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逍遥右脑记忆网-免费提供各种记忆力训练学习方法!

让孩子在交往中学会分享

编辑: 路逍遥 关键词: 行为习惯 来源: 逍遥右脑记忆




生活中见到过太多不懂得“分享”的孩子。其实也难怪,如今的孩子大多是家中独苗,被人捧着护着,属于他的东西从不需要分给别人,不属于他的东西也会有父母长辈千方百计为他弄来。尽管开始只是一只苹果一个梨,但生活点滴的力量可以“穿石”。成长在这样环境中的孩子,容易凡事都以自我为中心,难以与人友好相处,更谈不上与人分享、合作。

分享为何流于形式

在银行工作的张女士已经是一名七岁孩子的妈妈,她提出,在现在的家庭生活中,往往都是一家四口人或者更多的人围绕一个孩子的模式,许多家长也意识到让孩子与人分享,不独占,学会想着别人是一件很重要的事。但是在真正的培养过程中,孩子的“分享意识”却往往流于形式,很多聪明的孩子会发现爷爷奶奶不是真的吃,只是假装吃。孩子一旦发现这个“玄机”,下次就变得很“大方”了。可是孩子的“分享”意识并没有真正建立起来,如果有人真的将他给出的东西吃了,他就会想不通:“不是每次大人都不会真吃吗?不是假装的吗?怎么把我挑出来的最大的给吃了呢?”

对此,金宝贝历山中心孙老师认为,孩子分享意识的建立是一个缓慢的过程。最初的自发性的“分享”行为是在一岁左右,孩子有时会把玩具给别人,对着别人微笑等。到两岁以后,孩子的自我意识开始发展,但这时的争抢是一种普遍的行为表现。分享意识的培养是在孩子的自我意识建立之后才能发展的,孩子对自己有了一个认识,同时也开始思考别人是怎么想的,这时给孩子关于“分享”的概念,他才会理解的。

不同阶段不同施教

英才·银座幼教集团赵春梅总园长认为,家长应该在孩子出现自发性分享行为时,给他积极、正面的鼓励,为以后的分享教育做准备。两岁后,孩子开始能替别人着想时,家长就可以让孩子知道“不会因为你想到别人,你就得不到了”,也就是说让孩子在与人分享时,自身的需要也能得到满足。到三岁以后,孩子才能将分享作为一种交往手段,在与别人的交往中使用,慢慢体会着与别人分享带给别人的快乐。赵园长认为,帮助孩子学会分享,必须注重孩子的心理发展特点,同时给予必要的外在强化,才能帮孩子真正地建立起分享意识。

适时鼓励强化分享意识

金色摇篮婴幼园李冬梅园长认为,孩子自身需要的满足,是建立分享意识过程中的一个必须考虑的条件。对自己十分喜欢的玩具,你让孩子与人分享是一件很困难的事,如果一定要让孩子“忍痛割爱”,就有些过于牵强了,因为成年人有时也不能做到。这种情况下,给孩子奖励也许能让他做到分享,却不是应该提倡的。我们还是提倡在可以“分而享之”的情况下,给孩子语言的肯定,给孩子一个拥抱,亲孩子一下,让孩子知道分享不是强人所难,分享是与人共享快乐。只有适时地奖励,才能帮助孩子理解分享的真正内涵,才会使分享转化为内在的、自发的行为。李园长还提醒说,让孩子学会分享,而不是教会孩子分享。分享,不只是一种行为方式,更是一种美德。让孩子学会分享,关键在于体验。体验分享,才能从内心理解分享的意义。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com/youjiao/1038620.html

相关阅读: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bjb@jiyifa.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