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地区10-11学年度九年级语文上册期末模拟试题及答案(2)

编辑: 逍遥路 关键词: 九年级 来源: 高中学习网

内容预览:

2019年江苏地区语文学科苏教版九年级第第一学期期末模拟题㈧

第一部分:选择题 (14分)

将所选答案填在下列方框里。

1、下列字注音无误的一项是(2分) ( )

A. 高踞(jū) 皱缬(xié) 古刹(chà) 涟漪(yī)

B. 翘首(qiáo) 屏障(píng) 精髓(suǐ) 瑰宝(guī)

C. ?望(liáo) 萧瑟(sè) 栈桥( zhàn) 忸怩(ní)

D. 孕育(rùn) 褒贬(bǎo) 婆娑(suō) 执拗(niù)

2、下列标点符号使用有错误的一项是(2分) ( )

A.韩文公的“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更为读书人所向往。

B.我怎舍得你呢?我用手拍着你,抚摩着你,如同一个十二、三岁的小姑娘。

C. 温泉寺的峭壁上,刻着斗大的四个字:“山泉水暖”。

D、我握过各种各样的手--老手、嫩手,黑手、白手,粗手、细手,但都未留下很深的印象。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2分) ( )

A、今年的溱潼会船节比往年要热闹得多,单是那些打扮得姹紫嫣红的女选手们的表演就令你大饱眼福了。

B、小说《故乡》的结尾别有用心,既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

C、咏雪的名句不少,最脍炙人口的当然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D、在当今改革开放的大潮中,有一些人身居要职,却胸无城府,思想僵化,不思改革。

4、下列各句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项是(2分) ( )

A. “以德树人”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方向,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

B. 顺着笛声看去,只见一个青年坐在湖边吹笛,这笛声吹得那么哀怨凄楚。

C. 张艺谋在接受有关奥运会开幕式的采访时说:“我们的中国元素,要达到不用语言,也能让外国朋友感到共鸣。”

D.记者到春兰公司采访,经理派副经理和他的助手接待。

5、下列加点的古文字义全部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又何间焉(于之) 美于徐公(比) 时时而间进(表修饰)

B.朝服衣冠(穿戴) 或以为亡(死亡) 吾妻之美我者(以…为美)

C.身披坚执锐(亲自) 衣食所安(养生的东西) 所以动心忍性(表原因)

D.不以物喜(因为) 未果,寻病终(实现) 莫不私王(没有谁)

6、下列加点词的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2分) ( )

A. 功宜为王(功劳) 劳其筋骨(使……劳苦) 此皆良实(善良)

B. 互相轩邈(比高) 人恒过(过失) 佳木秀而繁阴(草木茂盛)

C. 乃大惊(竟然) 恂恂而起(表修饰) 虽欲言(即使)

D. 不以臣卑鄙(因为) 惧有伏焉(语气词) 望之蔚然(助词,不译)

7、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祠为粉墙灰瓦,回廊构加。_________由此想到,柳宗元离去确已很远,连通向他的祭祀甬道,也已截截枯朽。

①东厢是碑廊,中庭植松柏。 ②中庭植松柏,东厢是碑廊。

③所立石碑,皆刻后人凭吊纪念文字, ④后人的凭吊纪念文字,都刻在石碑上面,

⑤若寻康熙以后碑文,倒还十分清晰。 ⑥但康熙前的碑文,都已漫漶不可辩识。

A、②③⑤ B、①④⑤ C、②④⑥ D、①③⑥

第二部分:非选择题(138分)

一、按要求答题(共37分)

8、下列词语中共有4个错别字,请找出然后按顺序订正在方框内。(4分。要求书写工整、规范、美观)

(1)安祥 (2)言简意赅 (3)一筹莫展 (4)寸积珠累

(5)烦琐 (6)若即若离 (7)辗转反侧 (8)迟疑不绝

(9)取缔 (10)湖光掠影 (11)局促不安 (12)分庭抗礼

改正

9、根据提示补写名句或填写课文原句。(12分,1~6题第题1分,7~9题每题2分)(1) ,虽听不自阿。(2)盛名之下, 。

(3)法不阿贵, 。

(4) , ,风雨不动安如山。

(5)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 。

(6)《观沧海》中表现诗人开阔胸襟和宏伟抱负的句子是 , ;

, 。

(7)《出师表》中高度概括创业艰难的句子是 ,

(8)《<孟子>二章》中作者从内外两方面说明导致亡国原因的句子是

, , 。

(9)⑦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中借用典故,表达自己希望得到朝廷重用的诗句是 , ?

10、翻译句子。(4分)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11、观察右边的漫画,写出漫画的含义。(4分)

12、诗歌鉴赏。(5分)

夜到渔家 【唐】张籍

渔家在江口,潮水入柴扉。行客欲投宿,主人犹未归。

竹深村路远,月出钓船稀。遥见寻沙岸,春风动草衣。

注释:①张籍仕终国子司业故称。②宋人刘?《中山诗话》评张籍诗说“张籍乐府词,清丽深婉,五言律诗亦平淡可爱,至七言诗,则质多文少。”

(1)简要分析“行客欲投宿,主人犹未归”运用了什么手法?表现了什么内容?

(2)诗歌的最后两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13、名著阅读 (6分)

(1)在《格列佛游记》的 国中提到的怪物 ,现已成为因特网世界最令人熟悉的名词之一。

(2)《朝花夕拾》中,作者讽刺封建教育的篇目是 、 。

(3)《格列佛游记》是斯威夫特极具讽刺色彩的小说,请概括写出其中两个讽刺性的故事情节。

14、根据以下内容,为“女性整容险”拟一句广告词。(不超过10个字)(2分)

泰康人寿针对成年女性推出了女性整容险,把意外整容植皮手术列入了保险范围。根据保险条款规定,除了对常见的重大疾病提供保险外,投保人如果不幸遭受意外伤害需要接受整容植皮手术,也可以在保险金额范围内100%报销其实际发生的手术费用。

女性整容险:

二、阅读理解 (39分)

(一)阅读文言文《孙叔敖纳言》 (11分)

孙叔敖为楚令尹①,一国②吏民皆来贺。有一老父衣粗衣,冠白冠,后来吊③。孙叔敖正衣冠而见之,谓老人曰:“楚王不知臣之不肖④,使臣受吏民之垢⑤,人尽来贺,子独后吊,岂有说乎?”父曰:“有说:身已贵而骄人者民去之,位已高而擅权者君恶之,禄已厚而不知足者患处之⑥。”孙叔敖再拜曰:“敬受命,愿闻余教。”父曰:“位已高而意益下,官益大而心益小,禄已厚而慎不敢取。君谨守此三者,足以治楚矣!” 孙叔敖对曰:“甚善,谨记之。”

孙叔敖:春秋时楚国人,三度为楚相,有贤名。

注释:令尹(yǐn):楚国官名,相当于宰相。 国:指都城。 吊:吊唁。

不肖:不能干,没有贤德。受吏民之垢:意即担任宰相一事,这是一种谦虚的说法。

患处之:灾祸就隐伏在那里。意益下:越发将自己看低。

1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孙叔敖为楚令尹( ) 冠白冠 ( )

孙叔敖再拜 ( ) 官益大而心益小( )

16、翻译下列句子。(4分)

人尽来贺,子独后吊,岂有说乎?

敬受命,愿闻余教。

17、结合文章内容,概括说说孙叔敖是怎样一个人物?请你再列举一则与“纳言”有关的事例。(3分)

(二)阅读说明文《迷雾探踪》 (14分)

(1)雾是一种常见的天气现象。当接近地面的大气中的水汽达到饱和状态时,大量的微小水滴或冰晶微粒悬浮在空中,形成雾茫茫的天气,使视野模糊不清,气象学上把这种天气现象称为雾。雾有轻重之分。当水平能见度在1--10千米时称为轻雾,水平能见度低于1千米时称为大雾,水平能见度在500米以下的称为浓雾、平流雾、蒸汽雾、上坡雾、锋面雾等几种。

(2)雾到底是怎样形成的呢?让我们来看看生活中的一个现象:在做饭时,大家总能看到锅的上方有雾气产生,雾的形成和它形成的原理相同,只是形成的范围大,维持的时间长而已。空气中能容纳一定量的水汽。白昼的温度一般比较高,空气中可容纳较多的水汽;但是到了夜晚,地面热量的散失,使地面温度下降,同时影响接近地面的空气层,使空气的温度也降低,当温度低到空气不能容纳原先所有的水汽时,过剩的水汽便凝结成小水滴或小冰晶,浮游在近地面的大气中,雾就形成了。凌晨时分空气温度低,所以大雾经常出现在早晨。太阳升起后,由于温度的升高,小水滴或小冰晶又变成水汽或降落到地面,雾又渐渐消散了

(3)大雾天气不仅对交通影响很大,而且还危害农业。如果连续几天大雾,将使农作物缺乏光照,进而影响作物生长,诱使病害发生。如小麦抽穗时遇上3天以上大雾,就容易引起赤霉病。

(4)专家提醒说,雾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有很大的隐蔽性。据测定,雾滴中含有各种酸、碱、盐、胺、酚、尘埃、病原微生物等有害物质的比例,比通常的大气水滴高出几十倍。人们如果在雾中锻炼或散步,随着活动量的增加呼吸会加深、加快,这样就会更多地吸收到雾中的有害物质,极易诱发或加重气管炎、咽喉炎、结膜炎等诸多疾病。所以,在有雾的天气里,人们应当停止一些户外活动,尤其是一些剧烈的运动。

(5)既然大雾能给人们带来危害,那么人们能不能消除迷雾呢?回答是肯定的,可以进行人工消雾。所谓人工消雾,就是指用人工影响的方式消除局部区域内的雾以提高能见度的行为。雾可分为雾区温度高于0℃的暖雾和低于0℃的过冷雾。目前一般有三种消暖雾的方法:一、加热法。对小范围雾区采取一定的措施,加热空气使雾滴蒸发而消失。二、吸湿法。播撒盐、尿素等吸湿物质作为催化剂,产生大量凝结核,水汽附着在凝结核上成为大水滴。三、人工搅动混合法。用直升飞机在雾区顶部缓慢飞行,把雾顶以上干燥空气驱赶下来与雾中空气混合,促使雾滴蒸发消失。

18、结合第一自然段内容,为“雾”下定义。(3分)

19、第(1)(3)段中主要运用了哪几种说明方法?(至少举出三种)(3分)

20、第(2)段在说明雾的形成与消散过程中采用了什么说明顺序?(1分)

21、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能否删除,为什么?(4分)

(1)在有雾的天气里,人们应适当停止一些户外活动,尤其是一些剧烈的运动。

(2)据测定,雾滴中含有各种酸、碱、盐、胺、酚、尘埃、病原微生物等有害物质的比例,比通常的大气水滴高出几十倍。

22、文章在说明雾的危害时,略写了对交通的影响,详写了对人的危害。这样处理详略的理由是什么?(3分)

(三)阅读散文《喜欢苏东坡》(方方)(14分)

中华几千年的文明史中,名垂青史的文人多如牛毛,被后人格外喜欢的诗人亦不计其数。但往往诗文作得好的,可人不可爱;人品相当不错的,诗文却不过尔尔。而像苏东坡这诗文书画和人品道德都趋于完美都富于魅力者实在也是凤毛鳞角。所以,我总觉得自从有了苏东坡后,除去李白之外的其他中国文人都在他的光照对比下显得黯然失色。

喜欢苏东坡当然最先是由他的诗文开始。对于苏子诗文,用什么样的溢美之词都不觉得有过。在中国,如若游历名山名水,如若中秋月下饮酒,人们往往会情不自禁地提到苏东坡仿佛离了苏东坡,山、水、月、酒都会大为逊色。历史上最具文化意义的山是庐山,将庐山写得最有韵味的诗是苏东坡(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最具文化意义的水是西湖,将西湖写得最为传神的诗也是苏东坡(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而中秋,自有了苏东坡大醉而作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后,其他便都余词尽废。无论苏东坡是在思亲,或在怀旧,无论他自品孤傲,或自作潇洒,无论他心情畅快,或清苦闷,总而言之,但凡他有所作,其作品都几乎可列人同类作品之最。当年神宗陛下每逢举箸不食时,人们就知道他必是在读苏东坡的文章;学者章元弼家有美妻,可因大爱苏子诗文,每日读之不肯放手,其妻难以忍受,章便为苏而休了妻。一个人的才华到了这种地步实在是让人除却佩服和仰慕,再无话可说。

苏东坡之让无数的后人崇敬和偏爱.除了他的才华盖世,还因为他的既智慧又仁厚、既旷达又幽默、既儒雅又豪放、既富于正义又富于情感的天性所致。他的性格色彩层次丰富,太具魅力,人们不由自主地为他倾倒。他的人生经历也算是够坎坷的了,因为才华太出众而一生受小人陷害:坐牢于京城,遭贬于黄州,浪迹于天涯,最后还上了个元佑党人碑,累及子女。观其一生,其实他并没有过多少太平宁静的日子,然而他也并没有因了这些而整日里蓬头垢面哀哀切切,见人便痛诉革命家史。困惑虽有过,烦恼也有过,但这些到底也还是如同烟云从他悟性非凡的心里只作穿行而从不停滞。他依然我行我素地热爱着生活,乐观着人生,使他的天才横溢一生;他一戏墨,就创立了中国文人画;他一写字,就有着惊世的书法流芳千古;他一好吃,就传出东坡肉、东坡饼诸类佳肴;他一穿戴,就使东坡帽、东坡屐民间长存;他一说笑,就让和尚成为名僧……如此等等,仿佛只要苏东坡稍一动弹,就会留下一道浓重的文化色彩。一个人能活得如此举足轻重,那该是件多么有趣的事。中国的文化倘若将苏东坡连根须带枝蔓地挖取出来,我相信整个中国文化史都会因之而失重。正是有了苏东坡的存在,有了他的生活态度和人生精神的存在,才让我们后人真正见识到什么叫做天才诗人。什么叫做大家气度。

我喜欢苏东坡有些人迷,甚至听不得别人不喜欢苏东坡。如有听之,便一定是红下脸来,意欲一争高低。这种态度,使得我家先生-次不由得问:如果你同苏东坡活在同一时代,你是不是会嫁给他?只要苏东坡肯娶我的话,回答自然是肯定的。他不知道,能成为世上第一个阅读苏东坡诗文的人,能一天到晚听到苏东坡谈笑风生的人该是怎样的幸福!

23.说说文章开头第一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4分)

24、综观全文,作者喜欢苏东坡并为他倾倒的原因是什么? (3分)

25、中国的文化倘若将苏东坡连根须带枝蔓地挖取出来,我相信整个中国文化史都会因之而失重。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3分)

26、分析文中画线句子所用的手法及其作用。(4分)

(四)半命题作文 (60分)

题目:“有一种 叫 ”

四年时间,弹指一挥间。初中生活即将成为你青春岁月永远的记忆。回首走过的时光,有一种等待叫希望,有一种坚持叫执著,有一种感动叫分享,有一种感觉叫幸福……

根据你的思考和认识,在横线上填加适当的词语将题目补充完整,完成一篇600字以上的文章。

参考答案:

第一部分:选择题

1、A2、B、3、C、4、A 5、D6、C7、c

上文“祠为粉墙灰瓦,回廊架”,是从介祠堂的总体结构入手,下文是“由此想到,宗元离去确已很远,连通向他 的祭礼甬道,也已截截枯朽”中关键词语是“由此想到”,“此”一定与显示年代久远的内容 有关。①②两句内容相同但语序不同,考虑到下面要写到石碑,所以选②以与下文连结。③ ④两句都是写石碑上刻的是后人的凭吊纪念文字,但④先说石碑,与上句联系较紧。⑤⑥两 句是写碑文的清晰程度,若要与下文语意连贯,应该选⑥。

第二部分:非选择题

8、9、10略

11、【赏析】

张籍是唐代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是“元白”新乐府运动的积极支持者。

这是一首行旅诗。全诗叙述旅途中准备投宿,等待主人归来的情景。语言浅近,诗意含蓄。

首联描画渔家的住舍环境,首句扣题中的“渔家”一词,交代了投宿地点;同时点出了诗人行途所经之处。“潮水入柴扉”,承上句的“在江口”三字,交代渔家住所的位置。屋舍濒临江口,便于打鱼;江潮直逼柴门,可见地处低洼,居住条件很差。同时,这句也表明时值涨潮,正是渔家忙碌劳作的光景。

颈联叙述“行客”投宿的情景。“欲投宿”表明天色已晚,行客一天劳顿,疲乏不堪,正巴望着能早点借宿歇脚。驻足柴门外,举目四望,一派萧索、静寂的景象。久扣柴扉不闻应,陋舍阒无一人,饥肠辘辘,腰酸脚软的“行客”不免平添多少失望。一“欲”一“犹”,两相照应,将“行客”渴盼投宿而不得的焦急、迫切的心情惟妙惟肖地传达了出来。

颔联写“行客”急切找寻渔家主人的情景。这一联对仗工稳,由前文的叙事转笔写景,遥呼首句的“在江口”与“潮水入”两句,衔接连贯。它描绘了江口渔村的萧疏、散淡的景象。你看,碧竹深深,浓荫匝地,村路弯弯,时隐时现,更显出几分幽眇曲折;月上高天,清光流泻,空明澄澈,因而可见江面上稀稀疏疏的钓船。“钓船稀”表明渔家将归,“行客”原本失望的心陡然燃起了希望,先前的焦躁又为期待所取代了。这两句写景,突出渔村的静谧;但静中有动,充满生气,那就是人的劳动--渔家的辛苦劳作,使自然显示出充盈的生命力!

尾联写“行客”等来渔家主人的欣喜的情景。他伫立于凄清落寞的江畔,翘首以待主人的归来。看,远远的江波上,一叶扁舟正向江边驶近,那渔家正在寻找泊靠的沙岸,他身上的蓑衣在春风中飘动,这大概就是他要投宿的那家渔舍的主人吧!于是,“行客”此时的心情顿然爽朗、舒畅起来了。这两句写的是动景,表现了莫名的喜悦。结句,着一“动”字,使全篇为之鲜活,境界亦为之开阔。

(1)运用了对比手法,把行客夜到渔家而主人未归的焦急、无奈的心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2)表达了主人盼望渔人归来的急切心情以及看到渔人归来后的喜悦。颈联首句写行客因急切地盼望渔人归来而遥望竹林深处的村路,含蓄地表达了“行客”的焦急心情。等待已久,天色已晚,钓船渐稀,远远望去,沙堤之上,春风吹拂,一个披着蓑衣的身影忽然闪现出,行客喜出望外。

12、漫画反映形形色色的假期培训班加重学生负担的现象,呼吁减轻孩子的学习负担要落到实处。

13、(1)飞岛国 雅虎或耶胡 (2)《五猖会》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示例:小人国用跳绳比赛来选拔官员;在飞岛国与鬼魂对话

14、略

15、做,担任; 戴; 第二次; 更加

16、译文

孙叔敖做了楚国的宰相,全都城的官吏和百姓都来祝贺。有一个老人,穿着麻布制的丧衣,戴着白色的丧帽,最后来吊丧。孙叔敖整理好衣帽出来接见了他,对老人说:“楚王不了解我没有才能,让我担任宰相这样的高官,人们都来祝贺,只有您来吊丧,莫不是有什么话要指教吧?”老人说:“是有话说。自己身份高了却对人骄横无礼的人人民就会离开他,地位高了却擅自用权的人君王就会厌恶他,俸禄优厚了却不知足的人祸患就隐伏在那里。”孙叔敖向老人拜了两拜,说:“我诚恳地接受您的指教,还想听听您其余的意见。”老人说:“地位越高,态度越谦虚;官职越大,处事越小心谨慎;俸禄已很丰厚,就千万不要轻易索取别人的财物。您严格地遵守这三条,就能够把楚国治理好。”孙叔敖回答说:“(您说的)非常好,我一定会牢牢记住它们!”

17、①他是一个能虚心求教的人。

②身居高位而能严格要求自己,能正确而清醒地把握自己。

补充一则与“纳言”有关的事例。

示例:1、唐太宗善纳魏征良言,开创了“贞观之治”的盛世。

2、刘邦善纳张良良言,战胜了项羽,一统天下。

3、邹忌讽齐王纳谏。

18、雾是一种当接近地面的大气中的水汽达到饱和状态时,大量的微小水滴或冰晶微粒悬浮在空中,形成雾茫茫的天气,使视野模糊不清的天气现象。

19、下定义 分类别 举例子 列数字(答出其中三种即可)

20、时间顺序

21、(1)“适当”是既不要全部停止,也不能不加限制,从程度上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

(2)“据测定”说明后边的结论是确定的事实,从结论的来源上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

22、雾对交通的影响是大家所熟悉的,故略写;雾对人的危害具有很大的“隐蔽性”,故详写。

23、用中国其他文人与苏东坡进行对比,突出苏东坡耀眼的光芒;渲染对苏东坡的喜爱,为下文的展开做好了感情上的铺垫。

24、华盖世(诗文成就);性格极富魅力(原文智慧又仁厚、既旷达又幽默、既儒雅又豪放、既富于正义又富于情感);热爱生活,乐观人生的生活态度和人生精神

25、作者用比拟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苏轼在中国文化史上的份量举足轻重。

26、用夸张手法,生动诙谐的表现了苏东坡横溢一生的天才;运用排比手法,增强语势,突出了作者对苏东坡的崇敬和偏爱。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s://www.jiyifa.com/chusan/1155285.html

相关阅读:增城市2019年中考语文一模试题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