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舟记教学案

编辑: 逍遥路 关键词: 八年级 来源: 高中学习网
j.Co M
核舟记案
目标:
 1、了解作者及相关知识。
2、学习生字,熟读全文。
3、在掌握重点词语的基础上初步理解文章内容。
教学重难点:
1、掌握字音,熟读全文。
2、借助书下注释独立疏通文义。
教学过程:
一、布置预习?导学
1、你会读加点的字注音吗?将字音写在括号内
1)罔不 ( ) (2)贻( ) (3)箬篷( )
(4)八方有奇 ( ) (5)石青?之 ( ) (6)髯( )
(7)天启壬戌 ( ) (8)篆章( )
2、你能准确解释下列词语吗?
(1)罔不: (2)尝贻余核舟一:
(3)绝类弥勒: (4)诎右臂支船:
(5)篆章: (6)视端容寂:
(7)曾不盈寸: (8)桃核修狭者:
3、填空。
《核舟记》选自________朝人________编辑的________,《核舟记》的作者是________朝人________。
二、指导学习?研讨
(一)情境导入
稀世珍宝明代桃核舟“苏东坡夜游赤壁”在宁波被发现的消息传出后,成为文物界、收藏界的一大新闻。据专家鉴定,这是迄今发现的世上仅存的明代果核雕刻品。今天,我们有幸一睹尊容,一同走进魏学?(yī)的《核舟记》开开眼界。(板书文题)
(二)认识作者,检查预习情况
1、指名简介作者,教师适当补充
2、检查字词预习,夯实基础
3、整体感知
老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注意生字的读音、断句。
(三)研读探究
1、学生读课文,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文句,把握文意。
 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完成正确读、准确译的学习任务,学生互动共同研究解决阅读理解方面的疑难问题。教师巡视各组,随时答疑释疑。
多媒体展示重点词语:
奇巧: 以: 木: 木材; 为:
罔 : 因: 具: 轩: 敞: 为: 兴: 徐: 糁 比: 类: 矫: 诎: 倚: 楫:
椎髻: 夷: 了了: 盈: 题:
简: 为: 灵: 怪:
多媒体展示重点句子:
①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②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③其人视端容寂:   ④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
  ⑤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⑥技亦灵怪矣哉:
  让学生根据这些内容,自主学习,自己疏通文意,可以小组内互相讨论。
2、学生小组内通译全文。
3、找学生翻译课文,不当之处老师及时纠正。
4、教师总结并强调重点词语。
5、齐读,整体把握文意。
三 巩固练习
(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罔不( ) 贻( ) 有奇( ) 黍( )
箬篷( ) 糁( ) 峨冠( ) 髯( )
髻( ) 衣褶( ) 诎( ) 楫( )
椎髻( ) 虞山( ) 篆章( ) 矫( )
(二)、写出下列加线字的意思
1.有奇巧人( ) 2.罔不因势象形( ) 3.尝贻余核舟一( ) 4.盖大苏泛赤壁云( )5.高可二黍许( ) 6.启窗而观( )
7.箬篷覆之( ) 8.雕栏相望焉( ) 9.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 10.石青糁之( )( )11.中峨冠而多髯者( ) 12.如有所语( )
13.其两膝相比者( )14.佛印绝类弥勒( ) 15.矫首昂视( ) 16.神情与苏、黄不属( ) 17.珠可历历数也( ) 18.居右者椎髻仰面( )
19.其人视端容寂( )20.若听茶声然( ) 21.其船背稍夷( ) 22.钩画了了,其色墨( ) 23.长曾不盈寸( ) 24.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
(三)、比较下列字在句中的含义
①木:能以径寸之木( ) ②曰: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
以至鸟兽、木石( ) 文曰“初平山人”( )
③奇:明有奇巧人( ) ④有:明有奇巧人( )
长约八分有奇( ) 长约八分有奇( )
⑤为:为宫室、器皿、人物( ) ⑥而: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 启窗而观( )
为人五;为窗八( ) 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
⑦可:高可二黍许( ) ⑧云:盖大苏泛赤壁云( )
珠可历历数也( ) 此中人语云( )
八年级语文教案
23核舟记
教学目标
  1、 学习掌握本文运用说明和描绘相结合的方法。
  2、理清文章的整体思路,探明主体部分的说明顺序。
  3、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的感情。
教学重点
1、帮助学生树立起关于核舟的空间概念,把握文章的说明顺序。
  2、品味语言,真切感受本文观察细致、描写生动的特点。
教学难点
 探究课文主体部分按照空间顺序说明事物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
检查上节课的“拓展延伸”题。
二、学习?研讨
(一)、理解文意,弄清作者的写作顺序
1、根据上节课疏通的文意,让学生谈谈自己的发现,“核舟是什么?”“核舟上有什么?”“你在核舟上发现了什么?”以此为话题进行全班交流。
2、要求学生仔细研读课文,绘制核舟示意图,树立起关于核舟的空间概念。
按照课文内容,一步步绘制核舟的简单示意图,看谁画得既准确又逼真。然后选画得最好的同学出示自己绘制的示意图,介绍示意图,复述课文内容。
3、理清文章的整体思路,弄清作者的说明顺序。
 ⑴ 教师引导学生理清文章整体思路。
⑵ 辨明说明顺序。
提问:在课文的主体部分,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介绍核舟的?
4、学生齐读2~5段。
探究思考:
舟的正面,不是按照“船头→船舱→船尾”的顺序写,而将船头和船舱的顺序颠倒,请探究这样写的原因。
学生各抒己见,教师在此基础上稍作点拨。
5、学生齐读课文,根据写作思路提示,背诵2~4段,在头脑中完善“大苏泛赤壁”的故事。
6、品析语言,真切感受本文观察细致、描写生动的特点
1)、问题讨论,引导学生注意作者的细致观察:
提问:课文第一段介绍雕刻品核舟的主题是“盖大苏泛赤壁云”,课文哪些地方说明这次水上游览者是苏轼和他的两位朋友,而不是别人呢?
2)哪些地方说明是“泛舟”呢?哪些地方说明是“泛赤壁”呢?
学生根据问题提示,读课文,思考。
三 教师小结
我们学习《核舟记》,能如此具体而细致地感受一件主题鲜明的艺术珍品,一方面是有“奇巧人”王叔远巧妙的艺术构思和精堪的雕刻技艺,另一方面是借助作者细致的观察。看来,写好说明文的前提和关键是细致观察、精心构思。
四 巩固练习
(一)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交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1.下列加点字注音错误的一项是(  )
 A.峨冠guān   B.手卷juàn  C.不属shǔ   D.矫jiāo首昂视  
2.字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绝类弥勒(绝):很    B. 历历数也(历历):清清楚楚  
C.如有所语(如):比如   D.勾画了了(了了):线条简单
3.下列字词的用法与其他三个不同的一项是(  )
A.诎右臂支船(诎)B.左臂挂念珠倚之(倚)C.东坡右手执卷端(执)D.绝类弥勒(类)
4.与“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启窗而现,雕栏相望焉。 B.中轩敞者为舱C.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D.其人视端容寂
5.下列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A.苏、黄共阅一手卷
  译文:(苏、黄在一起共读一横幅的书画。)
B.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译文:(这是挑选了桃核中修长的刻成的。)
C.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译文:(他们的膝盖互相靠近着,都隐藏在手卷下边的衣褶里。)
D.同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译文:(都能就着木头原来的样子模拟那些东西的形状,各有各的情态。)
6.这段文字介绍了核舟的主体部分_______________,以______________为说明顺序。语言上生动,人物情态栩栩如生。

(二)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1.这段文字具体介绍“核舟”的形状、构造等情况。请用简练的词语概括出这段文字介绍的内容。(不超过12个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段文字的第一句所用的说明方法是(  )
 A.列数字  B.打比方   C.作比较  D.分类别
3.第2至3句的说明顺序是_______________。
4.这段文字中描写核舟上交代舟上人游览的地点以及周围景物、环境的句子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八年级语文学案
23核舟记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及相关知识。
2、学习生字,熟读全文。
3、在掌握重点词语的基础上初步理解文章内容。
学习重难点:
1、掌握字音,熟读全文。
2、借助书下注释独立疏通文义。
学习过程:
一、预习?自学
1、你会读加点的字注音吗?将字音写在括号内
(1)罔不 ( ) (2)贻( ) (3)箬篷( )
(4)八方有奇 ( ) (5)石青?之 ( ) (6)髯( )
(7)天启壬戌 ( ) (8)篆章( )
2、你能准确解释下列词语吗?
(1)罔不: (2)尝贻余核舟一:
(3)绝类弥勒: (4)诎右臂支船:
(5)篆章: (6)视端容寂:
(7)曾不盈寸: (8)桃核修狭者:
3、填空。
《核舟记》选自________朝人________编辑的________,《核舟记》的作者是________
二、研讨 学习:
(一)认识作者,检查预习情况
1、简介作者,教师适当补充
2、检查字词预习,夯实基础
(二)、整体感知
注意生字的读音、断句。
(三)研读探究
1、读课文,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文句,把握文意。
重点词语:
奇巧: 以: 木: 木材; 为:
罔 : 因: 具: 轩: 敞: 为: 兴: 徐: 糁 比: 类: 矫: 诎: 倚: 楫:
椎髻: 夷: 了了: 盈: 题:
简: 为: 灵: 怪:
重点句子:
①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②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③其人视端容寂:   ④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
  ⑤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⑥技亦灵怪矣哉:
  根据这些内容,自主学习,自己疏通文意,可以小组内互相讨论。
2、小组内通译全文。
3、齐读,整体把握文意。
三 巩固练习
(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罔不( ) 贻( ) 有奇( ) 黍( )
箬篷( ) 糁( ) 峨冠( ) 髯( )
髻( ) 衣褶( ) 诎( ) 楫( )
椎髻( ) 虞山( ) 篆章( ) 矫( )
(二)、写出下列加线字的意思
1.有奇巧人( ) 2.罔不因势象形( ) 3.尝贻余核舟一( ) 4.盖大苏泛赤壁云( )5.高可二黍许( ) 6.启窗而观( )
7.箬篷覆之( ) 8.雕栏相望焉( ) 9.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 10.石青糁之( )( )11.中峨冠而多髯者( ) 12.如有所语( )
13.其两膝相比者( )14.佛印绝类弥勒( ) 15.矫首昂视( ) 16.神情与苏、黄不属( ) 17.珠可历历数也( ) 18.居右者椎髻仰面( )
19.其人视端容寂( )20.若听茶声然( ) 21.其船背稍夷( ) 22.钩画了了,其色墨( ) 23.长曾不盈寸( ) 24.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
(三)、比较下列字在句中的含义
①木:能以径寸之木( ) ②曰: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
以至鸟兽、木石( ) 文曰“初平山人”( )
③奇:明有奇巧人( ) ④有:明有奇巧人( )
长约八分有奇( ) 长约八分有奇( )
⑤为:为宫室、器皿、人物( ) ⑥而: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 启窗而观( )
为人五;为窗八( ) 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
⑦可:高可二黍许( ) ⑧云:盖大苏泛赤壁云( )
珠可历历数也( ) 此中人语云( )

八年级语文学案
23核舟记
学习目标:
 1、学习掌握本文运用说明和描绘相结合的方法。
 2、理清文章的整体思路,探明主体部分的说明顺序。
 3、培养热爱祖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的感情。
学习重点
1、树立起关于核舟的空间概念,把握文章的说明顺序。
  2、品味语言,真切感受本文观察细致、描写生动的特点。
学习难点
 探究课文主体部分按照空间顺序说明事物的方法。
学习过程
一、温故知新
检查上节课的“拓展延伸”题。
二、学习 研讨
一)、理解文意,弄清作者的写作顺序
1、根据上节课疏通的文意,谈谈自己的发现,“核舟是什么?”“核舟上有什么?”“你在核舟上发现了什么?”以此为话题进行全班交流。
2、要求仔细研读课文,绘制核舟示意图,树立起关于核舟的空间概念。
按照课文内容,一步步绘制核舟的简单示意图,复述课文内容。
3、理清文章的整体思路,弄清作者的说明顺序。
 ⑴ 理清文章整体思路。
⑵ 辨明说明顺序。
提问:在课文的主体部分,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介绍核舟的?
4、齐读2~5段。
探究思考:舟的正面,不是按照“船头→船舱→船尾”的顺序写,而将船头和船舱的顺序颠倒,请探究这样写的原因。
5、齐读课文,根据写作思路提示,背诵2~4段,在头脑中完善“大苏泛赤壁”的故事。
6、品析语言,真切感受本文观察细致、描写生动的特点
1)、问题讨论,注意作者的细致观察:
提问:课文第一段介绍雕刻品核舟的主题是“盖大苏泛赤壁云”,课文哪些地方说明这次水上游览者是苏轼和他的两位朋友,而不是别人呢?
2)哪些地方说明是“泛舟”呢?哪些地方说明是“泛赤壁”呢?
三 教师小结
我们学习《核舟记》,能如此具体而细致地感受一件主题鲜明的艺术珍品,一方面是有“奇巧人”王叔远巧妙的艺术构思和精堪的雕刻技艺,另一方面是借助作者细致的观察。看来,写好说明文的前提和关键是细致观察、精心构思。
四 巩固练习
(一)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交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1.下列加点字注音错误的一项是(  )
 A.峨冠guān   B.手卷juàn  C.不属shǔ   D.矫jiāo首昂视  
2.字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绝类弥勒(绝):很    B. 历历数也(历历):清清楚楚  
C.如有所语(如):比如   D.勾画了了(了了):线条简单
3.下列字词的用法与其他三个不同的一项是(  )
A.诎右臂支船(诎)B.左臂挂念珠倚之(倚)C.东坡右手执卷端(执)D.绝类弥勒(类)
4.与“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启窗而现,雕栏相望焉。 B.中轩敞者为舱C.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D.其人视端容寂
5.下列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A.苏、黄共阅一手卷
  译文:(苏、黄在一起共读一横幅的书画。)
B.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译文:(这是挑选了桃核中修长的刻成的。)
C.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译文:(他们的膝盖互相靠近着,都隐藏在手卷下边的衣褶里。)
D.同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译文:(都能就着木头原来的样子模拟那些东西的形状,各有各的情态。)
6.这段文字介绍了核舟的主体部分_______________,以______________为说明顺序。语言上生动,人物情态栩栩如生。
(二)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1.这段文字具体介绍“核舟”的形状、构造等情况。请用简练的词语概括出这段文字介绍的内容。(不超过12个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段文字的第一句所用的说明方法是(  )
 A.列数字  B.打比方   C.作比较  D.分类别
3.第2至3句的说明顺序是_______________。
4.这段文字中描写核舟上交代舟上人游览的地点以及周围景物、环境的句子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23《核舟记》答案二3 .1)明确(多媒体展示):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模式。开头第1段总说,介绍王叔远在雕刻技术上的卓越成就,指出雕刻品“核舟”的主题。中间(2~5)详细介绍“核舟”的结构、舟上的人物和题名。最后(6段)总结全文,通计舟上所刻人、窗及其他物品的数量和刻字的总数,又以“计其长曾不盈寸”呼应开头,然后用“嘻,技亦灵怪矣哉”作结。2)明确(多媒体展示):按照空间顺序介绍,先整体后局部。先写核舟的正面,次写它的背面。写正面则整体介绍核舟的体积,接着写舟的中间部分船舱,然后介绍船头和船尾。
4明确(多媒体展示):原因大概有两个:一是核舟的中间部分是船舱,高起而宽敞,十分引人注目,舱边的窗又可以关闭,这样说可以引发读者的兴趣;二是窗上又刻有苏轼《赤壁赋》《后赤壁赋》中写景的名句,可以使读者通过想像感知苏轼当年泛舟赤壁时的优美环境。如果我们把核舟比作一幅图画的话,船舱无疑就是背景部分了,先说背景,不仅可以引人入胜,而且可以使读者初步感受这个环境中的特殊氛围。
6.2).教师可就第2个问题稍作点拨:至少有三个地方说明是“泛舟”。第一,从“苏、黄共阅一手卷”可知船行并不快;第二,从“舟尾横卧一楫”船浆放在甲板上,可知“泛舟”;第三,从“舟子”“居右者……若啸呼状。居左者……若听茶声然”可知“泛舟”。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s://www.jiyifa.com/chuer/78196.html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