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两首

编辑: 逍遥路 关键词: 九年级 来源: 高中学习网
24、《<诗经>两首》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这是人教版高一必修2第二单元古典诗歌的第一课。这个单元的诗歌可以说是高中学生学习古典诗歌的第一阶段,基本反映上古诗歌的概况。单元内容包括:《〈诗经〉两首》、《离骚》、《孔雀东南飞》、《诗三首》。按照诗歌发展的历程这部分的内容是学生学习诗歌的最早阶段,《诗经》是四言诗,四言诗的简单节拍,快捷而简单明了地表达出人物的情绪,同时又体现出诗歌的现实主义风格特征,为以后学习其他诗歌打下良好的基础。
2、目标:
认知和技能
1、学习《诗经》的有关常识,了解《诗经》的现实主义创作传统。
2、培养学生阅读、鉴赏古典诗歌的一些技巧及能力
3、诵读课文,理清课文叙事线索,品味诗歌语言
过程和方法
1、诵读、翻译,感知诗歌的大意。
2、培养学生能阅读、能思考,并根据自己的独特感受与文本、编者、老师、同学展开对话,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
3、调动学生的审美经验的积累对文本进行鉴赏,能从诗歌的意境、表达手法等方面对文本进行鉴赏
情感目标
1、通过了解家园之思的文化内涵,激发学生热爱家乡故土的感情
2、了解《诗经》的思想,陶冶情操,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化品位。
3、教学重点:
(1)理清诗歌的叙事情节。
(2)分析把握诗歌当中的人物形象。
4、教学难点:
(1)诗歌心理描写和细节描写的艺术效果。
(2)学会比较分析,理解“赋”“比”“兴”写作手法。
5、教学方法:诵读法、讲解法、讨论点拨、改写创新。
6、教具:多媒体
二、说教法和学法
本文是诗歌,重在反复吟咏自我体会。因而,教授时首先让学生诵读课文,理清思路,体会感情,同时也要对诗歌中的人物形象进行分析。在第一课时的时候给学生梳理《诗经》的基础知识。指导学生结合注释疏通文字,引导他们经由文字再现形象或事件,经由形象或事件领略情感,领略诗情。反复吟咏,读出节奏,读出感情,细细品味。比兴手法是《诗经》独创,重章叠句也新颖,在教学过程中结合语境,让学生掌握。运用引进故事,改写等形式,达到加深理解的目的。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学习《卫风?氓》
教学内容及步骤:
课前准备阶段:学生收集整理阅读相关文章
一、导入新课
爱情、战争是人类生存与生活中两个重要的话题。我们的先民为之奋斗而留下了许多优美的诗篇。“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句我们耳熟能详的句子,就是《诗经》的名句。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的是《诗经》中的两首爱情诗。
二、《诗经》
1、《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原本称《诗》,编成于公元前6世纪的春秋时期,共305篇,所以也叫《诗三百》。孔子将《诗三百》做为道德教育的教材,自汉以后儒家学派把它当成经典,奉为“六经”之一,才称为《诗经》。《诗经》广泛地反映了古代社会生活,富于写实精神,是我国诗歌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
2、按体制《诗经》分“风”“雅”“颂”三大类。
(1)“风”有十五国风,大都是民间歌谣,是当时人民的口头创作,反映了社会的风貌和人民的喜怒哀乐,是《诗经》中的精华。
(2)“雅”分大雅与小雅,是宫廷乐曲歌词。
(3)“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
3、《诗经》的表现手法有:赋、比、兴。
(1)赋者,铺也,铺采螭文,体物写志也。??铺陈
(2)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比喻
(3)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联想
4、风、雅、颂和赋、比、兴合称为“诗经六义”
诗、书、礼、乐、易、春秋合称“六艺”
《诗经》中的《国风》和《离骚》并称“风骚”,代表我国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文学传统。“风骚”后代指文学才华。
春秋赋诗言志,战国著述引诗。
孔子:“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诗无邪。”
孔子:“诗可以兴(联想政教),可以观(观察得失),可以怨(讽刺政治),迩(近)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三、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注意正音、句读和节奏。(诵读的节奏:“二、二”节拍)
2、学生自由朗读后齐读课文。
3、学生根据注释,试翻译课文,标明疑问。
4、学生质疑,教师解答。
5、梳理课文叙事线索。
四、具体研习
教师提问,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
1、从第一、二章可以看出男、女主人公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女子:纯真、热烈、专一、痴情、温顺迁就。
男子:表面忠厚、殷勤主动、实则性情暴躁易怒。
2、“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这两句话揭示了当时什么样的社会现实?
在春秋时期,随着私有财产的不断形成和父系社会的进一步确立,男女不平等现象产生。《氓》反映了男女不平等的社会现实。
3、“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似乎和全文无关,能否删去?若分别改为“女之妙龄,其美也甚。”“女之老矣,其色也陨”,好不好?
不好,这是运用比、兴的艺术手法。
重点:
1、第三章“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以桑叶新鲜润泽的自然情状喻女子年轻貌美之情状。这种两个相关事物或相似事物之间比方就是“比”。
2、第四章“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既引起联想,增强意蕴,引发下文女主人公年长色衰,惨遭遗弃内容的叙述,这种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即为“兴”。
3、整体看是以桑叶由鲜嫩而枯黄来比喻爱情生活由幸福而至痛苦。化抽象为具体,化无情为有情,产生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结合课后练习第2题)
4、诗三、四、五章刻画了女主人公什么样的形象?
勤劳、忠贞,同时表现了女主人公对负心丈夫的怨恨情绪。
5、结合文章最后一章,全诗表现了女主人公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勤劳、温顺、忠贞、坚强、刚烈
6、结合课后练习二,从全文看,本诗运用了什么样的写作手法?
全文直陈其事,运用了“赋”的写作手法。也运用了“比”“兴”的写作手法。
五、艺术鉴赏:
板书一:对比的写法
《氓》是在女主人公的回忆中叙事抒情的,回忆中运用了对比写法。


女 男
生活幸福
热情、温柔、纯真 “氓之蚩蚩”、“信誓旦旦”



受尽屈辱 “二三其德”、“至于暴矣”
性格刚烈,认识清醒

板书二:结构图
情节 感情基调
恋爱?? 热情、幸福
婚变?? 沉痛、怨恨
决绝?? 清醒、刚强
六、思考下列问题
1、应如何看待诗中男女主人公的爱情悲剧?
2、试分析“氓”的性格特点?
3、《梁祝》和《氓》都是以爱情为题材的,但反映的是两类“士”的形象,对此,你有什么思考?怎样认识这一现象?
七、作业:
1、翻译诗歌第六章
2、以书面表达形式完成思考题3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学习《采薇》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巩固上节课内容
1、默写《氓》的前两章。
2、描述《氓》中女主人公形象。
二、导入
爱情是文学作品中永恒的主题,是滚滚红尘中不衰的话题。衣食男女每天都在上演着悲欢离合。有的千古传诵,有的默默无闻;有的轰轰烈烈,有的催人泪下。《氓》讲的是爱情悲剧。悲剧的根源固然跟男子的二三其德有关,但也与女子的盲目轻率,不够庄重失去理智不无关系。可贵的是,这个女子已经觉醒,虽然伤害已经造成,但总比一错再错,死到临头仍浑不觉死要强得多。飞蛾扑火的故事是不值得赞美的。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静女》,看看是不是又是一个悲剧
三、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注意正音、句读和节奏。(诵读的节奏:“二、二”节拍)
2、学生自由朗读后齐读课文。
3、学生根据注释,试翻译课文,标明疑问。
4、学生质疑,教师解答。
5、梳理课文叙事线索。
四、具体研习
1、《采薇》一诗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表现了普通士兵在离乡出征的岁月里的艰苦生活和内心伤痛,字里行间表达了对战争的不满和对故乡的思念。
2、你认为哪些诗句最能表现这种情感?
“曰归曰归,心亦忧止。忧心烈烈,载饥载渴。我戍未定,靡使归聘。”“忧心孔疚,我行不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五、探究创新:练习改写《采薇》,可以改写成诗歌,戏剧,小说,散文四大文学体裁中的任意一种!
六、熟读课文,当堂背诵。
七、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 2、预习《离骚》
24.《诗经》两首?同步训练
达标训练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雎鸠( ) ( ) 窈窕( )( ) 好逑( )( )
寤寐( )( ) 溯洄( ) 坻( ) 荇菜( )
2、填空题。
(1) 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共有_ _篇,包括_ _ 、_ _、_ _三部分。
(2)《诗经》的句式以四言为主。根据不同内容的表达需要,分别采用 、 、 的艺术手法。
(3)统领《关雎》全篇的诗句是“ , ”
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解说不当的一项是 ( )
A.“左右毛之”的“之”指代的是“荇菜”。
B。“寤寐求之”的“之” 指代的是“窈窕淑女”。
C.“琴瑟友之”的“友”是“亲爱”的意思,这里用作动词,且表使动。
D.“钟鼓乐之” 的“乐”是“快乐”的意思,这里用作动词,且表使动。
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关雌》中“关关雎鸠,在河之洲”采用的是“兴”的手法。
B.《蒹葭》“所谓伊人”的“伊人”,与《关雌》中的“君子好逑”的“君子”,指的是同样的人。
C.《蒹葭》全诗不着一个思字、愁字,读者却可以体会到诗人那种深深的企慕和求而不得的惆怅。
D.《关雌》是(诗经)的第一首,选自《诗经 ? 周南》。
能力提高
1、《诗经》中,常常大量使用双声、叠韵、叠字的语汇。在古汉语的规则中,这类词汇大都是形容词,所以也有助于表达曲折幽隐的感情,描绘精彩美丽的自然。请从课文中找出例子,并体会其作用。
2、阅读《蒹葭》一诗,想想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简要分析这些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3、比较《关雌》和《蒹葭》在写法上的异同。
4、从两首诗歌中的任意选取一首,将它改写为现代诗歌,或者一个散文片段,意境要优美,描写要生动,字数不限。

达标训练
1、jū jiū yǎo tiáo hǎo qiú wù mèi sù huí Chí xìng 2、(1)《诗经》 305 风 雅 颂 (2) 赋 比 兴 (3)窈窕淑女,君子好逑3、C.4、B
能力提高
1、《关雎》中“关关”(叠字)形容J、鸟叫声,“窈窕”(叠韵)表现淑女向美丽,“参差”(双声)描绘水草的犬态,“辗转”(叠韵)刻画出因相思而不能人眠的情状,既有和谐的声音,又有生动的形象。
《蒹葭》中的“苍苍”、“萋萋”、‘采采”(叠字)形容芦苇茂盛的样子,为下文“溯洄从之”、“溯游从之”作了辅垫,渲染了气氛。
2、这首诗描写了深秋清晨,河边的苍苍芦苇上沾满霜露的景象,这一景象给人以萧瑟冷落之感,它既有烘托环境气氛的作用,又有主人公凄婉感情的流露。
这首诗还描写了河边道路漫长险阻、地势越来越高、迂回盘曲的景象,突出了主人公对意中人爱情的真挚和执著的追求。
3、《关雌》着重于叙事,而《蒹葭》却没有明确的故事,《蒹葭》比《关雌》的情感韵味更浓郁些。在艺术手法上,《蒹葭》比《关雌》“兴”的特点更加突出。“蒹葭”“水”和“伊人”的形象交相辉映,浑然一体,用作起兴的事物与所要描绘的对象形成一个完整的艺术境界。4、提示:注意肯定学生作品中的优点,指出其中不足,目的在于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诗歌内容。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s://www.jiyifa.com/chusan/72006.html

相关阅读:《诗两首》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