没有什么意义;
③说出来可能会让柳摆渡对张摆渡产生不好的看法,容易节外生枝。
解析
本题考查对小说故事情节的探究,要从故事情节与人物、主题、情节结构的关系等方面去考虑。
“
应该
”
或
“
不应该
”
都可以,确立了观点后就要围绕自己的观点从文中找依据。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com/gaozhong/606301.html
相关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金鲤》(莫言)
(日本)都筑道夫《假如是你的话》阅读答案
[俄罗斯]阿列克谢?利特维诺夫《一袋美元》阅读答案
《艺术与晚餐》阅读答案
《记载一只笼子的形状》阅读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