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式塔理论

编辑: 右脑记忆方法 关键词: 九型人格综合学习 来源: 网络

格式塔理论(GT)是多学科广泛交叉研究的结果,它为各种心理现象、心理过程以及心理研究的应用提供一个理论架构。  
  根据Wertheimer的研究,解决问题的关键是, 看问题的整体结构: 在整体结构中发现关键部分,对其进行聚焦, 但要注意这一部分与其他部分绝不是相互隔离的。在这样的认识基础之上,就形成了一个全新的、深邃的结构观,它包含了结构功能、组织关系的转化。 如此,受核心成分引导,并结合对其他成分的考量,人们就能够对整体结构(问题)作出直接的或间接的合理预测,即 在对整体问题产生全面一致的印象的同时,对局部成分如何构成整体结构也有了深刻认识。  
  换句话说,格式塔理论认为,“整体并不是独立存在的各部分简单结合起来的内容总合,恰恰相反,正是整体赋予了各部分特殊的功能与属性,这些特征只存在于局部与整体的关系框架下”(Wolfgang Köhler)。 
  格式塔理论的关注焦点是“组群”(Group),也就是那些诱使我们对视觉场或认知问题按照一定方式进行阐释的部分,以及它们的属性与功能(Max Wertheimer, 1922)。  
格式塔理论的完形法则  
相近(Proximity)。 距离相近的各部分趋于组成整体。  
相似(Similarity)。 在某一方面相似的各部分趋于组成整体。  
封闭(Closure)。 彼此相属、构成封闭实体的各部分趋于组成整体。  
简单(Simplicity)。 具有对称、规则、平滑的简单图形特征的各部分趋于组成整体。  
  以上这些组织规律即是所谓的“完形法则”(Law of Organization),是心理学家在认知领域中的研究成果。格式塔在德语中就是“整体、形状”的意思,因此,格式塔理论,也被称作为“完形理论”。  
  在与地理环境、行为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人被视为一个开放的系统。 Wertheimer在1924年写道, 人类是一个整体,其行为并非由作为个体的人所决定的,而是取决于这个整体的内在特征,个体的人及其行为只不过是这个整体过程中的一部分罢了。格式塔理论恰好能解释这整体的内在特征。  
  格式塔理论尤其适用于帮助理解、阐释心理学上的秩序、结构问题。格式塔理论起源于德国,很多学者对这一理论的形成发展做出了贡献,如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Ernst Mach,尤其是Christian von Ehrenfels、Max Wertheimer, Wolfgang Köhler, Kurt Koffka以及Kurt Lewin,他们都极力反对构造主义元素学说用元素解构的方法对心理事件、心理概念及行为进行心理分析。 不幸的是,纳粹势力在德国的兴起中断了格式塔理论在德语世界的研究与发展。 Koffka、Wertheimer、Köhler、Lewin等人也被迫流亡到了美国。  
  格式塔理论起始于视觉领域的完形研究,但它又绝不仅仅限于认知领域的完形法则,其应用范围远远超越了一些出版物对它的理解:  
现象是金: 承认并严肃对待人类世界的现象经验,并视其为整体的或完形的真实存在,而不要简单将其拆分为感觉元素,这样的一种认识和态度是格式塔理论的基石,是心理学与心理诊疗学研究取之不尽的泉源。  
人的经验与行为是由动态场之下的个体与其所属环境互相作用的结果,而不仅仅是内部驱动(心理分析学、行为学观点)、外部诱因(行动主义学派观点)或静止的人格特征(古典人格理论观点)所决定的。  
心理内容上的持久联系有其真实的、坚实的基础,而绝不仅仅源自现象的一遍遍重复和行为的不断加强。  
认为和解决问题描绘为朝期望办法的方向基于的(“洞察”)适当实质组织,更改结构和集中。  
为了方便记忆,基于一定联系的组织结构总有被阐释为最佳组织的趋势。  
如果个体不能对认知进行整合,那么它就会导致不和谐认知经验。 相反,认知整合的过程,就是消除这一不和谐的过程。  
在超个体(Supra-individual)的团体群组中,有一种互动的趋势,能将团体的优势与团体需求紧密结合起来。 
格式塔理论的认识观最终导向一种批判实在论,它试图从方法论上寻找一种可行的方法将实验与现象过程统一起来(即实验—经验法)。 它力求在检阅现象的同时,无损实验的精度。对于格式塔理论的理解,不能用静止的观点, 要把它作为一个仍在不断发展的科学范例。 通过不断发展,如对自我组织系统理论的完善,格式塔理论在当代心理学研究领域将获得更为重要的地位。


本文网址:http://www.jiyifa.com/jiuxingrenge/xuexi/3717.html

相关阅读:九型人格各型的基本恐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