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下册全册备课参考 3

编辑: 逍遥路 关键词: 八年级 来源: 高中学习网
《五柳先生传》
1.由八年级(上)所学《归园田居》引出陶渊明。思考:主人公为什么自号“五柳先生”?
提示:“先生不知何许人也”,文章开头第一句,即把这位先生排除在名门望族之外,不仅不知他的出身和籍贯,“亦不详其姓字”,他是一位隐姓埋名的人。晋代是很讲究门第的,而他竟与这种风气背道而驰,这就暗示他是一位隐士。“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就这样随便地取了一个字号。他不仅隐姓埋名,而且根本就不重视姓字。
2.作者以“五柳”为号体现了他怎样的精神风貌?
提示:以五柳为号,可见他家居环境的清静、淡雅、简朴,由环境可见他淡泊的志趣、不慕荣利的生活态度。
3.作者与五柳先生到底有什么关系,为什么要写文记传?
提示:陶渊明实际是借五柳先生写自己,这在南朝梁代萧统的《陶渊明传》中已指出:“渊明少有高山趣……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五柳先生的生活情趣,正是陶渊明弃官归隐、安贫乐道的生活写照。
【资料平台】
1.陶渊明的生活:
陶渊明是一位伟大的诗人,在中国文学史上应该占有重要的位置。过去的一些人把他当作一位完全脱离现实的飘然静穆的典型,这是不对的。正如鲁迅先生所说:“陶潜正因为并非浑身是静穆,所以他伟大”。
他的生活除了物质的贫困外,还有另一面。梁启超:檀道济说他(陶渊明)“奈何自苦如此”。他到底苦不苦呢?他不惟不苦,而且可以说是世界上最快乐的一个人。他最能领略自然之美,最能感觉人生的妙味。在他的作品中,随处可以看得出来。诗人在困苦之中,醉心文学创作,写了《饮酒》等组诗,他的文学创造达到高潮。公元427年,一个伟大的诗人,在贫病中离开了人世,享年63岁。他给我们留下的诗歌,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不为五斗米折腰、不同流合污的品格,为后代许多正直、进步的人士所景仰。
2.陶渊明、颜回、诸葛亮的人生态度的比较:
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亲故多劝余为长吏,脱然有怀,求之靡途。会有四方之事,诸侯以惠爱为德,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于时风波未静,心惮远役。彭泽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故便求之。及少日,眷然有归欤之情。何则?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犹望一稔,当敛裳宵逝。寻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自免去职。仲秋至冬,在官八十余日。因事顺心,命篇曰《归去来兮》。乙巳岁十一月也。(《归去来兮》序文)
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论语?雍也》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漫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诸葛亮《诫子书》)

《马说》
1.本文以“说”为文体,各用一句话概括每一段说了些什么内容?
提示:第一段:伯乐对千里马的决定作用。第二段:分析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进一步说明千里马没有遇到伯乐,无法施展才华。第三段:提出主旨——不是天下无千里马,而是不识马。
2.到底先有千里马还是先有伯乐?为什么?
提示:作者认为,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千里马没有遇到伯乐,“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甚至还会沦入“奴隶人”之手受辱。
3.本文中“伯乐”“千里马”各比喻了什么样的人?这是什么写法?根据韩愈的生平说说本文表达了韩愈怎样的思想感情?
提示:伯乐即善于识别人才的统治者。千里马即人才。这是“托物寓意”的写法。本文不是单纯写马,古文运动提出“明道”的观点,韩愈的文章也是为了反映社会问题而作,这篇文章既是借千里马为喻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也是为了揭露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的社会问题。
【资料平台】
师说(节选) 韩愈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貌岸然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同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送东阳马生序》
1.文章是如何写出自己学习时的困难条件的?请引用原文的关键词句回答。
提示:主要体现在借书抄录,为师严厉,衣食粗劣,生活简朴,跋涉艰难等方面。主要语句有“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余则?袍敝衣处其间”“未尝稍降辞色”等。
2.作者写了自己学习时极为艰苦的条件,目的是什么?
提示:作者认为,勤奋和艰苦是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有了主观的勤奋,一切艰难困苦都可以克服。这正是学有所成的根本原因。
3.文章写了其他学生哪些优越的条件?写这些人的目的何在?
提示:“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但他们都没有成学,由此可见作者在困苦中能够业有所精,德有所成,而处于优越条件下的人不能有所精,有所成,只能说明其用心不专。
4.本文写作上有什么特点?
提示:本文以记叙为主,笔法简洁。有些地方适当地加以渲染和描绘,使文章增添了文采,文章还运用对比揭示出道理,用切身经历使人感到亲切真诚。
【资料平台】
黄生借书说 袁枚
黄生允修借书,随园主人授以书而告之曰:书非借不能读也。子不闻藏书者乎?七略四库,天子之书,然天子读书者有几?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然富贵人读书者有几?其他祖、父积,子孙弃者,无论焉。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必虑人逼取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曰:今日存,明日去,吾不得而见之矣。若业为吾所有,必高束焉,庋藏焉,曰:姑俟异日观云尔。
余幼好书,家贫难致。有张氏藏书甚富,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其切如是。故有所览,辄省记。通籍后,俸去书来,落落大满,素覃灰丝,时蒙卷轴。然后叹借者之用心专,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
今黄生贫类予,其借书亦类予。惟予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若不相类。然则予固不幸而遇张乎?生固幸而遇予乎?知幸与不幸,则其读书也必专,而其归书也必速。为一说,使与书俱。
【注】随园主人:袁枚自称。 授:给予。 《七略》:汉代刘歆所著的图书目录分类著作。 四库:宫廷收藏的书。 汁牛塞屋:形容书很多。 无论:不用说。 然:这样。 假:借。 虑:担心。 惴惴焉:紧张恐惧而不安的样子。 摩玩:观摩玩赏。 业:已经。 高束:包裹起来闲放在一边。 庋藏:搁置不用。 庋:放东西的架子。 俟:等待。 云尔:句尾语气词。 致:获得。 形:以某种形式表现出来。 切:迫。 辄:就,便。 省记:记忆。 通籍:朝廷有了名籍,指开始做官。 落落:连续不断的样子。覃:一种咬衣服、书籍的蛀虫。 类:类似。 公书:让书供别人公用。

《诗词曲五首》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1.这是一首赠诗,谁赠送给什么人?在怎样的场合下赠送的?你能想象并复述一下当时的情景吗?
提示:初步感悟诗歌内容。
2.颈联写的是什么意思?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境界?
提示:本意是在抒发诗人的身世之感,但充满哲理,指新生事物无比美好,社会总是向前发展的。
3.从体裁上看,这是一首什么诗?从题目上看,这是一首什么诗?
提示:抒情诗、赠答诗

《赤壁》
1.开头为什么从一把很不起眼的折戟写起,这样写有何作用?
提示:这一把戟与古代战争有联系,是三国赤壁之战时的遗物,很自然地引起后文对历史的咏叹。
2.全诗最精彩的是久为人们传诵的末二句,这二句议论感慨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提示:曲折地反映出他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

《过零丁洋》
1.这首七言律诗首联写了个人和国家的哪几件大事?
提示:一是在他21岁时,因科举走入仕途;二是在国家危急存亡的关头起兵抗元。
2.颔联上下两句有何联系?都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提示:国家山河分裂,局势危急,个人命运也动荡不安。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3.颈联中的“惶恐”“零丁”有双层含义,请谈谈有哪两层含义。
提示:一是两个地名,二是写出了形势的险恶和境况的危苦。
4.尾联是千古传诵的名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提示:表明作者舍身取义、以死明志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的民族气节。
5.请同学们谈谈中国历史上“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事例。
提示:如岳飞、邓世昌、朱自清、闻一多等。

《水调歌头》
1.上、下片的主要内容各是什么?
提示:上片叙述了作者的身世感慨和矛盾心理;下片抒发了对弟弟的怀念之情。
2.分别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提示:上片表达了作者积极乐观、希望有所作为的人生态度,下片表现出诗人旷达的心胸和情怀。

《山坡羊?潼关怀古》
1.这首曲划分为几个层次?
提示:三层:前三句写潼关雄伟气势;中间四句写作者的所见所感;后两句写作者的历史感慨。
2.这首曲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提示:作者对灾难频繁,百姓受苦的深切同情和对统治者为着一己私利挑起兵祸的极大愤慨。
3.你认为文中哪些地方用字用得好?试说明理由。

第六单元 写景记游 抒情与言志

一、单元学习要点
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内容,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并能熟读成诵。
2.体会游记散文借景抒情的特点。
3.品味古诗词名句的思想感情,结合亲身体验加深理解。
二、学习要点解析
本单元诗文以山水游记散文为主,这些借景抒情的佳作,有的表达怨愤抑郁之感,有的表达旷达胸襟,有的流露自得之乐,有的抒发闲适之情。学习本单元,要在反复诵读中理解文意,感受、体会文本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能熟读成诵,领会课文优美的意境。并能结合作者的写作背景等资料,初步学会欣赏、品味诗文中的名言佳句。
三、建议
1.注重诵读,在流畅诵读的基础上,把握作品的思想内涵及艺术风格。古诗文的学习,诵读是十分关键的环节。课文内容的理解,作品美感的熏陶和感染,都必须在流利诵读的基础上,才能展开的。诵读的形式可以多样,如首字串连法,完形法,补充法,排除法等,以激发诵读的兴趣,培养语感。
2.继续培养借助注释,工具书疏通文意的能力。并在义项确定不了的时候,和同学讨论交流,对于提高自己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帮助很大。
3.采用比较法,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这种比较可以是课内几篇文章之间的比较,可以是课内与课外相关内容的文章的比较。
四、自主学习思路探究和拓展迁移设计
《小石潭记》
1.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抓住了小石潭的哪些特点?
2.作者对小石潭的整体感受是什么?
3.作者的情感是怎样变化的?
4.你最欣赏哪些语句,为什么?
课外阅读“永州八记”中的《钴姆潭记》
提示:课文以游踪为序采用移步换形,依次写景组织材料。写小石潭,先写水声,后写潭中景物。写潭中景物又先写“近观”(水、石、树、鱼),后写“远望”(水源),最后概写环境,引发感触。作者抓住了小石潭潭小、水清、石奇、鱼多等特点,表达自己怨愤抑郁之感。

《岳阳楼记》
1.作者认为古仁人之心和迁客骚人的思想感情不同在哪里?
2.你认为作者的思想感情是怎样的?你从哪些语句中体会到的?
3.课外可以诵读杜甫的《登岳阳楼》或余秋雨的《洞庭一角》。
附: 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提示:迁客骚人的思想感情往往因个人遭遇或外物的触发而变化;古仁人则“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作者通过这样的对照,否定了迁客骚人的悲喜观,进而,作者又以古仁人的名义引出了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见解,表明自己不为个人得失而悲喜,以天下为己任的高尚情操。

《醉翁亭记》
1.全文以“乐”为线索,作者到底在“乐”些什么呢?读后请找出有关语句,说说自己的理解。
2.与黄庭坚改写此文而成的一首词《瑞鹤仙》进行比较阅读,说说你喜欢的是哪一篇?为什么?
提示:课文以“乐”为线索,分别写了“山水乐——四时乐——宴酣乐——禽鸟乐——太守乐”。表现了“与民同乐”的主题。

《满井游记》
1.第二段中作者描写了哪些初春的景物?有什么样的特点?你感受到了作者
怎样的心情?
2.本文直接抒发作者心情的语句有哪些?体现了作者怎样的心理变化?
提示:课文先写全景,再以独特感受为审美中心,分别描写了“冰皮”、“山峦”、“柳条”、“麦田”、“游人”、“鸟”、“鱼”等种种景物,抓住了初春“乍暖还寒”,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特点,寄寓了作者欢快、恬适的心情。

《诗五首》
《饮酒》
1.“此中有真意”中的“真意”是什么?
2.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背诵王维的《渭川田家》
渭川田家
作者: 王维
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
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
雉?麦苗秀,蚕眠桑叶稀。
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
即此羡闲逸,怅然歌式微。

《行路难》
1.李白诗中“欲渡黄河”‘将登太行“是写实的吗?作者为什么会有这种感受?
2.你能说说吕尚、伊尹的故事吗?作者为什么提到他们呢?
3.课外抄一抄、背一背李白的《蜀道难》。

《己亥杂诗》
1.“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这两句诗,你怎么理解?由此,你想到了什么?
2.挑选《己亥杂诗》中你喜欢的来背几首。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1.诗歌描绘了怎样的情景?在这样的困境中诗人却有怎样的情怀?
2.怎样理解“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崇高理想?

《白雪歌送五判官归京》
1.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边塞风光?试着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它。
2.读这样的送别诗给你怎样的感受。
3.从句式,叙事,抒情等方面比较这首诗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异同,以加深对这类古诗的理解。

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 专题
综合性学习(一) 献给母亲的歌

一、活动目标
1.通过活动,多侧面地认识母亲,体会母亲的关爱,培养孝敬母亲的情感;
2.通过活动,学会用适当的方式向母亲表达感情,学会理性地思考母爱以及“爱”的内涵;
3.培养用多种表达方式(口语交流或书面写作等)来表达自己真情实感的能力。
二、教师准备
1.活动前,老师要涉猎有关“母爱”的材料,最好准备一些声像资料,以便给活动营造一种情境或提供一点背景;
2.教师在了解学生家庭背景和兴趣特长的基础上,给学生划分学习小组,确定学习小组组长,明确学习小组长的职责;
3.在本次活动开展之前,明确任务,提出要求,让学生提前做好准备;
4.设计活动计划表,以便让学生做好活动记录,使之成为过程评价的依据。
三、活动指导
本次综合性学习,主要任务有二,一是开展四项学习活动,二是在开展学习活动的基础上,写一篇作文。四项活动各包括若干小项,可让学习小组各有侧重地开展活动。
1.关于“道不尽的母爱”。“母爱”的主题,在各种文学艺术作品中都有表现。开展本项活动,旨在引导学生围绕“母爱”这一主题把目光投注到各类文学艺术的题材和体裁中去,通过活动的开展,使学生获得“母爱”情感的浸润,同时培养诸如编辑、概括、交际等语文能力。教材中列举的五个方面,其目的就是要引导学生学会从不同的视角(体裁、题材)去探寻、感受“母爱”。“母爱”几乎是一切文学艺术作品的永恒“话题”,学生深入其中,将会发现这是一个博大精深的感情世界。
2.关于“剪不断的‘脐带’”。开展这项活动,是促使学生主动了解属于自己的那份“母爱”,通过与母亲聊天,向母亲采访,进一步了解母爱,体会母爱。教材中列举了四个方面的内容,既不是要求面面俱到,也不是仅此而已。只是举例,旨在提示。实际上,这四个方面中,3、4小项可以合二为一,当然,也可以从所列举的四个方面伸展开去,这将根据学生家庭的特点和母亲的实际情况而有所取舍或自主设计。
3.关于“多角度看母爱”。如果说,前两项活动侧重于了解和感受,那么这项活动则侧重于对母爱的理性思考,也就是说,前两项活动是较感性的,而这项活动则是较理性的了。在这一活动中有三个问题可以任选其一。(1)从生活中举出几件倾注着母亲无尽关怀的寻常小事,再说说你的感受。在这项活动中,既有对母爱的回忆和追叙,也有对母爱的再体验和反思。母爱,犹如阳光和空气,我们沐浴其中而常常不知不觉。回首往事,我们才幡然醒悟,母亲那寻常的小事却富含着深爱。因此,开展这项活动,就是让学生学会体验,学会反思,从而培养美好的人格情操。(2)狐狸的母亲在自己的孩子长大后会把它赶出巢穴,强迫它开始独立生活。你怎样看待狐狸母亲的这种行为?你认为理智的母爱应该是怎样的?开展这项活动,是让学生从动物世界的母爱中得到启示,进而对人类的母爱进行理性思考。母爱,是伟大的,忘我的,但有时是狭隘的,短视的,溺爱便是如此。对孩子的溺爱是有害的,爱,就是对成长负责,对未来负责,因此,开展这项活动,要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母亲的严厉,像胡适的母亲那样,但更要注意母亲的溺爱,防止溺爱对意志的侵蚀,防止溺爱对坏习惯、坏脾气的纵容和袒护。(3)我们从母亲那里得到的不只是爱的抚慰,往往还有做人的道理,处世的态度。人们常说:母亲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请你对自己的“第一任老师”做一个客观的评价。这一问题是对前两个问题的深化,是促使学生从做人处世的方面去思考母亲对自己的影响。要求做一个客观评价,就含有对严爱与溺爱等不同的爱的方式和内涵的辨析。
4.关于“报得三春晖”。这项活动是对前面几项活动的升华和总结,既是对母亲感念之情的表达,又是对母亲热爱之情的深化,同时也是要求把孝敬母亲的感情化为实际行动。这项活动形式多样,有朗诵、唱歌;有讲故事、演讲;亦有看电影、图片展示。可从教材列举的多个项目中选择,因地制宜地开展活动。
四、活动建议
1.要认真分析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重点、有选择地开展活动,不求面面俱到,但要讲求实效。
2.要特别关注那些特殊家庭的学生,如单亲家庭,努力避免触动学生的心灵创伤,如有必要,可让一部分学生围绕“亲情”自主设计和开展综合学习活动。
3.本次活动主要在家庭和学校之间展开,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活动要围绕家庭开展,因此,教师应事先与学生家长取得联系,比如,先给学生家长写一封公开信,说明本次活动的内容、程序和目的,以争取家长的理解和支持,实现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整合。
4.在活动过程中,指导学生做好活动记录和材料整理,以便作为后期写作的素材,作为评价的依据。
5.适当组织学生进行阶段性小结,及时检查前期活动,以帮助深入有效地开展下一步活动。
五、活动评价
本次活动分为四项,根据四项活动形式的不同,采取不同的评价方式。
1.对“道不尽的母爱”活动的评价。这项活动的主要方式是分小组开展,在班上交流,“小组合作学习”和同学之间相互交流是这一活动的主要特点。因此,活动评价应以同学相互评价为主。同学相互评价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是同学参与的态度、程度以及合作意识与能力;二是同学在搜集资料、编辑成册方面的实际水平与交流的效果。
2.对“剪不断的‘脐带’”活动的评价。这项活动主要是在家庭中开展,是在母子之间进行,因此,有必要让家长(特别是母亲)参与评价,家长评价与学生自我评价相结合,是这一活动评价的重要特点,家长评价应成为本项活动评价的主要依据。教师可以设计相应的表格,以便家长对活动进行记录和评价。
3.对“多角度看母爱”活动的评价。这项活动的内容主要是对三个问题的探讨,活动的形式主要是同学之间相互交流。因此,本项活动评价的侧重点是评价该同学对问题思考的深度(对问题思考的深度,实际就是参与的程度)和在班上“交流”的效果。可以让同学们自主地用评议或评比的形式进行。
4.对“报得三春晖”活动的评价。这项活动可以用不同形式来开展,因而,评价也可综合运用多种评价方式,可以让同学相互评价,可以同学自我评价,也可以让家长参与评价,亦可以由老师进行总结性评价等。
对四项活动的评价,都要关注学生的参与过程、情感投入以及情感的变化发展,注意把语文能力(口语表达能力、交际能力、文字表达能力)的提高与学生情感态度(对母爱的体验和理解,对母亲的热爱和孝敬)的养成结合起来考查。
六、活动方案示例
(一)目的:
1.通过活动,多侧面地认识母亲,体会母亲的关爱,培养孝敬母亲的情感;
2.通过活动,学会用适当的方式向母亲表达感情,学会理性地思考母爱以及“爱”的内涵;
3.培养用多种表达方式(口语交流或书面写作等)来表达自己真情实感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
1.在与人交往中学会说话简洁。
2.在交际过程中注意说话的方式。
(三)教学难点:
1.学习综合归纳使用资料的方法。
2.在学习中学会互相合作。
3.培养用多种表达方式来表达自己真情实感的能力。
(四)教学课时:二课时
(五)教学过程:
1.导入
我们每个人的生命都是母亲给予的,在母亲来临之际,让我们用不同方式,表达对母亲的爱。
2.搜集关于母亲节的资料(分小组进行,每小组一个专题)
⑴关于母亲节。
母亲节是由一个名叫贾维斯的妇女倡导,并由她的女儿安娜.贾维斯发起创立的。贾维斯夫人是一个有着10个子女的母亲,是当时美国格拉夫顿城教会主日学校的总监。在美国以解放黑奴为目的的南北战争结束后,她在学校里负责述美国国殇纪念日的课程。贾维斯是一位心地善良,极富同情心的女人。她讲述着战争中那一个个为正义捐躯的英雄的故事,望着台下一张张充满稚气的孩子们的脸,一个想法猛然涌上心头;为祖国贡献了这么多英勇战士,保证了战争胜利的,不就是那一个个含辛茹苦地抚育着子女的母亲们吗?她们的儿子血染疆场,承受了最大的痛苦和牺牲的,不也是这些默默无闻的母亲吗?因此,她提出应该设立一个纪念日或母亲节,给这些平凡的女人一些慰藉,表达儿女们对母亲的孝思。可惜的是,这个良好的愿望还没有实现,贾维斯夫人便与世长辞了。她的女儿安娜.贾维斯目睹母亲抚养自己和兄弟姐妹成人的辛劳,深感母亲的提议是适合天理人心的。因此,她写出了几十封信,发给美国国会、地方州长和妇女组织等,提议领导创立母亲节。在她的一再呼吁下,这一提议得到了社会上的广泛呼应和支持。1914处,美国总统威尔逊郑重宣布,把每年5月的第二个星期天,也就是贾维斯夫人的忌日,定为母亲节。美国政府还规定,母亲节这天,家家户户都要悬挂国旗,以表示对母亲的尊敬。由于贾维斯夫人生前喜爱康乃馨花,这种花也就成了母亲世的象征。母亲节是个充满人间温情的节日,这一天,家里的男成员要把全部家务活包下来,儿女们每人都要做一件让母亲高兴的事,以尽孝道。即使远在异地的孩子,也要打电话向母亲表示祝贺。这一天,美国人民都要在胸前佩上一朵花,母亲健在的,戴一朵有色的花,表示欢愉;母亲逝世的,戴一朵白花,表达哀思。母亲节创立后,也得到了全世界各国人民的支持。安娜.贾维斯在世时,设立母亲节的国家已达43个。时至今日,欢庆这个节日的国家就更多了。母亲节,已经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国际性节日。
⑵小组搜集资料专题。
请同学们分为几个小组,从以下几个方面搜集资料并编辑成册,再为它起一个恰当的名字,在班上交流。
①写母亲的诗歌、小说、散文等文学作品。
②闻媒体报道过的与母亲有关的感人事迹。
③描写动物世界母子之情的作品。
④展现母亲形象的绘画、摄影、歌曲、电影、广告等作品。
⑤与母亲有关的格言、俗语。
⑶每组出一份关于母亲节的手抄报。
3.与母亲聊天
⑴母亲的生活经历,喜怒哀乐,她对事业和生活的梦想和追求;
⑵母亲十月怀胎和一朝分娩的甘苦;
⑶母亲在养育子女过程中的甜酸苦辣;
⑷母亲对孩子的希望和要求。
采访时可以找出母亲往日的照片,请她讲一讲照片背后的故事;还可以为生活中的母亲拍照,争取为她拍出最能表现她的特点的照片,并根据自己对母亲的了解,为每张照片题写标题。采访结束后,整理好采访记录,为写作做准备。
4.说说母亲
母爱的表现形式不尽相同。请你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和体会,从下面三个问题中选择一个,在班上与同学交流。
⑴举出几件倾注着母亲无尽关心的生活小事,再说说你个感受。
⑵狐狸的母亲在自己的孩子长大后会把它赶出巢穴,强逼它开始独立生活。你怎样看待狐狸母亲的这种行为?你认为理智的母爱应该是怎样的?
⑶我们从母亲那里得到的不只是爱的抚慰,往往还有做人的道理,处世的态度。人们常说:母亲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对你对自己的“第一任老师”作一个客观的评价。
5.主题班会
以“献给母亲的歌”为题召开一次主题班会,结合搜集的资料、采访的感想、交流的结果,用配乐朗诵、唱歌、讲故事、演讲、看电影片段、图片展示等多种形式展开活动,可以邀请母亲们参与,还可以设计一些亲子游戏,以增进母子感情。
6.写母亲
在以上各项活动的基础上,从下面题目中任选一题。
⑴为母亲写一篇小传,力求全面反映母亲的个性和人格特点。可以附上母亲的照片及其他相关资料。
⑵以“妈妈,您听我说”或“母爱”为题写一篇作文,文体、字数不限。
综合性学习(二) 寻觅春天的踪迹
一、活动目标
1.通过寻觅、观察春天的踪迹,让学生深入认识大自然的物候特征,了解一点生命在春天里成长变化的过程及特点,培养热爱春天的情感;
2.在观赏春天、赞美春天的活动过程中,加深对春天的体验和感悟,培养初步的自然观赏和艺术欣赏的能力;
3.培养在观察中勤于记录的习惯,学会用适当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感悟和感情,培养能将描写与抒情相结合的语言表达能力。新课标第一网
二、活动指导与建议
教材以“春天”为主题设计了三项活动,而开展此项活动正值春季,因此,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且这三项活动的学习资源不难找到,适宜学生自主开展。但三项活动各有特点,其活动方式、重点、达成的目标各有不同,教师在指导时应区别对待,各有侧重。
1.关于“编一辑‘自然日志’”。这项活动可按以下步骤进行:首先,教师可以提供一些资料,让学生对二十四节气有所了解,在明确“春雨惊春清谷天”(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具体涵义的基础上,从中选择一两个节气,搜集当地的有关谚语,同时细心观察物候变化;其次,组织指导学生选择一、两种植物或动物“跟踪”观察,逐日记录,通过观察和记录,学生可以从中发现春天的“足迹”,感悟春天的神奇,甚至还可引发关于自然、关于生命的诸多思考;第三,指导学生将搜集的谚语和自己对动植物的“观察记录”进行整理编辑;第四,组织全班学生对“活动成果”进行交流、评比。
在开展活动的方式上,可以将“小组合作”与“自主探究”两种学习方式结合起来,比如,对二十四节气和“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的具体涵义的了解、搜集谚语等活动可以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而对动植物的观察、记录则应侧重于自主探究。本次活动的重点是选择一两种动物或植物进行观察记录,以及对观察记录进行编辑整理。因此,教师要加强对这一环节的组织与指导。
2.关于“谱一支‘春天的赞歌’”。这一活动是对前一项活动的伸展和提升,如果说,“编一辑‘自然日志’”,主要是观察春天,那么,这项活动则是歌颂春天;前项活动要求对春天“跟踪了解”,用理性去认知,此项活动则要求对春天“深情投注”,用心灵去体验。教材中设计了两个小活动:第一,“选择一种你最喜欢的方式,写一首诗、一篇散文或一篇杂感”。开展这项活动期望实现两个目的:(1)提升、强化学生的情感体验,丰富、深化学生对自然的感情。写作的过程是对以前的观察进行再“观察”的过程,即反思与体验的过程,是对已有观察的提炼,是对情感的激发和提升。因而,学生在活动中所获得的对春天的热爱、欣赏之情,可以通过写作来进行内化、强化和升华。教师在指导学生写作时,一定要关注学生情感的投入和发展,而不仅仅是写一篇文章。(2)发挥学生的写作特长,进一步提高写作能力。教材提示了可用“你最喜欢的方式”,可以写成诗歌、散文、杂感,旨在尊重学生的兴趣的基础上,发挥其写作特长,来充分表达对春天的感情。实际上,除教材提示的体裁外,还可写成童话,甚至可以创作歌词,由自己或请人谱曲等。第二,以“春天的赞歌”为主题出一期墙报。开展这一活动旨在相互交流,互相促进,也为评价提供了依据。开展这一活动可以纳入“为画题诗”“为诗配画”学习活动的成果,将“配画诗”或“诗配画”在墙报里展出,或许会为墙报增色生辉。如果墙报“版面”已被占用,也可采用“春天的赞歌──散文、诗歌朗诵会”等活动形式,同样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
3.关于“创作一幅‘诗画’”。这项活动是为了让学生从文学艺术的角度再次感受春天的“诗情画意”,同时通过活动来激活学生的创作潜能,用诗笔、画笔表现春天。教材中设计了两项活动内容,可让学生根据兴趣特长任选一项。教师对“为画题诗”这一活动的指导,需要注意三点:第一,为画题诗,通常要选择那些富有意境和情趣的画作,对这样的画作题诗,便于展开、发挥;第二,为画题诗不是对画面或画意简单复述,而是表达对这幅画的独特理解和再创造。通常是抓住画面最有特色、最有意趣“那一点”生发开去,发挥想像,点睛传神;第三,其诗作一般不宜过长,不要喧宾夺主。教师对“为诗配画”这一活动的指导需要注意的是:第一,为诗配画,不仅要理解诗意,而且有自己独特的感悟和联想;第二,配画不是对诗意的直观的面面俱到的“图解”,而是要描绘出诗中某种的神韵。
教师对学生活动的指导,可以先提供一些范例,并进行解说;也可以让学生利用网络来查找、观摩这方面的资料(网络上“诗配画”、“画题诗”的作品较多,可资参考)。
无论是“为画题诗”,还是“为诗配画”,教师在指导时应注意不能要求过高,以激励为主。
“诗情画意”本就相通。可以通过相互协作的方式来开展活动,如共同围绕“春天”的主题,先让有绘画专长的同学来作画,然后由会写诗的同学来题诗;或者反过来,先由同学写出诗作,然后再由另一同学来配画。对这种合作学生可能比较感兴趣,而且同学之间相互合作,便于在合作中切磋研讨,品评揣摩,相互启发,共同长进。
4.关于写作。教材只设计了作文题“我心目中的春”或“在这个不寻常的春天里”,而对作文的体裁没有要求,可让学生自由选择。但从文题看,这两篇作文都有抒情性、文学性较强的特点。因此,在进行作文指导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尊重学生个性化的表达方式,尊重学生的语言特点,应大力提倡学生富有灵性的表达,理解并尊重学生自己的视角,防止用成人世界的思维方式和正统观念去钳制学生的思维;(2)要引导学生克服作文中的矫情。装腔作势、虚情、矫情是学生抒情性作文中的一大弊端,造成这一弊端的根源在于没有自己的体验,而是在追求对成人世界“正统情感”的迎合。真情来自真切的感悟、心灵的震颤,所以,要引导学生在观察、体验、感悟的基础上写出属于自己的真情实感。
三、活动评价
对本次活动的评价,在内容上,要特别关注学生的情感培养和发展,通过活动培养学生积极而丰富的诗情,进而引发学生对世界、对生活的诗意体验;在评价方式上,让学生多做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小组评价)。此外,教师要参与评价,并需注意以下几点:
1.做好阶段性评价。三项活动及写作可分为四个阶段,每个阶段结束后应及时予以评价,甚至在过程中进行评价。如果等到活动全部结束再来评价,就有可能失之于笼统,不利于及时纠偏导正。当然,全部活动结束后还应该有总结性评价。
2.在加强过程评价的同时,“学习结果”应成为本次活动评价的重要指标。如对“编一辑‘自然日志’”活动的评价,要关注“自然日志”的编辑质量和交流的效果;对“谱一支‘春天的赞歌’”活动的评价,要关注诗、文的表达效果,是否有自己的真切体验和深入的思考;对“创作一幅‘诗画’”活动的评价,要看学生选诗、选画的贴切性和创作的水平。
3.对活动评价时,要特别关注那些基础较差但在活动中积极参与的学生,要善于发掘、发现这些同学的优长和进步,及时给予鼓励。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s://www.jiyifa.com/chuer/69947.html

相关阅读:苏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设计全册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