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历史下册全册导学案1

编辑: 逍遥路 关键词: 八年级 来源: 高中学习网
八年级历史下册第1课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掌握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内容、开国大典的过程、新中国成立的伟大的历史意义、西藏和平解放的过程和意义。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学习,真正理解“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的真正含义,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3: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活动,使学生学会合作谈论历史资料,并从中概括知识要点,表述历史事实的能力。
【学习重点与难点】
重点:开国大典
难点:理解“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的含义
【知识链接】
1、革命圣地西柏坡
西柏坡坐落在位于太行山中的平山县,距石家庄90公里。自1948年5月至次年3月间,这里成为当时中国革命的领导中心,大决战期间人民解放军的最高统帅部。从这里,中国共产党走出深山,走向全国胜利,完成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创建。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于1949年3月5日至13日在此召开,这次会议上,毛泽东指出,党的工作重心必须由乡村转移到城市。十天后,中共中央和解放军总部离开西柏坡,于3月25日进驻北京香山。
2、西藏的往昔
和平解放50多年来,西藏发生了以往任何时代都无法比拟的巨大变化,告别了贫穷落后、封闭停滞的封建农奴制,走向了不断发展进步、文明开放的现代人民民主社会。西藏在当代的变化,彻底改变了极少数封建农奴主垄断西藏政治权力和物质文化资源的局面,全体人民成了管理西藏社会的主人,成为社会物质文化财富的创造者和享受者,人民的素质得到了极大的提高。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西藏社会迅速改变了长期封闭的状态,经济建设突飞猛进,人民生活大大改善,社会事业空前发展,呈现出全面进步的态势。我想告诉世人,新中国彻底废除了民族压迫和歧视,各民族一律平等,西藏的民族特性和优秀传统文化,在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保障下得到充分尊重和大力保护,并随着现代化的发展,被赋予了反映人民群众新生活和社会进步新需要的时代内容,在科学的继承中得到了弘扬和发展。西藏人民从自己亲身的经历中,感受到今天幸福生活在五十六个民族共同组成的祖国大家庭中是无上的福祉。
而十四世达赖及其追随者作为旧西藏极少数封建农奴主利益阶层的代表,也就是曾经宣称“政教合一制度永远不改”的那些人,一直打着民族、宗教旗号,装扮成西藏人民利益的代表,却从来没有做过一件有利于藏族人民的好事。他们长期美化、顽固坚持封建农奴制度,根本不以人民的利益为念,上世纪50年代末发动了旨在分裂祖国的武装叛乱,60年代又重组叛乱武装,对边境地区进行了长达10年之久的军事袭扰;70年代借助西方广播,制造和散布大量的谣言,挑唆民族矛盾,鼓吹暴力对抗;80年代末一手制造拉萨骚乱事件。十四世达赖出卖祖国、出卖人民,数典忘祖,长期在宗教的外衣掩护下从事政治分裂活动,甚至在宗教法会这样的庄严场合也要编造“西藏从来就是一个独立国家”的谎言。近年来,十四世达赖口口声声表示放弃“西藏独立”暴力活动,可惜他说的和做的完全不一致。“3?14”事件这一达赖集团有计划、有预谋、有组织的制造分裂、祸害人民的活动,向世人再一次展示了达赖“和平”、“非暴力”的虚伪性。这次事件时间虽不长,但完全可以称之为人权的灾难,听命于达赖的那些不法僧尼根本没有一点佛教徒的操行,鼓动少数的不法之徒到处殴打各族群众、沿街砸毁车辆、四处放火烧掉民房,肆意抢劫公众财物,甚至残忍地把人烧死,砍死,在这次事件中受害的不仅有执法人员,还有无辜群众,包括藏族、汉族、回族等,尤其是对在现场表明身份,实行人道主义救护的医务人员进行残害,更是违背文明社会的起码准则。颠覆人道主义,祸害西藏人民,这就是达赖集团干的事情。
【学法指导】
课前收集关于国旗、国歌、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的知识并在课上向同学们介绍。自学课文找到重要事件,时间,意义等。注意欣赏图片,分析文献资料。小组内交流探讨。
【导学过程】
一、学生完成预习,在书上标划,有问题小组内交流
A 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1、时间: 2、地点:
3、内容:
(1)通过了 ,起到 的作用
(2)选举中华人民共和国 ,选举 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
(3)决定以 为国旗,以 为代国歌,
以 为首都并改名为 ,采用 纪年。
(4)决定在首都天安门广场建立
4、意义:为新中国的成立奠定了基础。
B、开国大典
1、时间 年 月 日
2、过程:
(1) 宣告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的成立。
(2)升 奏
(3)举行 和群众游行
3、国内意义:开辟了 中国结束了
的屈辱历史,真正成为 的国家。中国人民从此 ,
成为国家的
国际意义:壮大了 、 和 的力量。鼓舞了世界 和 争取解放的斗争。
C、西藏和平解放
1、时间: 年,
2、过程:中央人民政府一面 ,一面力争
1951年4月,西藏地方政府派 率代表团与中央人民政府达成 西藏的协议。
3、意义:西藏和平解放,标志
二、合作探究
1、自学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有关内容,在课本上标注出相关的内容,并在小组内互相交流后派代表发言。思考: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决定以《义勇军进行曲》为国歌,为什么?

2、阅读课本第3页“人民英勇纪念碑碑文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三年以来”,“三十年以来”,“一千八百四十年”各指什么时期?“三年以来”的人民解放战争中涌现出无数的革命先烈,请举出三个著名的人物。

3、介绍开国大典的知识点,分析54门礼炮和28响的特殊含义。归纳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国内和国际)。议一议,如何理解“中国人民站起来了”这句话的含义?

4、阅读 “西藏和平解放”的内容,介绍西藏和平解放的时间、重要人物和意义。
结合小字资料探究:西藏为什么在新中国成立两年左右的时间里才解放?为什么中央政府最终采取了和平方式,而不是采用武力手段来解决?

5、本课中我存在的疑问:
三、学习小结:
本科学习了三件大事,请归纳总结如下:

四、【达标检测】
1.在1949年成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中,被选为主席的是
a.毛泽东 b.刘少奇 c.宋庆龄 d.张澜
2.1954年以前,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哪个机关的职权
a.党中央b.国务院 c.中央军委 d.全国人大
3.下列哪一项不是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的决定
a.以“共同纲领”为施政方针 b.以《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
c.在天安门广场建立一座人民英雄纪念 d.采用公元纪年
4.新中国第一任总理兼外交部长是
a.周恩来b.陈毅 c.黄炎培 d.李济深
5.下列各项,标志着祖国大陆获得统一,各族人民实现大团结的是
a.抗日战争胜利 b.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c.西藏和平解放 d.抗美援朝胜利
6.1951年,代表西藏地方政府到北京签定和平解放西藏协议的代表是
a.班禅额尔德尼?确吉坚赞 b. 阿沛?阿旺晋美 c. 十四世达赖喇嘛
7.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这个“新”主要是指
a.国家的名称变了 b.国家独立自主了
c.中国的社会性质变了 d.人民的生活改善了

【 布置作业】
记忆重要知识点,完成导学案
八年级历史第2课《最可爱的人》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1.掌握抗美援朝的背景、过程、结果和抗美援朝胜利的意义。2.了解战斗英雄黄继光和邱少云的事迹。
2、能力目标:通过对抗美援朝战争胜利意义的分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3、德育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学习志愿军战士英勇不屈、乐观向上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学习重点与难点】
本课重点:抗美援朝战争的经过。
本课难点:中国政府派志愿军出兵朝鲜的原因。
【知识链接】
1、历史上的类似事件
日本在1894年发动了对朝鲜的战争,进而以朝鲜为跳板,发动了甲午中日战争。
2、战争的两个阶段
从1950年10月25日~1951年6月10日,为抗美援朝战争第一阶段。这个阶段,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采取以运动战为主,与部分阵地战、游击战相结合的方针,连续进行了五次战略性战役。其特点是:战役规模的夜间作战和很少有战役间隙的连续作战,攻防转换频繁,战局变化急剧。
第一次战役:10月25日,志愿军发起战役,以1个军的主力配合朝鲜人民军在东线进行阻击,集中5个军另1个师于西线给“联合国军”以突然性打击,将其从鸭绿江边驱逐到清川江以南,挫败了“联合国军”企图在感恩节(11月23日)前占领全朝鲜的计划,初步稳定了朝鲜战局。第一次战役志愿军共歼敌15000多人。
第二次战役:1950年11月7日至12月24日,在朝鲜人民军配合下,将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及其指挥的韩国国军诱至预定战场后,对其突然发起反击的战役,是扭转朝鲜战局的一次战役。11月24日,“联合国军”发起旨在圣诞节结束朝鲜战争的总攻势。志愿军按预定计划,将“联合国军”诱至预定地区后,立即发起反击,给以出其不意的打击。“联合国军”兵败于西部战线的清川江两岸和东部战线的长津湖畔,被迫弃平壤、元山,分从陆路、海路退至“三八线”以南。第二次战役志愿军共歼敌36000多人。
第三次战役:1950年12月31日至1951年1月8日,为打破美国政府“先停火,后谈判”,争取喘息时间,卷土重来的阴谋,突破“三八线”,对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及其指挥的韩国国军进行的进攻战役。志愿军集中6个军,在人民军3个军团协同下,对依托“三八线”既设阵地进行防御的“联合国军”发起全线进攻,将其从“三八线”击退至北纬37°线附近地区,占领韩国首都汉城(今首尔),并适时停止了战役追击。第三次战役共歼敌19000多人。
从1951年6月11日~1953年7月27日,为抗美援朝战争第二阶段。这个阶段,中朝人民军队执行“持久作战、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以阵地战为主要作战形式,进行持久的积极防御作战。其特点是:军事行动与停战谈判密切配合,边打边谈,以打促谈,斗争尖锐复杂;战线相对稳定,局部性攻防作战频繁;战争双方都力图争取主动,打破僵局,谋求于自己更有利的地位。1951年7月10日,战争双方开始举行朝鲜停战谈判。从此,战争出现长达两年多的边打边谈的局面。
3、参战方兵力:志愿军共计240万
伤亡情况:中朝军队伤亡63万余人
主要指挥官:彭德怀;麦克阿瑟、李奇微、克拉克
4、停战协议签署
1953年7月27日,战争双方在朝鲜停战协定上签字。至此,历时2年零9个月的抗美援朝战争宣告结束。“联合国军”总司令克拉克正如他自己所说的,他成为了美国历史上第一个在美国没有取胜的条约上签字的将军。
【学法指导】
阅读本课课文、看世界地图,了解中朝位置、收集有关抗美援朝的资料。
【导学过程】
一、预习课文内容,自主完成下列问题并在书上标划
抗美援朝
1、背景: 年6月,朝鲜内战爆发;美国出兵侵略朝鲜。
2、原因:(一)美国的侵略活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朝鲜政府请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目的:____________________
4、经过: 年 月, 率中国人民 开赴朝鲜前线。中朝人民并肩作战, ,把美国侵略军赶回到 附近。
5、战斗英雄事迹:
(1)黄继光:_________战役中的战斗英雄,用_________堵住敌人的机枪射口, 自己 。
(2)邱少云:为了保证 和 ,严守潜伏纪律, 壮烈牺牲。
6、著名战役:________、_______。
7、结果:_____年____月,_____被迫在 上签字, 取得反侵略战争的胜利。
二、合作探究
1、阅读导入框内容,这首歌名是什么?反映了哪个历史事件?鸭绿江的战略地位是什么?阅读自由阅读卡,请简单介绍“三八线”的含义。

2、朝鲜战争爆发后,假如你是国家领导人的高级参谋,你认为中国该不该出兵?请阐述你的观点。

3、中国人民志愿军为什么被称为“最可爱的人”?请举出两位英雄人物

4、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朝鲜战场上做出了重大牺牲,终于取得了抗美援朝的胜利。请你谈谈抗美援朝胜利的历史意义。
三【学习小结】
整理本课知识点,包括战争的起止时间、原因、目的、重要人物、结果,胜利的意义

四【达标检测】
1、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是因为:(多选)
a.朝鲜内战爆发 b.美国出兵侵略朝鲜
c.美国侵略军严重威胁中国安全 d.朝鲜政府请求中国出兵援助
2.新中国成立之初,美帝国主义直接干涉中国内政的表现有:
a.支持国民党发动内战 b. 出兵朝鲜,威胁中国边境
c. 阻止中国解放台湾 d. 对中国进行政治孤立
3、 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出兵朝鲜根本目的是:
a.援助被帝国主义侵略的弱小邻国 b.决心迎战强大的美国
c.打破外国封锁为解放台湾作准备 d.保家卫国
4、“西方侵略者几百年来只要在东方一个海岸上架起几尊大炮就可以霸占一个国家的时代是一去不复返了”。此语是指
a.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b.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
c.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 d.越南人民抗美战争的最后胜利
5、下列人物都是抗美援朝战争中的英雄,其中用自己的胸膛堵敌人机枪的是:
a.黄继光 b.邱少云 c.罗盛教 d毛岸英
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 历史的事实早已告诉我们,朝鲜的存亡与中国的安危是密切关联的。唇亡则齿寒,户破则堂危。中国人民支援朝鲜人民的抗美战争不止是道义上的责任,而且和我国全体人民的切身利益密切地关联着,是为自卫的必要性所决定的。
——引自《各民主党派联合宣言》(1950.11)
材料2 为了援助朝鲜人民解放战争,反对美帝国主义及其走狗们的进攻,借以保卫朝鲜人民、中国人民及东方各国人民的利益,中国人民志愿军迅速向朝鲜境内出动,协同朝鲜同志向侵略者作战并争取光荣的胜利。
——引自《给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命令》(1950.10)
回答:
①材料阐述的是哪个历史事件?

②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鲜作战的原因和必要性是什么?

④这场战争的结果怎样?

五【布置作业】记忆知识点,完成导学案,预习第三课
八年级历史下册第3课《土地改革》导学案
【学习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以下基础知识:土地改革的必要性;《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公布;土地改革的开展基本完成;土地改革的意义。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全国土地改革的完成,在我国消灭了2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剥削制度,巩固了工农联盟和人民政权,为恢复国民经济创造了条件。
通过讲述土地改革的结果,引导学生从中分析土地改革的意义。
【重点与难点】
重点:土地改革的必要性;《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公布
难点: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
【知识链接】
1、封建土地制度下农民的悲惨生活
《白毛女》描写的是在封建土地制度下,恶霸地主黄世仁对杨白劳其女儿喜儿肆意的压榨,而杨白劳等穷苦农民却毫无办法,黄世仁甚至还逼杨白劳用女儿抵债(杨白劳在除夕夜被逼无奈逃租),后杨白劳喝卤水自杀,女儿喜儿逃进深山老林,由于在山里的生活非常艰辛、困难,在吃的方面营养跟不上,她的头发都变白了。直到八路军解放了她的家乡,喜儿才在深山中被找回。“白毛女”在现实中,是确有此人存在的。罗昌秀——1923年出生在四川宜宾县凤仪乡,当地的恶霸地主罗锡联及其妻陶天珍等人逼死她爸爸,打死她哥哥。1939年,年仅16岁的她,被迫躲进深山老林,过了17年的野人生活,直到年届33岁时才重返人间,此时的她已是满头白发。2003年去世,死时80岁。
四川大地主刘文彩,占有大量土地,阡陌相连,他依靠对农民的残酷剥削,过着奢华的生活。最为典型的就是利用“大斗进,小斗进”的伎俩巧敢豪夺,住的是被装饰得富丽堂皇的庄园,专门用水牢迫害穷苦百姓;当时在他家干活的雇农却难以住上完整的茅屋。一句话,站在地主这边来说,就是坐享其成;站在农民那边来说,就是劳而无获。
2、1950、6、30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时的阶级成份划分
地主——占有土地和生产工具而不劳动,或者只做轻微的附带劳动,靠剥削农民为生的人,划为地主。
富农——凡自耕农土地有余,而兼顾人耕种或以余田出租者及佃农民,自己无土地,资本租得大批土地,所收获超过需要,并雇人耕种者为富农。
中农——虽然占有土地,又拥有一定的生产工具,但既不剥削别人,也不出卖劳动力,靠自己的劳动或主要依靠自己的劳动为生者,划为中农成份。
雇农——完全没有土地,而靠被人雇佣耕种者为雇农。
贫农——占有不完全的生产工具,没有土地或土地不足,靠出卖一部分劳动力为生者,划为贫农。这种农民一般都租种他人土地。
3、三农:农业,农村,农民 国家非常重视三农问题,把农业作为国家经济发展的基础。
4、建国后农村土地制度的发展:1952年完成新解放区土地改革,1956年基本实现农业生产合作化,1958年建立人民公社,1978年底开始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2005年国家取消农业税。
【学法指导】
土地改革是新中国成立之初三大运动之一,土地改革的进行也是当时势在必得的,土地改革的完成对巩固新政权有极端重要的作用。这是本课的重点,可运用刘文彩这个典型案例来分析旧社会地主对农民的剥削情况,从而突出进行土地改革的必要性。对于土地改革的内容与性质,可结合教材图片让学生进行总结。
对于土地改革的意义,应当先进行补充土地改革所带的结果及其在农村土地制度上的变化、农民社会地位的变化、农村经济的变化等方面进行列表对比,然后再从结果中归纳其意义。
【导学过程】
一、看书自学完成下面的知识点,并在书上标划
A 中华人民土地改革法的颁布
原因:1、 严重阻碍 的发展
2、新解放区的广大农民迫切要求
开始标志: 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
内容:废除 ,实行
结果: 年底,除 外,全国 基本上完成了 。
B 土地改革的意义:
1、
2、
3、
二、合作探究 小组活动并派代表发言,其他组可以补充发言
1、我国土地改革前,农民的生活是怎样的,你能举个例子说明吗?了解农村的阶级成分是怎样划分的。现在国家重视的三农问题指的是什么?

2、土改是怎样具体实施的?西藏改革的中心任务是什么,在哪年完成的?这次土改和解放前有什么不同之处?
3、结合书12页至14页内容,介绍一下土地改革前后农民生活有什么变化?由此归纳土地改革有哪些方面意义?

4、本课有哪些重要的知识点,试试你记住了多少?

【学习小结】:
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中央人民政府于1950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没收了地主土地,分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耕种,建立了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到1952年,全国大部分地区改革都已完成,农民成为了土地的主人,真正获得了解放。土地改革的完成有着重大的意义。

【达标检测】
1、1950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了
A 《 中国土地法大纲》 B 第一个五年计划
C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D 过渡时期总路线
2、我国彻底废除了封建土地制度是在
A 西藏和平解放 B 新中国的成立
C 抗美援朝的胜利 D 土地改革的完成
3、下面不属于土地改革意义的是
A 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
B 地主阶级被消灭了 C建立了土地的公有制
D 巩固了人民政权,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4、下列各项,属于土地改革和抗美援朝共同作用的是
A 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 B 消灭了地主阶级
C 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D 消灭了国内外的反动势力
5、连线题
1950年 抗美援朝战争结束
1951年 西藏和平解放
1952年 西藏地区进行了民主改革
1953年 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1959年 土地改革完成

【布置作业】
记忆本课知识点,检查导学案未完成部分,复习第一单元
八年级下册历史第4课《工业化的起步》
出品人:刘杨 审核:关学伟 课型:新授 使用时间:3月7日
【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 了解 “一五”计划的基本任务。一五计划期间经济建设取得的主要成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的颁布。
2、阅读资料联系理解利用《第一个五年计划工业交通建设主要成就分布示意图》,说明“一五”期间我国交通运输业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及其分布特点 。归纳分析 共和国第一部宪法的性质
3、情感态度价值观 爱党情感 “一五”计划的提前超额完成,使我国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证明了中共在经济建设方面“进京赶考”的成绩斐然 。
【教学重点】 “一五”计划的主要任务和1954年宪法的颁布
【教学难点】 1954年宪法的性质
【知识链接】
1、现在,每隔一段时间长春就要举办一次汽车贸易博览会,那你知道长春是中国制造汽车的发源地吗,那是在旧中国,中国没有自己的汽车工业,使用的全是外国车,因此有人把中国称为万国车博览会。解放后,中国人发誓要生产自己的汽车,1953年7月15日,第一汽车制造厂在吉林省长春市奠基,3年后,第一辆解放牌汽车诞生,结束了我国不能生产汽车的历史,长春一汽也因此被誉为中国汽车工业的摇篮。
2、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职权发生了变化。
【学法指导】
运用《第一个五年计划工业交通建设主要成就分布示意图》,在图中找出“一五”期间,我国在重工业和交通运输业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学会使用地图获取有效信息的方法。
【导学过程】
一、自主完成下面的基础知识,先标记在书上,并进一步识记、巩固:
A第一个五年计划
1、背景:新中国建立后,国民经济得到根本好转,但是我国的工业水平 ,
低于 。
2、起止时间: 年至 年
3、编制的目的:为了 进行 建设
4、基本任务:集中力量发展 ,建立国家 和 的初步基础,相应地发展 , 、 和 ,相应地培养 。
5、“一五”计划的主要成就:(结合课本图片和20页示意图)
工业方面:①1953年底, 等三大工程建成投产。
②1956年, 生产出第一辆汽车。
③中国第一架 式飞机试制成功。
④1956年, 第一机床厂建成投产。
交通运输业:①1957年, 建成,② 、 、 公路修到世界屋脊③建成了 、 铁路
工业基地的建立:形成了以 为中心的东北工业基地
6、一五计划完成的意义:从此,我国开始改变了 ,向社会主义 迈进。
B 第一部共和国宪法的颁布
1、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时间:
地点:
主要内容:大会制定了
2、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
内容:宪法规定我国 ,坚持 ,一切权利属于 。
性质:这是我国第一部 类型的宪法,也是真正反映 的宪法。
二、合作探究,小组活动,派代表发言,其他组可补充
1、一五计划的基本任务为什么优先发展重工业?

2、为什么说第一部《中国人民共和国宪法》是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学习小结】
本课巧计三个一:
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1954年9月)
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

【 达 标 检 测 】
1、我国的工业化建设是从什么时间开始的?
a、新中国建立后 b、第一个五年计划实施后
c、抗美援朝胜利后 d、土地改革完成
2、对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表述不正确的是
a、 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 b、 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
c、 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
d、 相应地引进外资和引进先进技术
3、 第一个五年计划超额完成,成就最大的是
a、工业和交通运输业 b、工业和农业
c、轻工业和交通运输业 d、农业和商业
4、 属于第一个五年计划建设成就的是
① 1953年底,鞍山钢铁公司大型轧钢厂等三大工程建成投产
② 1956年,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生产出来第一辆汽车
③ 1956年,中国第一个飞机制造厂试制成功第一架喷气式飞机
④ 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⑤ 大庆油田建成
a、①②③⑤ b、②③④⑤ c、①②③④ d、①②③④⑤
5、 我们现在正处在第十二个五年计划期间(2011年至2015年),那你知道我国编制的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是指
a、1949年——1953年 b、1952年——1956年
c、1953年——1957年 d、1950年——1954年
6、 毛泽东在《水调歌头?游泳》中写到:“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这里的“一桥”是指
a、武汉长江大桥 b、南京长江大桥c、郑州黄河大桥 d、胜利黄河大桥
7、 2003年8月,温家宝总理在长春召开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决策会议,正式把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列为国家发展战略。东北老工业基地形成于
a、新中国建立时期 b、解放前
c、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 d、社会主义三大改造时期
8、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是在什么会议上制定的
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b、中共七大
c、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d、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布置作业】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s://www.jiyifa.com/chuer/63961.html

相关阅读:八年级历史与社会第三单元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