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
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
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 。
山气日夕佳,
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
欲辨已忘言。
南山,
即庐山,
当时是佛教、道教云集的胜地。
9.
这首诗把记叙、描写、议论、抒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请选这四种表达方式中的任一种,
作简要评析。
解析:结合诗句和手法分析作者是如何记叙、如何描写、如何议论、如何抒情的即可。
参考答案:一、二句记叙,
概括写出诗人的生活环境,
第二句揭示的情境对于第一句是极少的例外,
所以用
”
而
”
字作坚决的转折。三、四两句议论,
以自设宾主的设问方式揭示出心志淡远是在
”
人境
”
中独享安闲的缘由。五至八句细致地描写采菊的过程,
并以所见写心境,
”
山气日夕佳,
飞鸟相与还
”
中自有
”
悠然
”
的心境。收尾两句抒发感情:
”
忘言
”
中渗透出诗人对隐居生活的由衷喜爱。
10.
历来论者对这首诗的第六句持不同见解:
有认为
”
悠然见南山
”
好的,
也有认为
”
悠然望南山
”
好的。请简要地谈谈你的看法。
解析:要分析出
”
见
”
或
”
望
”
独特的表达效果。可以结合作者的动作或感情去分析。
参考答案:
”
见
”
字好。
”
见
”
更能显示出诗人采菊时,
未留心、不经意间与庐山美景猝然相遇的
”
悠然
”
情态,
从而表达出诗人悠然、淡泊、超脱于尘杂之外的情愫,
自然真切。
”
望
”
字好。
”
望
”
表示有意识地凝目眺望,
更能寄托诗人对僧道云集的庐山胜地的向往,
是诗人隐逸思想的真实外化,
体现着艺术形式服从于思想内容的创作原则。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com/shici/515726.html
相关阅读:杨炯《从军行》阅读答案
李白《送友人》赏析及中考预测
《晚步西园》阅读答案
诗歌赏析《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附答案
辛弃疾《青玉案?元夕》阅读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