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标:1、积累词语,并学会运用。
2、了解课文内容。
3、分析文中反复的描写,体味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
教学重点:教学目标3
教学难点:分析文中反复的描写,体味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
教学过程:
一.布置预习?导学
1、辨字形,读准字音
烧灼( )拂晓( )腋窝( )匍匐( )瓦砾( )
地窖( )颤巍巍( )迫击炮( )明晃晃( )
覆( )舀( )揣( )
2、解释词语:
(1)拂晓:天快亮的时候。
(2)精疲力竭 :形容非常疲劳,一点力气也没有了。竭:尽。
(3)名副其实 :名声与实际相符合。
(4)肃穆:严肃而恭敬。
(5)匍匐:爬行。
(6)瓦砾 :破碎的砖头瓦片。
(7)永垂不朽:精神等永远流传,不可磨灭。
二.指导学习?研讨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⑴导入:许多古诗文中以蜡烛为题抒发感情,如“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现在,蜡烛已失去它本身的实用价值,但我们仍常用它来寄托某种情感:喜庆,或是忧伤……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西蒙诺夫的《蜡烛》更是抒写了一种人类最美好的情感,纯洁而又令人震撼。
⑵板书课题,简介作者:西蒙诺夫(1915-1980),苏联作家。
⑶检查预习情况
2.初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⑴学生快速自读课文,标上自然段,概述课文内容。
明确:一位苏联青年红军战士,为解放南斯拉夫而牺牲,一位南斯拉夫妇女不忍其暴尸战场,不顾年老体弱,艰难地将其掩埋,并将珍藏了45年的两支结婚喜烛点燃在战士坟头,悼念烈士表达敬意。
⑵学生交流。
提示:这是一篇通讯,阅读时注意记叙的六要素。
3. 细读课文,发现问题
同学们有没发现文中对一些内容进行了不厌其烦的反复描写?能找出来吗?大家一起来找一找,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为何要对这些内容进行反复的描写? (尽量让学生自己找一找,划一划,然后归类)。
提示:炮火(11) 老妇人的黑色围巾(5) 老妇人的动作“跪”、“爬” (各3) 烧焦的树木、闪烁的蜡烛(6)等内容进行了反复交代和描写。
4.这些反复描写有什么作用?
学生找出交流,讨论其作用
①对“炮火”的11次描写,突出了当时环境的危险,更突出了老妇人不顾生死、临危不惧的高尚品格,同时也使我们为老妇人的行为而感动
②对“蜡烛”的多次描写,说明蜡烛有着特殊的意义。烛光,象征着红军烈士的生命之光,寄托着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的哀思, 是两国人民战斗情谊的见证。
③对“黑围巾”的5次描写,表现了沉痛哀悼的庄重情感,渲染了肃穆气氛,突出了老妇人与牺牲的苏联红军战士之间跨越国界的深沉而强烈的母亲般的爱。
④三次“爬”写出了老妇人年老力衰。三次“跪”写出了行动不便的老妇人对牺牲战士的沉痛哀悼
4.语言实践
文中有哪些片段令你感动?请为同学们朗读出来,并说说你感动的原因。
5.布置作业:
“ 红军士兵们目送着她走远了。他们小声地谈论着,似乎怕惊扰那肃穆的空气,他们穿过方场,走过桥,赶上他们的连队,投入战斗。”
他们谈论是什么?请写一段他们的对话,不少于150字。
教后感
八年级语文教案
3.蜡 烛
教学目标:1、理解“老妇人”的人物形象。
2、学习通过动作来描写心理的写法。
3、品味关键语句的含义
教学重点:理解“老妇人”的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品味关键语句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听写词语
二、揣摩语言
1、文中的老妇人始终未说一句话)那作者是通过什么来进行人物刻画的呢?提示:结合上节课的“跪”“爬”(作者通过行动描写来表现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
请同学生们从文中找出有关老妇人的片断,并说说通过这些片段你觉得文中的老妇人是一个怎样的老人?
明确:老妇人饱受法西斯强盗侵略之苦,她仇恨侵略者,渴望解放,渴望和平,对苏联红军满怀敬意。她为红军战士的英雄气概所激励,无所畏惧,不怕艰难,安葬烈士,并把结婚喜烛点在烈士的坟头并彻夜陪伴。表现出深沉而强烈的母亲般的爱。
2、结尾两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
点拨:结尾两句话讴歌南斯拉夫母亲对苏联红军烈士最崇高最热烈最诚挚的感情。这种感情不分国界,情同母子。这种感情建立在正义的反侵略的基础上,是人类最美好的感情。
三、阅读训练
在已经被破坏的铁栏杆附近,耸立着一个小小的坟堆。一支蜡烛,旁边还有生锈的洋铁片给它挡住了风,在坟堆上闪耀着柔和的火焰。蜡烛快点完了,烛芯快给蜡泪淹没了,但是那一朵小火花依然在闪烁。
站在坟旁的红军士兵们立刻脱下了帽子。他们围着坟堆,静默地站着,看着这渐渐暗淡下去的的烛光。
这时候,一个披着黑色大围巾的高身材的老妇人走近来了。她默默地走过那些红军身边,在坟旁跪下,从黑色的大围巾底下取出又一支蜡烛来。这一支和坟上的快点完的那一支一模一样,显然是一对。老妇人蹲下身去拾起那蜡烛头,把那新的一支点着,插在那老地方。她站起来的时候,行动很困难,离她最近的红军士兵小心地把她扶了起来。
教学札记
即使在这个当儿,老妇人也没有说话,她不过抬起眼睛来,朝这些脱了帽的肃立着的人们看了一眼,十分庄严地对他们深深一鞠躬;然后,把她的黑色大围巾拉直了,颤巍巍地走了。没有再回过头来,看一下那蜡烛和那些士兵。
红军士兵们目送着她走远了。他们小声地谈论着,似乎怕惊扰那肃穆的空气,他们穿过方场,走过桥,赶上他们的连队,投入战斗。
在炮火烧焦了的土地上,在炸弯了的铁器和烧死了的树木中间,那位南斯拉夫母亲的惟一珍爱的东西——她的结婚的花烛——还是明晃晃地点在一个苏联青年的坟头。
这一点火焰是不会熄灭的。它将永远燃着,正像一个母亲的眼泪,正像一个儿子的英勇,那样永垂不朽。
1.“从黑色的大围巾底下取出又一支蜡烛来”中“又”的作用是什么?
2.文中画线句的含义是什么?
3.第四自然段属于_________描写,表现了老妇人怎样的心理活动?
4.第五段“他们小声地谈论着”,试想像可能在谈论什么内容?
6.最后一段的含义是什么?
教后感
八年级语文学案
3.蜡 烛
学习目标:1、积累词语,并学会运用。
2、了解课文内容。新课 标第 一网
3、分析文中反复的描写,体味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
学习重点:教学目标3
学习难点:分析文中反复的描写,体味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
学习过程:
一.预习?自学
1、辨字形,读准字音
烧灼( )拂晓( )腋窝( )匍匐( )瓦砾( )
地窖( )颤巍巍( )迫击炮( )明晃晃( )
覆( )舀( )揣( )
2、解释词语:
(1)拂晓:
(2)精疲力竭 :
(3)名副其实 :
(4)肃穆:
(5)匍匐:
(6)瓦砾 :
(7)永垂不朽:
二.学习?研讨
1.检查预习情况
2.初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⑴学生快速自读课文,标上自然段,概述课文内容。
⑵学生交流。
提示:这是一篇通讯,阅读时注意记叙的六要素。
3. 细读课文,发现问题
同学们有没发现文中对一些内容进行了不厌其烦的反复描写?能找出来吗?大家一起来找一找,我们一起来分析
4.这些反复描写有什么作用?
学生找出交流,讨论其作用
4.语言实践
文中有哪些片段令你感动?请为同学们朗读出来,并说说你感动的原因。
5.布置作业:
“ 红军士兵们目送着她走远了。他们小声地谈论着,似乎怕惊扰那肃穆的空气,他们穿过方场,走过桥,赶上他们的连队,投入战斗。”
他们谈论是什么?请写一段他们的对话,不少于150字。
学后感
八年级语文学案
蜡 烛
学习目标:1、理解“老妇人”的人物形象。
2、学习通过动作来描写心理的写法。
3、品味关键语句的含义
学习重点:理解“老妇人”的人物形象。
学习难点:品味关键语句的含义。
学习过程:
一、复习旧课:
听写词语
二、揣摩语言
1、文中的老妇人始终未说一句话)那作者是通过什么来进行人物刻画的呢?
请同学生们从文中找出有关老妇人的片断,并说说通过这些片段你觉得文中的老妇人是一位怎样的老人?
2、结尾两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
三、阅读训练
在已经被破坏的铁栏杆附近,耸立着一个小小的坟堆。一支蜡烛,旁边还有生锈的洋铁片给它挡住了风,在坟堆上闪耀着柔和的火焰。蜡烛快点完了,烛芯快给蜡泪淹没了,但是那一朵小火花依然在闪烁。
站在坟旁的红军士兵们立刻脱下了帽子。他们围着坟堆,静默地站着,看着这渐渐暗淡下去的的烛光。
这时候,一个披着黑色大围巾的高身材的老妇人走近来了。她默默地走过那些红军身边,在坟旁跪下,从黑色的大围巾底下取出又一支蜡烛来。这一支和坟上的快点完的那一支一模一样,显然是一对。老妇人蹲下身去拾起那蜡烛头,把那新的一支点着,插在那老地方。她站起来的时候,行动很困难,离她最近的红军士兵小心地把她扶了起来。
学习札记
即使在这个当儿,老妇人也没有说话,她不过抬起眼睛来,朝这些脱了帽的肃立着的人们看了一眼,十分庄严地对他们深深一鞠躬;然后,把她的黑色大围巾拉直了,颤巍巍地走了。没有再回过头来,看一下那蜡烛和那些士兵。
红军士兵们目送着她走远了。他们小声地谈论着,似乎怕惊扰那肃穆的空气,他们穿过方场,走过桥,赶上他们的连队,投入战斗。
在炮火烧焦了的土地上,在炸弯了的铁器和烧死了的树木中间,那位南斯拉夫母亲的惟一珍爱的东西——她的结婚的花烛——还是明晃晃地点在一个苏联青年的坟头。
这一点火焰是不会熄灭的。它将永远燃着,正像一个母亲的眼泪,正像一个儿子的英勇,那样永垂不朽。
1.“从黑色的大围巾底下取出又一支蜡烛来”中“又”的作用是什么?
2.文中画线句的含义是什么?
3.第四自然段属于_________描写,表现了老妇人怎样的心理活动?
4.第五段“他们小声地谈论着”,试想像可能在谈论什么内容?
5.最后一段的含义是什么?
学后感
3《蜡烛》参考答案
课时一
二、2⑵记叙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起因:老妇人目睹一位红军战士在战斗中牺牲。经过:老妇人不顾年老体弱,冒着炮火,掩埋红军战士,并点燃蜡烛,悼念红军战士。结果:老妇人点燃的蜡烛将永远燃烧在人民心中。
课时二
三、1、“又”表明老妇人将珍藏的又一支蜡烛也拿了出来,表现了老妇人更珍重南苏情谊,更感谢年轻的红军战士。2、在战争中,南斯拉夫人民和苏联红军结成深厚的战斗情谊。3、动作描写 感谢苏联红军的援助,表现了老妇人对为解放南斯拉夫而战的红军战士深深地敬爱之情。4、感谢老妇人,赞扬老妇人的勇敢及对友谊的珍视。5、这烛光是红军烈士的生命之光;这烛光是精神的火花,象征着母亲对孩子的深情,激励着士兵们勇敢战斗。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s://www.jiyifa.com/chuer/54649.html
相关阅读:苏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设计全册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