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每小题2分,共32分)
1.下列物理现象中:①老人用放大镜看书;②在岸上看水中的鱼;③太阳灶烧水:
④水中的筷子变弯.其中属于光的折射的是 ( )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对于物体放在一个平面镜前或一个凸透镜前所成的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平面镜和凸透镜都能成实像 B.平面镜和凸透镜都能成虚像
C.平面镜和凸透镜都能成放大的像 D.平面镜和凸透镜都能成缩小的像
3.用一个凸透镜成像时,下面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实像总是正立的、虚像总是倒立的 B.实像和虚像都可能是放大或缩小的
C.成实像时,物体离凸透镜越近像越大 D.成虚像时,物体离凸透镜越近像越大
4.我们经常提到的像有:①小孔成像;②平面镜成像;③放大镜成像;④电影银幕上的像;⑤汽车观后镜中的像。其中 ( )
A.由于反射而形成的像是②⑤ B.由于折射而形成的像是①③
C.属于实像的是①②③ D.属于虚像的是②③④
5.用放大镜观察细小物体时,为了使看到的像再大一些,应该把物体放在凸透镜的( )
A .焦点以内,且在焦点附近 B.焦点以外,且在焦点附近
C.焦点以内,且远离 焦点 D.焦点以外,且远离焦点
6.如图:小明和小红用焦距相等的相同照相机对小强同学拍照,洗出底片分别为甲和乙,则( )
A.小红和小明离小强的距离相同 B.小红离小强比较近
C.小红要使底片上的像与小明的一样大,小红
靠近后,再增大镜头到底片的距离
D.小红要使底片上的像与小明的一样大,小红远离后,再增大镜头到底片的距离
7.小强看远处的某点时,其光路如图所示,则下列说法对的是 ( )
A.小强的眼睛正常,无须配戴 眼镜
B.小强的眼睛是远视眼,应配戴凸透镜做成的眼镜
C.小强的眼睛是近视眼,应配戴凸透镜做成的眼镜
D.小强的眼睛是近视眼,应配戴凹透镜做成的眼镜
8.测绘人员绘制地图时,常常需要在高空的飞机上向地面照相,称为航空摄影,若要使用航空摄影照相机的镜头焦距为50 ,则底片到镜头间的距离为( )
A.100 以外B.50 以内 C.略大于50 D.恰为50
9.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所有望远镜都是由两个凸透镜组成的 B.显微镜的物镜成缩小的实像
C.望远镜是伽利略首先发明的 D.显微镜的目镜焦距大,物镜焦距小
10 报纸上放有小明的近视眼镜、爸爸的老花眼镜、奶奶度数更深的老花眼镜及妈妈的平光眼镜如图,则奶奶的眼镜是图中的 ( )
11.一束平行光线沿主光轴射到凸透镜上,经凸透镜折射后交于距光心12?的地方,若将烛焰置于主光轴上,一次距离光心15?,另一次距离光心6?,两次成的像 ( )
A.都是实像 B. 都是虚像 C .都是正立的像 D.都是放大的像
12、图中的四幅图,分别表示远视眼成像情况和矫正做法的是 ( )
A.②① B.③① C.②④ D.③④
13、在银幕上看到的电影画面都是正立的,在放电影时应将电影拷贝 ( )
A.正立着放在小于2f的位置上 B.倒立着放在小于2f的位置上
C.正立着放在2f和f之间的位置上 D.倒立着放在2f和f之间的位置上
14、如图所示,手握放大镜,隔着放大镜看物体,则看到的 ( )
A.只能是正立放大的像 B.只能是倒立缩小的像
C.只能是倒立放大的像 D.前三种像都可以看到
15、用普通望远镜观察远处物体时,突然有一只小飞虫飞到物镜上,则 ( )
A、视野中出现了一只大飞虫 B、视野中出现了一只小飞虫
C、视野中出现了一个大黑点 D、视野中不会出现飞虫或黑点
16一个物体放在凸透镜前时,在透镜的另一侧距离透镜20 c的光屏上得到了一个清晰放大的物体的像,若把物体移至透镜前20 c处,为了仍能在透镜另一侧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则光屏的移动方向和所成像的大小为 ( )
A.光屏靠近透镜,成缩小的像 B.光屏靠近透镜,成放大的像
C.光屏远离透镜,成放大的像 D.光屏远离透镜,成缩小的像
二.题(每空1分,共40分)
17.为了防止森林火灾,在森林里不允许随地丢弃透明的饮料瓶,这 是由于雨水进入饮料瓶后对光的作用相当于一个 镜,它对太阳光的 作用,可能会导致森林火灾。
18.人看到水底的石块感觉水很浅,但想去摸那水中的石块才发现原来水很深,这是因为光从 射向 时发生折射,折射光线 法线(选填“远离”或“靠近”).
19.请你指出下面各句话中的“影”说明光在传播过程中遵从哪一个物理规律:
(1)手影 ;( 2)水中的倒影 ;(3)电影院放电影 ;
20.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都是利用 成像,其中照相机成的是 像,物距与焦距的关系是 ;投影仪成的是 像,物距与焦距的关系是 ;放大镜成的是 像,物距与焦距的关系是 。
21.当物体距凸透镜20?时,在透镜的另一侧的光屏上得到一个 (填“正立”或“倒立”)的、等大的清晰的像则此凸透镜的焦距为 ? ,此时像距凸透镜 ? .若将此物体向透镜靠拢,而在屏上仍能得到清晰的像,则光屏应该向 凸透镜的方向移动,在此过程中,像逐渐变 .当物体移到离凸透镜10?时,无论怎样移动光屏也不能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通过凸透镜 (填“能”或“不能”)看到物体的像.
22.如图示为教学投影仪,在这里平面镜的作用是 ,透镜的作用是 ,把投影片放在教学用的投影仪上,如果要使屏幕上得到更大的清晰的像,如图所 示,应使投影仪 (填“远离”或“靠 近”)屏幕,并把透镜向 (填“上”或“下”)移动。
23.眼睛近视是因为物体在眼球中成像的像距太__________,近视镜的作用是利用其对光线的__________作用使眼球中成像的像距变__________,使像能清晰地成在__________。而远视与此相反,远视镜是利用其对光线的__________作用,使眼球中成像的像距变__________。
24.现有如下光学元件:(a)平面镜,(b)凸面镜,(c)凹面镜,(d)凸透镜,(e)凹透镜。在下列光学仪器或用具中用到了哪种器件?请把相应的字母填入空格。自制潜望镜用__________;太阳灶用__________;老花镜用__________;汽车观后镜用__________;近视镜用__________;防盗门上的猫眼用__________。
25.圆形鱼缸里养了条金鱼,从斜上方看和从侧面看大小、位置都不一样,它们都是鱼缸里的鱼反射的光折射形成的 像,与实际的鱼相比,从斜上方看到的鱼位置稍 (填“高”或“低”),从侧面看到的鱼是 (填“放大”、“等大”或“缩小”)的。
三.作图题(共6分)
26.完成下图中的入射光线或者折射光线光路图
四.实验题(每空1分,共22分)
27.把一个凸透镜正对阳光,在镜下白纸上出现一个最小的亮点,这点叫__________,陶器同学在测该透镜的焦距f时,用太阳光垂直照射该透镜,另一侧白纸上出现一个较大的光斑,测得光斑到透镜距离是L,他得出该透镜的焦距一定小于L, 他的判断____________________(选填“正确”、“不正确”)
28.根据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请回答下列问题
(1)在阳光下或很远的灯光下测定凸透镜焦距的物理依据是:
。
(2)在光具座上做实验时,必须调整透镜、光屏的高度,是它们的中心与烛焰的中心大致
在 ,其目的是使像成在 .
(3)如下图,将点燃的蜡烛先后置于a、F、b、c、d、e各点,并移动光屏,在屏上得到清晰的像,
则:
① 烛焰在 点,屏上的像最大;运用这一原理制成的仪器是
② 烛焰在 点,屏上的像最小;运用这一原理制成的仪器是
③ 烛焰在 点,屏上有等大像;
④ 烛焰在 点,屏上没有像,但眼睛从透镜的 侧(左/右)能看到一个放大的 像
透镜像的性质
A放大倒立实像
B缩小倒立 实像
C放大正立虚像
29.有A、B、C三块凸透镜,用这三块透镜在光具座上做凸透镜成像实验,当保持各透镜跟烛焰距离相等的条件下,得到实验记录如下表,由表可知,A、B、C三个透镜中:(1)焦距最长的是 ;(2)焦距最短的是 .在这里,保持各透镜跟烛焰距离相等的条件是运用的物 理学中常用的 方法。
30.在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时,在光屏上得到了一个缩小倒立的清晰实像 ,此时有位同学摘下近视眼镜放在蜡烛与透镜之间(靠近透镜),如要想光屏上仍有清晰的像,应将光屏适当 透镜(填“远离”或“靠近”)。我们发现视力正常的人戴上近视眼镜反而看不清楚,这是因为近视镜对光有 作用,使像成在视网膜的 方(填“前” 或“后”)。
31.由太阳光通过三棱镜发生色散的实验可知,三棱镜对光有向 偏折作用(填“顶部”或“底部”),对 光偏折作用最强(填“红光”或“紫光”下同),如果让红光和紫光先后平行于主光轴通过同一个凸透镜,则 光的焦距较长些。
初二物理 光的折射 透镜 单元测试题
参考答案
一、
1、B 2、B 3、C 4、A 5、A 6、C 7、D 8、C
9、D 10、A 11、D 12、C 13、D 14、D 15、D 16、A
二、题
17、凸透 会聚
18、水 空气 远离
19、光的直线传播 光的反射 光的折射(凸透镜成像)
20、凸透镜 倒立缩小的实 u>2f 倒立放大的实 f<u<2f 正立放大的虚 u<f (物距与焦距的关系用语言表述也可)
21、倒立 10 20 远离 大 不能
22、改变光的传播方向 成像 远离 下
23、短 发散 大 视网膜 会聚 大
24、a c d b e e
25、虚 高 放大
三、作图题
26、略
四、实验题
27、焦点 不正确
28、(1)当物距大于10倍焦距时,像距约等于焦距
(2)同一高度 光屏中央
(3)①b 投影仪
②e 照相机
③c
④a 右 虚
29、C B 控制变量
30、远离 发散 后
31、底部 紫光 红光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s://www.jiyifa.com/chuer/119229.html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