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打人三种方法帮你解困

编辑: 路逍遥 关键词: 幼儿素质教育 来源: 逍遥右脑记忆

自打田田和小朋友接触那天起,他的父母就不停的接到其他小朋友父母的告状。每次田田都让父母大为光火,少不了一顿严厉的教训,但田田对其他小朋友的攻击依然不改。面对懵懂懂的孩子,父母伤透了脑筋。

  对于尚未完全懂事、还不能进行推理的幼儿,依靠讲道理的方式使孩子主动放弃攻击几乎是不可能的。儿童心理学家致力于寻求其他劝导的方法和技巧来减少孩子的暴力行为。

  方法一:适度惩罚打人行为

  父母减少宝宝攻击行为的一个有效方法就是惩罚。可以打他的PG、呵斥他、剥夺他的权力或让他感到自己犯了错。这样做的假设理由是,惩罚会给他教训,使他下次在做同样行动前“三思而后行”,而且这种惩罚越严厉越好。

  但问题并非这么简单。研究证明:严厉的惩罚只是暂时有效,除非谨慎运用,否则还会起到相反的作用。事实已经证明:使用严厉惩罚的父母,养育的孩子往往具有特别强的攻击,喜欢用暴力方式解决问题。因此,使用惩罚时要适度,注意掌握尺度。

  挫折是引起攻击行为的基本原因之一,所以在试图抑制幼儿攻击行为的时候,应避免使用让其产生挫折的方法。例如,妈妈为了让孩子暂时不欺负小伙伴而用惩罚来威胁他,如果母亲成功了,会让他感到他的认知“我想打小朋友”和“妈妈禁止我打”的认知互相不协调。如果他受到严厉的恫吓,他解释自己不打人的原因就很充分:“我不能打小朋友,如果打了,我肯定会挨揍。”这样他可以减少不协调。然而,假如妈妈用一种较为适度而不严厉的惩罚,其强度刚好使孩子停止攻击行为,那么孩子就不能用受到威胁这个理由来减少不协调。他必须为自己不打人另外寻找辩解的理由。换句话说,他的外在理由(即威胁的严重)很小,因而,他必须加上自己的内在理由。例如,他可能让自己相信不再喜欢打小伙伴了,这不仅为他眼下不打人的行为进行了辩解,而且更重要的是可以减少他将来打小伙伴的行为。他会说服自己相信,对他来说,打人既不受欢迎,又没什么乐趣。

  方法二:对好行为给予奖励

  当孩子进行攻击行为时不理睬他,在他进行非攻击行为时给予奖励。这种做法依赖于这样的假设:孩子常把攻击行为作为吸引他人注意的一个手段。对他们来讲,宁愿受罚也不愿被忽视。对攻击行为的惩罚实际上可解释为一种奖励,“嘿!瞧,每次我打小妹妹,妈妈就很注意我。我想再来一次。”如果你不理睬孩子的任何攻击行为,同时又十分注意他,并当他做了与攻击行为相反的行动,如友好的与小朋友玩耍、把玩具分给别人时给予特别的关照。几个星期后,孩子的攻击行为会明显减少。

  方法三:培养对他人的通情

  通情,即对别人情绪、情感的理解与体验。教育孩子从别人的角度看待问题是培养他对别人通情的主要方法。比如妈妈看到明明和小朋友在楼下用罩子捉蜻蜓,还带了几个被摘掉翅膀的蜻蜓回家。妈妈为此很不满,于是把孩子的手脚按住,问:“我把你放到网里,动都不能动,你舒服吗?我把你的手脚去掉,你痛不痛?哪怕是一棵小草也像你一样有生命,会疼痛,会难过。”明明一下就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com/zaojiao/1958.html

相关阅读:宝宝情商培养的3个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