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15 第二节人体对信息的感知
(第一教时)
一..知识目标:说出眼球的附属结构和功能,概述眼球的结构以及与视觉形成的关系;描述近视与远视的形成和矫正的方法。
能力目标:通过对收集的资料的理解,培养学生分析归纳问题以及进行探究活动的实践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科学,进行科学探究的思想感情。
二.学习重难点
重点:视觉形成 难点:视觉形成
【教学准备】 相关图片,蜡烛实验、耳的结构模型
学习过程:
〖引 入〗 你喜欢看足球比赛吗?在绿茵场上,足球运动员通过观察,判断足球的飞行路线,进行巧妙合理的传接与配合。想一想,球场上的运动员是通过身体的哪些器官获取信息的?……
〖活动1〗 观察眼球的结构 图片: 眼结构示意图 眼球模型
学生观察,并讨论:从这些图片中你看出了哪些不同点?
〖活动2〗观察眼球的模型
指导:1、眼球的结构示意图,联系信息库中 的有关内容,了解眼球的主要结构和功能;
2、同位置同学互相指着图熟悉眼球的结构;
〖讨论〗 P42
〖小结〗 1、在眼球的结构中,与视觉形成有关的主要结构有角膜、虹膜、晶状体、玻璃体和视网膜
2、眼的结构: 眼球壁 和内容物,
角膜 :无色透明,光线容易通过
3.眼球壁
二.视觉的形成:
〖活动3〗 模拟眼球成像的过程
1、按照图15—12的装置。
2、调整蜡烛、透镜和白纸板三者之间的距离,直至白纸板上出现一讨论:p43小结:
视觉的形成:
外界物体反射的光线 角膜 由瞳孔进入眼球内部再经过 晶状体的折射作用最终落在 视网膜 形成物像并刺激视网膜上的 感光细胞 产生与视觉有关的信息经过 视神经 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 形成视觉。
三.探究近视形成的原因
阅读:P44-45 活动:实验:探究近视形成的原因
小结:
1.眼球前后径过长,或晶状体的凸度过大,物像落在视网膜的 ,
近视眼 可以配戴 镜进行矫正。
四.堂练习
1.瞳孔位于( )
A 角膜 B 虹膜 C 巩膜 D 脉络膜
2.眼球内折射光线的主要结构( )
A 晶状体B 房水 C 玻璃体D 瞳孔
3.视网膜上感光细胞的作用( )
A 形成视觉 B 产生神经冲动C 调节眼球 D 形成清晰物像
4.在视觉形成过程中,形成图像和视觉的部位分别是( )
A 视网膜 视网膜 B。大脑皮层、大脑皮层
C视网膜 大脑皮层 D大脑皮层、视网膜
5.俗话中的“黑眼珠”和“白眼珠”实际上是指( )
A 虹膜和角膜 B 角膜和巩膜
C 角膜和虹膜 D 虹膜和巩膜
教后记:
题:15 第2节人体对信息的感知(第二教时)
一、知识目标:举例说出用眼卫生的重要性;描述耳的结构和功能,说明听觉形成的过程。
能力目标: 通过对收集的资料的理解,培养学生分析归纳问题以及进行探究活动的实践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科学,进行科学探究的思想感情。
二、学习重难点
重点:耳的结构和听觉的形成
难点:耳的结构和听觉的形成
三、学习过程
一).前导学:
复习旧知:视觉的形成过程。
引入:当你在堂听或与同学交流讨论时,声音就是你与老师、同学交流的信息。眼是人体观察事物获取外界信息和形成视觉的器官。而耳是人体形成听觉的重要器官。那么耳的结构以及听觉是怎么形成的?我们这节进行探讨学习——耳与听觉
二)进行新:
1、展示:模型、挂图
观察、认识耳的结构,讨论各部分的功能
归纳、练习:
1)耳的结构包括 、 和 3部分
2)外耳包括 和 ,分别有什么功能?
中耳由 、 和 组成。鼓室通过一条 与咽部相通。
内耳由 、 和 3部分组成,其中 和 与身体的平衡有关, 内有听觉感受器。
2、展示:听觉的形成
分析归纳、描述:听觉的形成
耳廓收集声波→外耳道→鼓膜(产生振动)→听小骨→耳蜗(产生冲动)→与听觉有关的神经(传导)→听觉中枢→听觉的形成
3、耳的卫生保健
资料分析:47页
讨论:耳毒性药物对人体的听力损害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思考、讨论:在日常生活中,如何保护耳和听觉?
举例:
思考:遇到巨大声响时,要迅速张口,或闭嘴堵耳,为什么?
小结:本节内容
四、堂练习
1、下面不属于中耳组成部分的是( )
A鼓膜 B鼓室 C听小骨 D耳蜗
2、下列属于内耳结构的一组是( )
A半规管、前庭、耳蜗 B鼓膜、听小骨、耳蜗
C听小骨、半规管、前庭 D听小骨、咽鼓管、鼓膜
3、将鼓膜的振动传到内耳的结构是( )
A听小骨 B半规管 C耳蜗 D咽鼓管
4、某人失聪(没有听觉能力)后,经检查,医生认为耳的结构没有受损伤,那么可能发病的部位是( )
A听神经和听觉中枢 B鼓膜 C中耳 D内耳
5、在耳的结构中,听觉感受器位于( )
A耳蜗 B鼓膜 C听小骨 D听觉中枢
6、遇到巨大声响时,要迅速张口,或闭嘴堵耳,这样做是为了( )
A避免震破外耳道 B避免震破鼓膜
C避免损伤听小骨 D预防中耳炎
教后记: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s://www.jiyifa.com/chuer/35080.html
相关阅读:人体的支持与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