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逍遥右脑记忆网-免费提供各种记忆力训练学习方法!

陆游《秋晚登城北门》阅读练习及答案

编辑: 路逍遥 关键词: 古诗文阅读 来源: 逍遥右脑记忆
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秋晚登城北门
陆游
幅巾藜杖北城头,卷地西风满眼愁。
一点烽传散关信,两行雁带杜陵①秋。
山河兴废供搔首,身世安危入倚楼。
横槊赋诗非复昔,梦魂犹绕古梁州②。
注:①杜陵:本指长安,此处借指汴京。②梁州:古梁州州治在汉中,南宋西北边境上的重要关塞南郑、大散关皆在此地,诗人过去曾在这里驻守。
10. 请简析诗歌首联在全诗中的作用。
11. 请结合全诗简要概括诗人“满眼愁”的内容。
【答案】
10. “幅巾”“藜杖”描绘了诗人出游的装束;“北城头”“卷地西风”交待诗人出游的时间、地点;“卷地西风”渲染肃杀凄凉的氛围;“满眼愁”奠定全诗哀伤的感情基调;照应题目,点明题旨。
11. 秋景肃杀之愁;山河沦丧之愁;身世遭际之愁、报国无门之愁。
【解析】
10. 试题分析:本题题目是“请简析诗歌首联在全诗中的作用”,是考查学生赏析诗歌首联作用能力。本诗为七言律诗写法是记叙与抒情相结合,开头两句记叙出游的地点、时间和感受,第二联写远望烽火,第三联由失地而想到“山河兴废”和“身世安危”,第四联主要写了诗人登城楼的所见所感。第一联“幅巾藜杖北城头,卷地西风满眼愁”意思是“一幅头巾,一根藜杖,深秋傍晚独登上城北门楼:西风卷地,百草凋零,满眼秋色勾起我满腹烦愁。”首句“幅巾藜杖北城头”,这句诗描绘了诗人的装束为“幅巾”“藜杖”,出游的地点为“北城头”,反映了他当时闲散的生活,无拘无束和日就衰颓的情况。“卷地西风满眼愁”是写诗人当时的感受。当诗人登上北城门楼时,首先感到的是卷地的西风。“西风”是秋天的象征,“卷地”,生动形容了风势猛烈。时序已近深秋,西风劲吹,百草摧折,寒气袭人,四野呈现出一片肃杀景象。当这种萧条凄凉景象映入诗人眼帘时,愁绪不免袭上心来。“满眼愁”,正是写与外物相接而起的悲愁。但诗人在登楼前内心已自不欢,只有心怀悲愁的人,外界景物才会引起愁绪。所以与其说是“满眼愁”,勿宁说是“满怀愁”。“满眼愁”在这里起承上启下的作用,而“愁”字可以说是诗眼。它既凝聚着诗人当时整个思想感情,全诗又从这里生发开来。这句诗在这里起到了点题的作用。
11. 试题分析:本题题目是“请结合全诗简要概括诗人“满眼愁”的内容。”是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情感能力。本诗首联写诗人拄杖登上了城北门楼,远眺晚秋萧条的景象,满目肃杀之秋景激起了诗人“满眼愁”,“满眼愁”它既凝聚着诗人当时整个思想感情,全诗又从这里生发开来。“卷地西风”点出了秋景肃杀之愁。颔联“一点烽传散关信,两行雁带杜陵秋”,写对边境情况的忧虑和对关中国土的怀念,远望烽火,仰视雁阵,想到岁月空逝,山河沦丧,兴复无期,不觉愁绪万千。本联表达了诗人山河沦丧之愁。颈联“山河兴废供搔首,身世安危入倚楼”抒发了诗人的忧国深情,“山河”在此代表国家,国家可兴亦可废,而谁是兴国的英雄?“身世”指所处的时代。时代可安亦可危,谁又是转危为安、扭转乾坤的豪杰?山河兴废难料,身世安危未卜,瞻望自己的前途,身世安危未卜,真令人搔首不安,愁肠百结;自己投闲置散,报国无门,只能倚楼而叹了。本联写了诗人身世遭际之愁。尾联“横槊赋诗非复昔,梦魂犹绕古梁州”既承前意,又总结全诗。“横槊赋诗’意指行军途中,在马上横戈吟诗,“横槊赋诗”在这里借指乾道八年 (1172)陆游于南郑任四川宣抚使幕府职时在军中作诗事,他经常怀念的,正是“铁马秋风大散关”的戎马生涯,而现在这些已成往事。“梦魂犹绕”写诗人虽然离开南郑已有五年之久,但“金戈铁马,魂绕古梁州”,正是报国心志的抒发。“非复昔”表达戎马生涯的怀念与对这些已成往事的感慨。这一联抒发了诗人报国无门之愁。
点睛:对于诗歌情感题,一般的考查方向有二,一是考查情感的体现方式,二是考查情感的内容。一般答题的时候,尽量两者都涉及。对于情感的把握,可以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可以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可以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可以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可以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可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故考生在答题的时候,应先借助题干明确考查的是哪个方面的内容,有无暗示。比如本题中,解答本题,考生可以逐联分析,得出诗歌“满眼愁”的具体内容。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com/shici/1227640.html

相关阅读:王勃《咏风》阅读练习及答案
王安石《北陂杏花》苏轼《东栏梨花》阅读答案对比赏析
《晋书?张翰传》阅读练习及答案
《郑伯克段于鄢》阅读练习及答案
苏轼《阮郎归?初夏》阅读答案附翻译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