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的语言测试卷(附答案)

编辑: 逍遥路 关键词: 八年级 来源: 高中学习网
第十六课 大自然的语言
【基础练习】
1.给下列各组多音字注音。
和平( ) 落叶( ) 差劲( )
和面( ) 落枕( ) 出差( )
和了( ) 丢三落四( ) 参差( )
2.选择恰当词语填空。
(1)物候——的数据反映气温、温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也反映气候条件对于生物的影响。
A.观察 B.观测 C.观看
(2)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
A.耕种 B.播种 C.耕地
(3)物候资料对于安排农作物——,确定造林和采集树木种子的日期,很有参考价值。
A.区别 B.区分 C.区划
(4)如果能注意到物候——,选择适宜的播种日期,这种损失就可以避免。
A.延迟 B.推迟 C.推长
3.“立春过后,大地渐渐地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这段文字运用的表达方式和修辞方法是( )
A.抒情 比喻 拟人
B.证明 拟人 比喻
C.叙述 拟人 比喻
D.描写 对偶 拟人
4.本课的说明极有条理性,其逻辑顺序正确的一项是( )
A.物候现象的成因——对农业生产的意义——物候现象的特征——研究意义
B.物候现象的特征——决定的因素——对农业生产的意义——决定意义
C.物候现象的特征——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决定因素——研究意义
D.大自然的现象——物候现象的特征——物候现象的成因——研究意义
5.下列文字正确的排列顺序是( )
①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
②物候学记录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养育往来,如桃花开,燕子来等自然现象从而了解随着时节推移的气候变化和这种: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③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它为物候。
④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
⑤物候知识在我国起源很早。
【综合练习】
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
首先是纬度。越往北桃花开得越迟,候鸟也来得越晚。值得指出的是物候现象南北差异的日数因季节的差别而不同。我国大陆性气候显著,冬冷夏热。冬季南北温度悬殊,夏季却相差不大。在春天,早春跟晚春也不相同。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所以在华北常感觉到春李短促,冬天结束,夏天就到了。
经度的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所以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1oC,但是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两地纬度相差无几,但烟台靠海,春天便来得迟了。
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不过研究这个因素要考虑到特殊的情况。例如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这叫逆温层。由于冷空气比较重,在无风的夜晚,冷空气便向低处流。这种现象在山地秋冬两季,特别是这两季的早晨,极为显著,常会发现山脚有霜而山腰反无霜。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不适宜,就是这个道理。
此外,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同1921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就是说,春天提前九天。
1.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作者是如何安排说明顺序的?
2.“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的原因是什么?
3.产生“山脚有霜而山腰反无霜”的原因是什么?
4.在这几段文字中,除了举例子,作者还使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请找出来,抄在下面。
5.在说明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时,作者一共举了两个例子,有必要吗?为什么?
6.诗人白居易的诗句“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与文中哪句话所说的意思一致?
【拓展练习】
一.阅读
森林的功能
森林是人类的朋友,尤其在维护生态环境方面更是功劳卓著。森林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止水旱灾害的作用非常大。据专家测算,一片面积10万亩的森林,相当于一个200万立方米的水库。这正如农谚所说;“山上多栽树,等于修水库,雨多它能吞,雨少它能吐。”(A)森林因这种特殊的“吞叶”功能而被科学家称之为“吞水吐雨器”。
它的另一种特殊的吞吐功能孕育了人类。地球在形成之初,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很高,氧气很少,气温很高,(B)生物难以生存。大约在4亿年前,水陆变迁,海里的先进植物来到陆地,陆地才出现了森林。森林慢慢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吸收,同时吐出新鲜氧气,调节气温,这才具备了人类生存的条件,(C)科学家又称森林是“吞碳吐氧嚣”。
森林,是地球生态的主体,是地球温度的总调度室,是地球的绿色之肺,(D)森林维护地球生态环境的这种特殊的“吞吐”功能,是其他任何物体都不能取代的。但是值得我们每个人关注的是,地球的绿色之肺正在日益①。近200年来,地球上的森林已有三分之一以上的被采伐和毁掉,而另一方面,由于地球上的燃烧物增多,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急剧增加。此消彼长,地球生态环境急剧恶化,主要表现为全球②变暖,引发了热浪、飓风、洪涝及干旱,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
让我们大力植树造林,并且保护好森林,使地球的绿色之肺恢复健壮,改善地球的生态环境。
1.从下边选择恰当的词用到横线处。
缩小 萎缩 减少 气候 气温 温度
横线①处:
横线②处:
2.“所以”用到A、B、C、D四处中的哪一处才恰当?
这一处是 。
3.按要求说明画线句作用。
从内容方面看,第一个画线句作用:
从结构方面看,第二个画线句作用:
4.指出点明文章主旨的语句。
5.第二段主要使用的说明方法是
6.这篇短文的说明顺序是
二.作文
有人说,朋友不是那个你随便和他说声“嗨”的人。朋友是一个可以给你依靠着嚎哭的肩膀,是一口你放心把内心的痛苦往里倾注的井,是一排令你热情高涨的巨浪,是一双把你从黑暗和绝望中拉出来的手……你交过朋友吗?你从朋友那里得到过教益吗?你怎样看待朋友间的情谊?请以“朋友”为话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作文。
要求:①可以记叙你交友的过程,可以讲述朋友间感人的故事,也可以抒写对朋友的期盼,还可以谈你的认识。除诗歌、戏剧外文体不限。
②定要写真情实感,不可胡编乱造。
③写须工整,文面要整洁。
第十六课大自然的语言
【基础练习】
1.hé huó hú luò lào là
chà chāi cī
2.(1).B (2)C (3)C (4)A 3.D 4.D 5.③⑤①④②
【综合练习】
1.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纬度、经度、高下的差异和古今的差异。作者把决定物候现象的四个因素按照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排列。此外,从空间方面到时间方面又是一种排列顺序。这样安排使文章条理清晰。
2.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
3.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冷空气比较重,在无风的夜晚,冷空气便向低处流。形成山脚冷而山腰不冷(没有霜)的现象。
4.下定义: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这叫逆温层。作比较、列数字:拿1741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同1921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
5.有必要。因为这是读者比较陌生的现象,只举一个例子,读者还会以为有偶然性,举两个例子,读者就确信无疑了。
6.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
【拓展练习】
森林的功能
1.横线①:萎缩 横线②:气候 2.C
3.第一画线句:是一、二段的中心句。第二画线句;承上启下或过渡。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s://www.jiyifa.com/chuer/70328.html

相关阅读:语文初二上期末模拟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