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全册教案2

编辑: 逍遥路 关键词: 八年级 来源: 高中学习网

入新中国建立,广大人民群众政治上、经济上彻底翻身成为国家的主人,生产资料所有制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标志着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在初步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出现了严重失误,“大跃进”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给国民经济的发展到来了严重危害。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广大人民群众怀着尽快改变我国“一穷二白”面貌的强烈愿望,忘我工作,积极投入社会主义建设的各项事业中去,表现了高度的社会主义劳动热情,各行各业都涌现出许多先进人物。





验一.“铁人”王进喜
指导学生观察图片,讲述图片反映的故事。
指导学生看书,讲讲王进喜的事迹,读一读王进喜的诗。
讨论:大庆油田的第一口井是在什么情况下打出来的?
二.“两弹元勋”邓稼先
师或生讲述邓稼先如何回国、如何进行科研(国际、国内环境)的事迹后,提问:
1.邓稼先和他的战友们是在什么情况下进行原子弹的研究的?
2.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是在哪一年?说明了什么?
3.邓稼先身上反映出的是什么精神?(海外学成归来报效祖国、艰苦创业…)
三.党的好干部焦裕禄
学生阅读教材,讲述焦裕禄的故事。
讨论:他身上反映出的是什么样的一种品质?他的这种精神在今天是否已经过时?



结1.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来说说王进喜、邓稼先、焦裕禄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
2.他们的精神对我们初中生有什么启示?
3.填写下表:
大庆铁人两弹元勋党的好干部
王进喜邓稼先焦裕禄

延伸课堂完成学习测评,指导阅读“史海拾贝”。心得与疑问
反思
第6课 十年“文化大革命”的内乱
【课程标准】
简述文革中民主法制和国民经济遭受严重破坏的主要史实,认识其严重的空难。
【课程目标】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面对“文革”造成的动乱,老一辈革命家挺身而出,奋力抗争;“文革”不是任何意义上的革命和进步,而是一场历史性的动乱和灾难,它使新中国的民主法制和国民经济都遭到严重破坏。
二、过程与方法:
研究与本课内容相关的课程资源,由表及里、去芜存精,提取有效信息,正确剖析历史事实,客观归纳“文革”原因和危害。
三、知识与能力:
“文化大革命”的发动、全国动乱局面的出现、林彪反革命集团和江青反革命集团的覆灭。培养学生正确提取信息和归纳综合分析的能力。
【重、难点】
重点:“文化大革命”发生的原因和危害、四五运动。
难点:“文化大革命”发生的原因和经验、教训。
【步骤】

入从“三大改造”以来到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时期,出现过哪些缺点和失误?
这些缺点和错误的发展,最终酿成了十年“文化大革命”的中华民族的历史悲剧。




思一.“文化大革命”的发动
学生自学课文,思考:
1.“文化大革命”是怎样发动起来的?毛泽东这种做法对不对?为什么?
2.大人物国家主席刘少奇被诬陷、批斗、监禁直至屈死,大量的小人物沉冤待雪,说明了什么?
3.面对着这种局面,有没有人起来抗争?他们是谁?请看“史海拾贝”。这种抗争阻止了“文化大革命”的错误继续发展了吗?这又说明什么?
二.林彪集团与“四人帮”的覆灭
学生阅读课文,思考:林彪反革命集团是怎样形成的?他为什么发动反革命政变? 其结局怎样?林彪的“自我爆炸”说明了什么?
三.文革的结束
阅读教材,思考:“四人帮”指的是哪四人?他们要做什么?后来全国为什么再度陷入混乱?“四五运动”的性质和意义的什么? “文化大革命”结束的标志是什么?
议一议:粉碎“四人帮”有什么深远的历史意义?
四.“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国民经济
十年“文化大革命”国民经济损失的情况如何?如果没有文革我国的经济会如何?
五、文革的反思:从文革的动乱中我们国家应该吸取什么教训?

结中国共产党成立85年来,犯过多次路线错误,“文化大革命”的破坏太大了。虽后来错误都得到纠正,中共有能力纠正自身的错误,但是代价太沉重了。我们国家能不能避免一错再错的再次出现。我们期待着那一天的早日到来。
巩固课堂完成学习测评,心得与疑问。
反思

第7课 伟大的历史转折
【课程标准】
认识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史上的伟大转折。
【课程目标】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二、过程与方法:
联系“文革”等历史,领悟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背景和历史意义。
三、知识与能力: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背景、召开、主要内容及其历史意义。培养学生综合、归纳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及其伟大历史意义。
难点: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背景。
【教学步骤】

入复习提问:
“文化大革命”给党和国家造成怎样的破坏?文革结束后,国家该怎么走?





究一.“两个凡是”笼罩下的中国
阅读、讨论:两个凡是的内容是什么、意味着什么?它有什么危害?是谁提出来的?
二.邓小平再次复出和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阅读课文,回答以下问题:
1、邓小平何时正式再次复出?老一辈革命家和广大干部群众要求他复出的目的是什么?邓小平再次复出对党和国家产生了哪些深远的影响?
2、谁支持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什么文章的发表揭开了讨论的序幕?《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与“两个凡是”对“文革”的态度有何不同、影响有何不同?
三.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阅读课文后回答:
1、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在什么情况下召开的?在哪一年召开?地点在哪里?
  2、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有哪些?(书上标记,然后通过“接龙”当场巩固)
3、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有什么伟大的历史意义?
4、这次会议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转折,转折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四.四项基本原则的提出
阅读、找出:四项基本原则的内容、提出的背景、与改革开放有何关系?
五.内容整合
本课所学的几个问题之间有何联系?

结“关于真理标准的讨论”是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为以后的拨乱反正工作扫清了障碍,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也为打开改革开放新局面作好了思想准备。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它完成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是改革开放的开端。从此,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巩固课堂完成学习测评,心得与疑问。
反思
第8课 农村和城市的改革
【课程标准】
知道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主要内容,了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基本原则。知道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
【课程目标】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到经济体制不适应生产力发展,是阻碍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因素。
2、认识到是否有利于生产力发展是评判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第一标准。。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重点剖析小岗村、宝钢的改革情况,让学生逐步熟悉历史学习和研究中的个案分析法。
三、知识与能力:
记住农村改革开始的时间、典型、主要内容,城市改革的方针、重点、改革成果的代表。培养学生归纳概括、综合分析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家庭联产承包制、国有企业改革。
难点:改革的必要性;城市改革的方针;理论性强、理解困难。
【教学步骤】

入展示我国居民不同时期消费领域的“三大件”图画卡片。思考“这些变化的转折点是什么?”学生回答后,出示本课课题:农村和城市的改革。



现一、家庭联产承包制
阅读教材、思考、讨论、回答:
1、我国的经济改革首先是从什么地方开始?为什么选择农村作为改革的突破口呢?
2、人民公社时期,我国农村政策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什么?改革的思路是什么?
3、凤阳小岗村改革的成果是什么?其改革取得成功是因为解决了什么问题?
4、农村改革的形式、主要内容是什么?这一改革有何意义?
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
指导学生观察图片,思考这与传统农业的经营内容有何不同?归纳出农业发展出现哪些新的变化?
指出,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三农”问题已成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重大课题,没有农村,农业的现代化就谈不上真正的现代化。农村改革的成功,带动了以城市为重点的整个经济体制改革步伐。
三、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1、阅读教材,思考:城市改革的方针是什么?
教师根据学生的认识情况,有针对性地把企业列表,让学生区分国有经济、集体经济、私营经济和个体经济。
2、城市改革的重点是什么?国有企业改革的第一步是什么?改革的目标是什么?
国有企业改革从扩大企业的自主权开始------调动企业、企业内部个人的积极性。
目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强调,我国今天仍然是“以国有经济为主体”的国家。
小结请谈谈身边你所了解的农村和国有企业改革的情况。
巩固课堂完成学习测评,心得与疑问。
反思
第9课 开放的中国走向世界
【课程标准】
以深圳等经济特区为例,探讨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
【课程目标】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经济特区“杀出一条血路”的壮举,激发开拓进取精神。认识对外开放强国之路。
二、过程与方法:
对比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与经济开放区、90年代开放地区的分布特点,理解对外开放由点到线、再到块、面,逐步开放的过程。讨论、个案学习法,学习对外开放的格局和成就。
三、知识与能力:
经济特区开放的历程;80和90年代扩大开放的历程;对外开放的格局及其意义。
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历史时空观念,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经济特区的设置、开放上海浦东、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难点:经济特区之“特”、经济特区的作用。
【教学步骤】

入  从对外的必要性导入。闭关自守的教训,现实发展的需要。1978年,邓小平提出:“独立自主不是闭关自守,自力更生不是盲目排外。”奠定了新时期对外开放的思想基础。



知一、经济特区的设置------对外开放的“试点”
阅读教材,思考讨论:1、兴办特区的主张是谁、在什么时候提出来的?
2、“杀出一条血路来”这句话,原本是在什么样的场合下使用?你能想象出邓小平讲这句话时的语气和神态吗?对此,你是否悟出了什么?
3、中央先后何时、设置了哪些经济特区?请在地图上找出各自的位置和所属的省份。
  4、讨论:为什么首先选择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作为经济特区对外开放?
5、何谓经济特区?经济特区“特”在何处?经济特区的作用和影响?
二、对外开放的扩大
1、地图上指明“沿海”和“内地”的划分。
2、80年代对外开放是如何扩大的?它们在地理分布上有何特点?
3、90年代对外开放的特点是什么?
4、我国的对外开放形成了什么样的格局?
三、对外开放的成就
1、指导学生阅读、归纳教材内容,培养阅读能力。
2、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结1、把对外开放与“农村和城市的改革”联系起来,指出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一项基本国策,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繁荣昌盛的强国之路。
2、教师可以补充:我国于2001年末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这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我国将由以前地域的全方位开放,转变为地域和产业的全方位的开放;由以试点为特征的政策主导下的开放,转变为法律框架下可预见的开放;由单方面为主的自我开放,转变为与世贸组织成员之间的相互开放。
巩固课堂完成学习测评,心得与疑问。
反思
第11课 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
【课程标准】
说出我国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等重要法律,了解我国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的重大进展。
【课程目标】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我国民主与法制建设取得的重大成果,认识民主与法制建设的艰难历史历程及光明的未来。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阅读、归纳、比较的方法学习课文内容;联系现实学习理解民主与法制的建设情况。
三、知识与能力:
知道民主政治的基本制度和发展现状;知道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立法与执法方面的成就。培养学生阅读、分析、综合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民主与法制建设的重大成就。
难点: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关系,及民主制度及其作用。
【教学步骤】

入1、复习:新中国成立之初,具有临时宪法作用的文件是什么?是什么机构制定的?
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性质的宪法是什么?何时什么机构颁布的?
回答后指出是我国民主与法制建设的良好开始。
2、文化大革命中最大的冤案是什么?这充分说明了什么问题?



知  一、社会主义民主的发展
阅读课文,思考回答:
1、“民主”是什么意思?
2、我国是通过什么制度来人民当家作主的?
3、这些制度是如何让人民实现当家作主的权利的?
4、我国的基层民主有怎么的发展?基层民主的发展说明了什么?
5、请大胆预测一下,我国民主今后将如何发展或你希望的民主是什么样的民主?
二、社会主义法制的加强
阅读教材,思考回答:
1、通过导言,了解依法治国的方略:在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2、思考讨论:将此四点进行归类:立法与执法。
3、我国的粉碎“四人帮”后,立法取得了哪些成就?
4、阅读、思考:《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颁布对纠正文革中的冤假错案有何意义?
5、《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的颁布有何重要影响?
6、我国执法原则与情况如何,举例说明?
7、我国法制建设还存在什么问题?你认为如何解决?
三、讨论:民主与法制建设有何关系?

结  民主是100近代多年来几代中国人的梦想和追求的目标,经过无数仁人志士的奋斗,在付出了惨痛的历史教训之后的改革开放时期,取得了重大成就…
巩固课堂完成学习测评,心得与疑问
反思
第12课 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课程标准】
认识邓小平理论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
【课程目标】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邓小平解决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等问题,成为中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他的丰功伟绩将永载史册。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新发展,确立为祖国的现代化建设事业贡献的人生理想。
二、过程与方法:
运用列大事年表方法,“以史带论”地形成“邓小平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总设计师”这个历史概念。利用教材南巡活动的照片及其说明文字,强调他的愿望“共同富裕”的基本特征。
三、知识与能力:
邓小平理论形成及指导地位确立的过程。十二大、十三大、南方讲话、十四大、十五大的内容。
【教学重、难点】
重点: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
难点:为什么说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新发展。
【教学步骤】

入  回顾新中国建立以来的历史,得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就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新时期。这一时期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起点,实践上表现为“改革开放”、理论上表现为邓小平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理论,构成了新时期的两大主题。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就是我们熟知的“邓小平理论”。



知  一、理清教材线索
学生阅读教材,思考:本课主要讲了哪几个问题?如果将第一、二目合并为一个问题,那讲的是什么?那三、四两目讲的又是什么问题?
[邓小平理论的形成过程、邓小平理论指导地位的确立过程]
二、邓小平理论的形成过程
阅读教材第一、二两目,思考下列问题:
1、党的十二大、十三大的主要内容各是什么?
2、邓小平理论的形成经过了哪几个重要的阶段?
3、邓小平理论包含哪些内容?
4、邓小平南方谈话的背景、主要内容、解决了当时面临的什么问题?有何意义?
5、邓小平的理论正确与否?对于实践有何意义?
三、邓小平理论指导地位的确立
阅读教材,思考:
1、党的十四大、十五大、十六大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邓小平理论指导地位的确立,主要经过了哪几个阶段?何时正式确立的?
3、党的十六大与邓小平理论有何联系?

结  邓小平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实践中形成的邓小平理论是指导我国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路明灯。必将继续照耀中国人民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道路上继续前进。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s://www.jiyifa.com/chuer/59318.html

相关阅读:八年级历史与社会第三单元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