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第⑦段画线句子中,“这份绝望”是指什么?作者为什么“兴奋昂扬”?
24、作者“寻求挫败”的目的是什么?请用文中的句子回答。
25、本文标题是“我寻求挫败”,但③-⑥段列举了别人的例子,这是否有必要?请说说你的理由。(可以发表不同的见解)
三、作文
不管是生活在喧闹的都市,还是在宁静的乡村,每个人对大自然都会怀有浓浓的依恋之情。某一次走进自然的行动,会给你留下难忘的记忆:也许是观赏万顷碧波,也许是留意田间小路,也许是 仰望当空皓月,也许是谛听枝头蝉鸣……自然的美妙让你流连忘返,心醉神迷。
请以“…… 让我陶醉”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根据上述提示,在横线上填上相应内容,补全题目。 (2)文体不限,不少于600字。 (3) 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
校名、人名。 (4) 不要使用试卷中的阅读材料。
17 公 输
一、知识点拨与学法引导
(一)整体感知
本文记叙了墨子劝阻楚国进攻宋国的故事,生动地展示了墨子为实现自己的“非攻”主张,热心救世,身体力行的奔走于诸侯国之间的情景。表现了墨子的艰苦实践和顽强斗争的精神,同时也暴露了公输盘和楚王的阴险狡诈,从而说明只有把道义和实力结合起来,才能迫使侵略者收敛其野心的道理。本文是一篇以记言为主,趣味盎然的散文,它生动的对话、鲜明的人物形象均给后人留下极深的印象。
(二)学法引导
采用诵读、质疑、讨论、练习等方法,在理解全文的基础上,掌握部分实、虚词的含义及特殊文言句式的用法;揣摩人物语气,体会人物思想感情,了解墨子的反侵略主张,理解人物智勇兼备的性格特点;学习在说理中运用排比句式,加强语言气势,增强说服力的说理方式。
(三)审美鉴赏
人物语言的机智美
本文的语言很有表现力,能从中看出人物的精神和性格特征,墨子的语言尤其能显示他的机智美。如他一连用五个“不可谓”,重重否定,极有气势,使公输盘无从辩驳;而在和楚王的对话中,一连用三个对比。并采用夸饰的手法,极言楚国之幅员辽阔、物产丰富;宋国之面积狭小、物产贫乏,感染力很强。既满足了楚王的大国虚荣心,又觉悟到攻打宋国是无意义的乃至愚蠢的举动。而揭露公输盘的杀机并最后断绝楚国的攻宋企图的一段话,长短句交错,语气时缓时急,既从容又有威慑力,充分显示了墨子机智勇敢、镇定自若的特点。
(四)重点难点突破
1、本文对应的双方是谁?主要表现的是谁?墨子前往楚国的目的是什么?
[析]设计此题,旨在明确文章的主人公、主要内容、情节结构,以便于学生抓住课文的主要环节,理清文章思路,形成整体印象。
[参考答案] 对应的双方是: 墨子和公输盘、楚王。主要人物是墨子。他前往楚国的目的是阻止楚国攻打宋国。
2、墨子劝阻楚国攻打宋国可以分为哪三个步骤,试分别用简短的语句加以概括。
[析]设计本题的目的是,在训练学生概括能力的同时,熟悉课文内容。
[参考答案]三个步骤:使公输盘理屈词穷;使楚王理屈词穷;模拟攻守,以说明楚国攻打宋国不会有好结果,促使楚王放弃攻宋。
3、朗读课文时,仔细体味下面几个句子要读出怎样的语气。
(1)公输盘曰:“吾义固不杀人。”
(2)公输盘曰:“不可,吾既已言之王矣。”
(3)王曰:“善哉。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
(4)公输盘油,而曰:“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
[析] 设计本题的目的是,引导学生把握人物心理,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提高朗读能力。阅读由人物对话组成的文章,必须认真揣摩语气、语意,做到理解到位、朗读到位,这样才有助于理解人物的语气神态,甚至心理变化人物性格和文章内容。
[参考答案](1)此时的公输盘有以“义”装点自己的味道,要读出他一本正经而又流露出掩饰不住的傲慢的语气。(2)公输盘在无辞以对的情况下,只好虚晃一枪,把矛盾的焦点转移到楚王身上。要读出他心里发虚,而又仗势欺人的语气。(3)楚王嘴上承认墨子说的有道理,但是,仗着楚国的实力,攻宋势在必行。因 此。“善哉”里并没有诚意;“虽然……”则体现了一个霸道诸侯的强硬态度。(4)公输盘在心里做着阴暗的盘算,要读出阴险并带有威胁意味的语气。
4、联系全文,思考墨子止楚攻宋,是否仅靠锋利巧妙的言辞?
[析]设计此题,有助于学生对本文从形式到内容的全面理解,加深对本文思想内容的认识。
[参考答案] 不是。一个人单凭自己雄辩的口才,巧妙的词锋以及勇敢和机智就可以阻止一场不义战争的发生,是不可能的。除此之外,更重要的是靠墨子的技艺和宋国的战备。由于有实力作后盾,墨子的话才更有力量,才更有取胜的把握。
二、自学阶梯评估
达标训练
1、《公输》选自 。墨子,名 ,是春秋战国之际
家学派的创始人。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犀( )兕( ) 鲋( )鱼文梓( ) ?( )楠
守圉( ) 公输盘( )不说( ) 请说( )之
胡不见( )我于王 臣之弟子禽滑( )厘 宋无长( )木
3、解释下列加点字词在各句中的意思
(1)子公输子之意( ) (2)公输盘不说( )
愿借子杀之 ( ) 请说之 ( )
(3)见公输盘( )(4)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 )
胡不见我于王( )然臣之弟子禽滑厘…… ( )
4、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的意思。
(1)子墨子九距之。
(2)子墨子之守圉有余。
(3)公输盘诎……
5、根据上下文,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子何命焉为?
(2)末何罪之有?
(3)胡不见我于王?
(4)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
能力提高
研读下面的几段文字,完成习题。
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成,将以攻宋。子墨子闻之,起于鲁,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见公输盘。
公输盘曰:“夫子何命焉为?”
子墨子曰:“北方有侮臣者,愿借子杀之。”
公输盘不曰。
子墨子曰:“请献十金。”
公输盘曰:“吾义固不杀人。”
1、解释句子“起于鲁,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中两个加点的“于”字。
2、选文第一节哪一句交代了事件的起因?
3、选文第一节中交待墨子匆匆行程的几个动词是什么?反映了墨子怎样的心态和精神?
4、墨子见到公输盘,就请他帮助自己去杀人,而且进一步说可以‘“献金”,其真正的意图是什么?
5、联系全文思考,第一段为什么略写?
开放探究
阅读《终不知车》,完成习题
越①无车,有游者得车于晋楚之郊,辐②腐而轮败,?折而辕毁,无所可用。然以其乡之未尝有也,舟载以归而夸诸③人。观者闻其夸而信之,以为车固若是,效而为之者相属④。他日,晋楚之人见而笑其拙,越人以为绐⑤己,不顾。及寇兵侵其境,越率敝车御之。车坏,大败,终不知其车也。
注:①越:越国。②“辐(fú)”与下文的“?(ní)”、“辕(yuán)”均是古代大车上的部件。③诸:相当于“之于”。④相属:?个接着一个。⑤绐:dài,欺骗。
1、解释下列句子加点词语的意义。
①辐腐而轮败 败: ②以为车固若是 固:
③效而为之者相属 效: ④越人以为绐己,不顾 顾:
2.翻译下列句子。
①舟载以归而夸诸人
译文:
②及寇兵侵其境
译文:
3、读了这则故事后,你从越人身上吸取了哪些教训?
答:①
②
三、资料下载
《公输》故事情节中的两个“三”
《公输》一文,作者运用精练、生动、形象的语言艺术,叙述了墨子劝阻楚国进攻宋国的故事。通过一场无硝烟却激烈而又惊险的斗争,表现了墨子非凡的雄辩艺术、超人胆识和战略思想,从而使强大的楚国放弃了攻宋的野心。本文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表现的。
一、三场交锋,惊心动魄。文章围绕攻宋与否展开情节。第一场交锋,墨子劝阻公输盘。墨子假说有人欺负他,请求公输盘帮他杀人,并用金钱来诱使和刺激他,诱使他说出“吾义固不杀人”。然后墨子紧紧抓住这句话据理力争,连用五个“不可谓”,一针见血地指出攻宋的不义,通过有理有力的论说,迫使公输盘不得不“服”。第二场交锋,劝阻楚王。墨子如同上法,先不说来意,却先用一个假说,说有这样一个日呢,自己有华丽的车子、丝绸的衣服、好饭好菜不用,却去偷邻人的破车、粗布衣、粗劣食物,诱使楚王说出这人“必为有窃疾矣”。于是墨子乘胜追击,连珠炮般地将富有的楚国与贫穷的宋国作比较,从而腿出攻宋为“与此同类”的结论,使楚王陷入自挖的“陷阱”中,无法自拔,只得说“善哉”。第三场交锋,善辩的墨子连败公输盘和楚王后,二人仍不肯罢休,互相推诿,于是第三个回合拉开战幕。公输盘“九攻”,墨子“九距”,公输盘“诎”。但他仍野心不死,竟陡起杀机,墨子敏锐地加以戳穿,并言明三百弟子严阵以待,等待楚国的入侵,迫使公输盘和楚王最终低头认输。三场交锋,先斗智,后斗勇;先辩论,后较真。情节险象环生,高潮迭起,触目惊心。
二、三个人物,形象丰满。墨子是文中主要人物。这场外交战的始终,他运筹帷幄,步步设喻相诱,先后让公输盘和楚王进入墨子布下的陷阱,然后出其不意,进行出击。先说服公输盘,再劝阻了楚王,最后以足够的实力赢得了这场外交斗争的胜利。我们从中可以看出,墨子是一个明辨是非、坚持正义、有勇有谋、不畏强敌、反对战争的策士。公输盘是这篇文章的线索人物,这场外交战由他引起。他制造器械,准备攻宋,首场交锋就被墨子挫败下阵。后把希望寄托在楚王身上,不想楚王也遭遇同样的厄运,公输盘侵宋之心不死,仗恃器械与墨子交锋,进行实战演练,最终“械尽”,竟狗急跳墙,心生杀机,欲置墨子于死地,墨子巧妙揭穿其阴谋,公开实力,公输才败下阵来。由此看出,公输盘是一个有头脑,有计谋,有野心,虚伪阴险的人。而楚王凭着地大物博,国力强盛,扩张之心不止,贪财好利,一心想攻宋,但在墨子的强大的劝阻的攻势下,最终放弃了侵略计划,他是一个无理、无义、贪婪成性的大国君主。(节选自2004-6-25 希望语文网 xwbs.com 13 李志林)
18 《孟子》两章
一、知识点拨与学法引导
(一)整体感知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篇短论,从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这一角度出发,通过对“天时”、“地利”、“人和”三个条件的比较,阐述了“人和”对战争胜利的决定性作用。由此,再加引申,推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论断,阐明了施行“仁政”的必要性。文章用层层推理的方法进行论证,开篇即提出论点,接着设例进行论证,再据此阐发引申,层层深入,最后得出断语,逻辑性很强。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文章由历史上六个著名人物从卑微到显贵的事例,归纳出自己的观点:人要担负重任,有所作为,成就大业,必须先在思想、生活和行为等方面都经受一番艰苦甚至痛苦的磨炼。其次从正反两方面论证经过磨炼的益处,说明人处困境能激发斗志,国无忧患易遭灭亡的道理,进而得出全文的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二)学法引导
1、加强朗读训练,就本文而言,不仅要学生读准字音,断对句子,还应对文中的排比句进行反复诵读,以体会排比句在议论文中的作用。
2、正确辨析课文中疑难字、词、句的意义,加深对通假字、古今异义现象的认识,学习对知识进行分类整理。
3、找文章关键句(中心句),提高整体理解文章的能力,理解孟子在两篇短文中表明的思想观点。
4、 两篇短文在写作方法上有许多共同点,可采用比较阅读法阅读。
(三)审美鉴赏
居安思危的警戒美
孟子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句话,本是战国时期讨论战争胜负问题时提出的观点,而战争是政治的继续,因而也适用于政治。直到今天,在世界政治的运作中是否合乎道义仍然是处理国家与国家、民族与民族之间关系的准则。国家无论大小、贫富、强弱都应在平等的原则下参与国际事务,一切违背该法则的行为必将以失败告终。 “忧劳兴国,逸豫亡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等也常被用来勉励人们要居安思危,增强民族忧患意识。这一条条古训无不闪烁着世世代代中国人民自我警戒、自我奋进的美的光芒。
(四)重点难点突破
1、两文分别阐明了作者怎样的观点? 你对作者的观点有什么看法?
[析]设计此题,首先是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其次,就作者在两篇短文中表明的观点,让学生结合自己的亲身体验,谈谈自己的看法,既强化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知识的能力。
[参考答案]:
《孟子?公孙丑》 主要阐明了孟子认为统治者要“施仁政”,“行王道”的政治主张。 《孟子?告子》主要阐明了孟子的人才要在困难环境中磨炼造就的人才观。看法(略)
2、《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章,作者从作战入手,设举了两个战例,从中可以看出,作者把决定战争胜负的主客观因素归结为哪几个?作者认为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何?
[析]本题主要是考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饿了解,概括提炼要点信息的能力。
[参考答案] 作者把决定战争胜负的主客观因素归结为“天时”“地利”“人和”三个方面。三者中,作者认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条件,但最终起决定作用的还是“人和”,即人心所向,上下团结。
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章,开头一节共列举了哪些人的事例?这些事例共同说明了什么道理?它们对论证本文的论点起什么作用?
[析]设计此题,既有利于考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了解,也便于深入理解本章作者在选材、构思上的特点。
[参考答案] 第一节列举了舜、傅说、胶鬲、管夷吾、孙叔敖、百里奚等六个人的事例。这些人都是由卑微而显贵,经历过艰苦环境磨练的杰出历史人物,意在说明人要成大器,担负治国重任,必须经受磨炼的道理。这六个人的典型事例,为本文要论证的论点提供了典型的事实论据。
4、比较《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两则短论,在论证方面的异同。
[析]此题意在通过比较,理清两则短文的逻辑层次,进一步加深对两篇短论在写法放的特点的理解。
[参考答案]:
(1)相同点:两篇短论都运用了类比论证的方法。第一则以战争中的事例作为例证,强调“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然后类推出治国的道理;第二则从个人事例说起,在得出“困境出人才”这个观点后,转到统治者治国上,指出决定国家存亡的因素和个人能否成就大事业的因素相仿,最后推出论点。
(2)不同点:两则短文提出论点的方式不尽相同。第一则短文的论点在文章中间部分点明,然后对论点进行了进一步的解释和阐述;第二则短文在文章结尾处揭示出论点,不再对论点进行解说。
在论证结构上,第一则采用了总起??分承??最后总结的结构方式,第二则采用的是先分后总的结构方式。
二、自学阶梯评估
达标训练
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选自 ,中心论点是 。阐述了孟子 的政治主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自 ,中心论点是 。阐述了孟子 的人才观。
2、请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米粟( ) 亲戚畔( )之 傅说( ) 法家拂( )士
3、用“/”正确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
(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2)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
4、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句是( )
A.困于心,衡于虑 B.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C.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D.入则无法家拂士
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古今不同意思:
池非不深也。古义: 今义:
6、请摘录一个逆境磨炼人才的典型事例。
能力提高
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习题。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对下面语句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举:被举用,被选拔
B.曾益其所不能 曾:同“增”,增加。
C.衡于虑,而后作 作:发作
D.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出:在外面,指国外。
2、比较下列各组加点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
A. 国恒亡 B.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河曲智叟亡以应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C.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D. 国恒亡
安能辨我是雄雌 则有去国怀乡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4、下面对所选文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作者认为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因此要增长才干,必须先经受艰苦磨炼。
B.本文在论述造就人才问题时,强调了客观条件和主观因素两个方面的作用。
C.文章在阐述的思路上,先从国家再说到个人,这样使文章论述层次显得很清楚。
D.本文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5、“逆境能成才”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阐述的观点,它表明了人才要在困境中造就的道理。那么“顺境也能成才吗?”这是许多学生可能产生的一个疑问。对此,请联系历史或现实生活中的事例作简要分析。
开放探究
阅读下面文言选段,完成习题。
今之学者,读古人书,多訾(zǐ指责)古人之失;与今人居,亦乐称人失。人因不能无失。然试易地以处,平心而度之,吾果无一失乎?吾能知人之失,而不能见吾之失;吾能指人之小失,而不能见吾之大失。吾求吾失且不暇,何暇论人哉?
(选自钱大昕《潜研堂文集》)
1.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然试易地以外,平心而度之,吾果无一失乎?
2.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作者的观点。
3.请梳理作者的论证思路,填写下面方框。
4.你怎样看待“今之学者,读古人书,多訾古人之失”的行为?
三、资料下载
孟子(约前372一前289年),名轲,字子舆。战国邹(今山东邹县)人。受业于子思(孔子之孙)的弟子,是孔子之后的儒家大师,也是战国时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散文家。
孟子政治上主张“法先王”。在孔子的“仁”学基础上,提出了系统的“仁政”学说:强调“民贵君轻”、省刑薄赋,对人民作一定的让步。其目的虽在维护和巩固统治阶级的长远利益,但在当时也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他提出“性善”论,肯定人性生来是善的,但也重视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主张社会分工,却由此导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论点。他的哲学体系属于主观唯心主义,过分强调人的主观精神作用,断言“万物皆备于我”,对后来宋代儒学影响很深。
孟子为了实现他的政治主张,曾游说齐、魏、滕、宋等国。当时各国诸侯正以攻伐争霸为贤,视孟子的“行仁政”学说为,脱离实际,因而不予采纳。孟子退而讲学著述,其言行的记载,保存在《孟子》一书中。
《孟子》现存七篇。每篇都以第一句中的两个或三个字作为篇名。内容包括孟子的政治活动、政治学说和哲学、伦理、教育思想等。宋朝朱熹把《孟子》和《论语》、《大学》、《中庸》合为“四书”,成为儒家学者初学必读的书籍。
《孟子》不仅是儒家的重要学术著作,也是我国古代极富特色的散文专著。其文气势磅礴,感情洋溢,逻辑严密,又长于比喻,用形象化的事物和语言说明复杂的道理,对后世散文的发展影响很大。
19 鱼我所欲也
一、知识点拨与学法引导
(一)整体感知
孟子主张人性是善的,他认为人生而具有侧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只要不使这些“善心”丧失,就在道德方面具备“仁义礼智”。本文就是从这种理论出发,阐明了义重于生,义重于利和不义可耻的道理。提出“舍生取义”的主张。孟子认为,如果把生命看得比义更重要,就会做出各种不义的事情来。他对比了两种生死观,赞扬了那些重义轻生、舍生取义的人。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人。告诫人们要辨别义和利,不要失去“本心”。本文行文流畅,论证严密;引譬设喻,生动形象;排比铺陈,气势恢弘。体现了《孟子》一书的文笔特点。
(二)学法引导
读课文,借助工具书,在理解文句的基础上,抓住那些表述作者观点的语句和作者常用的术语加以分析,以此来剖析作者的“舍生取义”的思想,并逐步培养分析判断能力。另外,反复朗读,加深体会文章的内容和文章的气势,从而了解孟子善于论辩的特点。
(三)审美鉴赏
生动透彻的修辞美
本文在论说道理的过程中,一个显著的特点是,综合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使说理生动明白、深刻透彻。“舍鱼而取熊掌”的比喻,告诉人们择优而取的道理。“一箪食,一豆羹”的比喻,证明“义”重于“生”的论点,突出了主题。生和义的对比中突出了舍生取义之人的高大形象。“不食嗟来之食”与“不辩礼义而受万钟”的对比,赞扬了舍生取义的精神。排比更是通篇皆是,既有助于逐层深入分析,又能增强文章的气势和论辩力量。
(四)重点难点突破
1、本文的论点是什么?怎样提出来的?为什么不直接提出来?
[析]本题旨在从整体把握入手,抓住文章关键,同时初步了解作者说理的思路及其好处。
[参考答案]论点是:“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这个论点是由“鱼’’和“熊掌’’的比喻引出来的。先设比喻而后提出论点,这是因为“鱼”与“熊掌’’是人人皆知的美味,而“熊掌’’是其中更为美者。二者不可兼得,取其中最美者,合乎情理也符合逻辑。这里运用了类比推理,由此及彼,由浅人深,引出“生”与“义”的论题来,自然,明晓。
2、论点提出以后,文章是怎样围绕论点逐层论述的?
[析]本题目的非常明显,就是要理解本文的论证结构,从而对本文的逐层深入的论证思路有一个较深刻的把握。
[参考答案]提出“生与义不可得兼,则舍生取义”的论点后,首先从正面指出人之所以能“舍生取义”,是因为人皆有“欲生不为苟得,恶死有所不辟”的思想。然后再从反面说明,如果人只是欲生恶死,那么什么事都可以做得出来;可是事实上,“义”超过了“生”,所以人能够不贪生,不避死。这种羞恶之心,人人皆有,贤者更能保存而不丧失。接着举例说明,人即使在饥饿时仍有羞恶之心,自古以来就有宁死不食“嗟来之食”的人。最后,文章陡然一转,“向为身死而不受”,现在“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又是为了什么呢?难道是“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先前为了“义”可以“舍生”,现在却为了高官厚禄和物质享受就舍掉了“义”,这种行为不是应该停止吗?
总之,这段文章是说,能做到“舍生取义”是人有羞恶之心;如果不顾羞耻,不辩礼义而受“万钟”则失掉了“本心”,这种行为是应该停止的。全文旨意就在这一劝勉上。
3、简要分析本文运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进行说理的?
[析]论证方法是议论文三要素之一,好的论证方法,在说理中,可以起到事半工倍的效果,因此,阅读议论文,一定要揣摩其运用的论证方法。
[参考答案]1、用类比论证法提出论点。文章一开头,就提出“鱼”和“熊掌”都是好吃的东西,但如果两样不能同时得到,那就舍鱼而取熊掌。接着,提出“生”和“义”两样都很贵重,如果两样不能同时得到的情况下,那就必须舍弃生命选取正义。进而提出了“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
用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使读者心悦诚服。如:文章将两类不同的人,有的能保持本心,有的则失去本心,进行对比。第一部分中用假设的推理,第二部分中用前后两种不同的态度作对比,然后自然得出结论。
4、《鱼我所欲也》一文在思想内容上有何进步性、局限性?
[析]对待任何文化等遗产,都应坚持批判吸收的态度,既不能否定一切,也不能全盘吸收,设计此题,主要目的便是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古人、对待传统的文化遗产。
[参考答案]《鱼我所欲也》的论点是“舍生取义”。孟子认为,如果把生命看得比义更重要,就会做出各种不义的坏事来。他表扬了那些重义轻生、舍生取义的人;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贪图享受、为利忘义的人。这种思想显然有它的进步性。当然,孟子在文中阐发了唯心主义的性善说,说什么羞恶之心人皆有之,这是不合事实的。此类局限,应予剔除。
二、自学阶梯评估
达标训练
1、请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解释:
①不为苟得也 ②所恶有甚于死者
③为宫室之美 ④一箪(dān)食
⑤ 蹴(cù)尔而与之 ⑥乞人不屑(xìe)也
2、请用“/”为下列各句做适当的朗读停顿:
①所欲有甚于生者
②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③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
④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⑤是亦不可以已乎
3、找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①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②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③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④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为宫室之美 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
B、故不为苟得也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C、非独贤者有是心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D、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呼尔而与之
5、结合课文内容,简要回答下列问题
①“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欲”可以指哪些事情?
②“所恶有甚于死者”“所恶”可以指哪些事情?
③“故患有所不辟”“患”指什么?
④“非独贤者有是乙“是心”指什么?
能力提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练习.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1、在文中空格处填上所缺诗句。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
(1)二者不可得兼 (2)所欲有甚于生者
(3)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4)得之则生
(5)今为妻妾之奉为之 (6)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3、翻译句子:
(1)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2)万钟于我何加焉!
4、简要回答
(1)上文中心论点是什么?
(2)上文“行道之人”和“乞人”的做法你是否赞同?请谈谈你的看法。
(3)《谈骨气》中引用孟子的一段话来解释骨气的含义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那么“万钟则……”这句话应指前面的哪一句?
5、利用文段中“义”的含义,写出三个含“义”的成语。
开放探究
阅读下面《不食嗟来之食》,完成文后问题。
齐(齐国)大饥(饥荒)。黔敖(齐国的一位富商)为食(准备了食物)于路,以待饿者食之(给他们吃)。有饿者蒙袂(mèi)辑屦(jù)(袖子遮着脸,拖拉着鞋),贸贸然(两眼昏昏无神的样子)来。黔敖左奉(捧)食,右执饮,曰:“嗟(喂)来食!”(饿者)扬其目而视之,曰:“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终不食而死。 (选自《礼记?檀弓》
(1)上文与《鱼我所欲也》选段中的哪些语句相对应?把它摘录在下面横线上。
(2)“嗟来之食”的故事流传至今,已成为人们熟知的成语;模仿《现代汉语词典》中对成语“拔苗助长”的释义,试解释它的意义。
【拔苗助长】古时候宋国有个人,嫌禾苗长得太慢,就一棵棵地往上拔起一点,回家还夸口说:“今天我帮助苗长了!”他儿子听说后,到地里一看,苗都死了(见于《孟子.公孙丑》)。后来用来比喻违反事物的发展规律,急于求成,反而坏事。
【嗟来之食】(提示:答题不超出100字。故事情节须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不能全文翻译。)
三、资料下载
1、关于“嗟来之食”
语出《礼记?檀弓上》:齐大饥,黔敖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有饿者蒙袂辑屦,贸贸然来。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嗟,来食!”扬其目而视之,曰:“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从而谢焉。终不食而死。
意思是:有一年齐国大饥荒,黔敖在路上施舍粥。有一个饥饿的人用衣袖遮面走来,黔敖吆喝着让他吃粥。他说,我就是因为不肯吃嗟来之食才落到这般地步的,终不肯吃,最后饿死了。
不食嗟来之食历来是有气节的表现,吴晗先生就曾著文谈到这一问题。
2、关于美味“鱼”
鱼是古代的佳肴之一。鱼在今天,特别是南方人看来,是极平常的菜肴。但是在古代,尤其是对古代的北方人,鱼是上等佳肴,而猪肉、狗肉乃至鸡肉、羊肉是普通食品,一般人都可以吃到。所以孟子把“鱼”和“熊掌”相提并论。北方少河流,当然鱼也不多,在生产力低下的时代,食有鱼是富贵人家的生活。《冯谖客孟尝君》一文中,冯谖不满意在孟尝君门下吃粗劣的食物,就唱道:“长铗归来兮,食无鱼!”
3、关于文章中的“钟”
钟,古代的容量单位。古代计容量的单位由小到大排列:最小的是“勺”,相当于今天的一小汤匙;10勺为一合(gě),10合为一升,10升为一斗,10斗为一斛,6斛4斗为一钟。按此计算,“万钟”是6.4万斗,这个年俸是相当大的。当然,在本文中,孟子仅仅是用“万钟”来表示优厚的俸禄而已。
20 《庄子》故事两则
一、知识点拨与学法引导
(一)整体感知
《惠子相梁》是<庄子>一书中具有代表性的语言故事。文中庄子不直言表露自己的想法,而借讲??鸟的故事,辛辣地讥讽了醉心于功名利禄者的嘴脸,表现了庄子清高自守,视爵禄如“腐鼠”的态度。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这则故事,采用充满机智的文字描写了庄子与惠子的一次辩论。显示了二者思想、性格、气质上的差异:惠子好辩,对于事物更多的是一种寻根究底的认知态度,缺乏美学意义上的欣赏与关照。而庄子偏于美学上的观赏,能从自由活泼的生命中由衷地感受到轻松、闲适、愉悦,让人感受到日常生活中的诗意并为之深受感染。
《〈庄子〉故事两则》选的都是庄子和惠子的故事。《惠子相梁》表现了庄子和惠子两人截然不同的生活志趣,《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表现了两人可以相与游玩、辩论的朋友关系,从这个矛盾可以约略看出《庄子》一书的突出特色:迷离倘恍,无所拘束。
(二)学法引导
《庄子》一书有极强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对于一般性的读者来说,理解起来有相当的难度。学习时,可以查阅有关庄子的生平和思想,以及〈庄子〉的主要艺术特点的资料,以助于对本文的了解。也可以拓宽阅读视野,增加对我国传统文化经典的了解。
(三)审美鉴赏
精彩的诡辩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整个一个故事,便是由人物之间的论辩组成的。从逻辑上看,惠子是胜者,但从论辩的过程和结果看,充分体现了庄子的论辩的机敏和巧妙。尤其是故事的结尾,是庄子最后的反击 。庄子说 :惠子你说我怎知道鱼的快乐时,便已显示你已经知道我明白了鱼的快乐才问。从逻辑上说,惠子本来不肯定庄子是否知鱼之乐,且有不知鱼的快乐的意思,而庄子却说惠子已经过知道他是知道的,可说是扭曲了惠子的原意。此外,最后一 个答案:我是在濠上知道的,又把惠子“你怎样知道鱼乐”的问题变成了“你在哪里知道鱼乐”,在逻辑上可说是个偷换概念的诡辩,是答非所问的对语;可是,这正展示了庄子善用语辞上的巧妙在 逻辑上回避了一己的矛盾的机敏。
(四)重点难点突破
1、两则短文分别反映了庄子的什么思想?
[析]此题意在考查学生对课文主旨大意的理解。
[参考答案]第一则庄子讲??的故事里,庄子将自己比作??,将惠子比做鸱,把功名利禄比做腐鼠,既表明了自己的立场和志趣,又极其辛辣地讥讽了醉心于功名利禄且无端猜忌别人的丑态。
第二则庄子坚持认为“出游从容”的鱼儿很快乐,其实是他愉悦心境的投射与反映。也反映了庄子推崇“自然”,反对“人为”的思想。
2、第一则,庄子不直截了当的阐述自己思想,而用故事进行比喻,这样写,有什么特殊的表达效果?
[析]此题引导学生分析第一则的艺术手法,也是对庄子说理语言特点的初步体会。
[参考答案]庄子没有直言痛斥惠子,而用讲故事的形式绕着弯子骂人,收到既尖锐痛快又余味不尽的效果。体现了《庄子》语言机敏、幽默、诙谐,富有想象力的特点。
3、第二则,庄子的辩解显然是不符合逻辑的诡辩,如果你是惠子,你会继续怎样辩论?
[析]设计此题,既是为了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也是培养学生的应变和说话能力。
[参考答案]言之成理即可。
二、自学阶梯评估
达标训练
1、《〈庄子〉故事两则》,均选自 。庄周,是 (朝代)哲学家,是诸子百家中 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2、《惠子相梁》中比喻巧妙贴切,“??”比喻 ,“鸱”比喻 ,“腐鼠”比喻 。
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1)惠子相梁( )(2)仰而视之曰:‘吓!’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 ) (3)是鱼之乐也( ) (4)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
4、翻译下列句子。
(1)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2)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5、就《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这则故事看,惠子觉得每个人无论如何不会知道第三者的心灵状态,对此,你是否赞同?为什么?
能力提高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题目。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岸渚崖之间,不辨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庄子?秋水》)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1)秋水时至: (2)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3)东面而视: (4)而轻伯夷之义者:
2、下列句子中的“于”与“至于北海”的“于”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 B.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C.吾非至于子之门 D.生于忧患
3、翻译句子
“我之谓也”译为 :
4、本选段主旨为:
开放探究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回答后面问题。
大宗有一骏马特爱之恒于宫中养饲无病而暴死太宗怒养马宫人将杀之。皇后谏曰:“昔
齐景公以马死杀人,晏子请数其罪云:‘尔养马而死,尔罪一也。使公以马杀人,百姓闻之,必怨吾君,尔罪二也:诸侯闻之,必轻吾国,尔罪三也。’公乃释罪:陛下尝读书见此事,岂忘之邪?”大宗意乃解。又谓房玄龄曰:“皇后庶事相启沃,极有利益尔。”
(选自《贞观政要》)
1、本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答:
2、皇后谏言中讲到晏子历数养马人的罪状,晏子的真正用意是什么?
答:
3、文中有几句活没有标点符号,请用“/”线标示出需要加际点符号的位置。
大宗有一骏马特爱之恒于宫中养饲无病而暴死太宗怒养马宫人将杀之。
4、对对联。
上联:足智多谋,孔明巧借箭
下联: ,
三、资料下载
庄子简介
约前369-前286著名哲学家,名周,宋国蒙(今安徽蒙城)人。做过蒙地方的漆园吏。家贫,曾借粟于监河候(官名),但拒绝了楚周王的厚币礼聘。他继承和发展老子“道法自然”的观点,认为“道”是无限的、“自本子根”、“无所不在”的,强调事物的自生自化,否认有神的主宰。他的思想包含着朴素辨证法因素。他认为“道”是“先天生地”的,从“道未始有封”(即“道”是无界限差别的)。他看到一切事物都处在“无动而不变,无时而不移”中,却忽视了事物质的稳定性和差别性,认为“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泰山为小;莫寿乎殇子,而彭祖为夭”。主张齐物我、齐是非、齐生死、齐贵贱,幻想一种“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主观精神境界,安时处顺,逍遥自得,倒向了相对主义和宿命论。著作有《庄子》,亦称《南华经》,道家经典之一。《汉书艺文志》著录《庄子》五十二篇,但留下来的只有三十三篇。其中内篇七篇,一般定为庄子著;外篇杂篇可能掺杂有他的门人和后来道家的作品。文章汪洋恣肆,并采用寓言故事形式,想象丰富。《庄子》在哲学、文学上都有较高研究价值。鲁迅先生曾说他的作品“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养生主》中的“庖丁解牛”尤为后世传诵。庄子的著作历来注解极多,今通行本有清末王先谦《庄子集解》、郭庆藩《庄子集释》等。
单元综合检测题
一、基础知识及运用
1、下列加点字注音、解释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胡不见(xiàn 引见)我于王。
B、子墨子之守圉(yù 通“御”,抵挡)有余。
C、惠子相(xiàng 这里用作动词,做宰相的意思)梁。
D 、宋无长(cháng 多余的)木。
2、对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B、公输盘\为我\为云梯
C、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D 、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3、下列说法有错的一项是( )
A、《墨子》一书,是墨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对墨子言行的辑录。墨子,名翟,是春秋战国时期墨家学派的创始人。
B、《孟子》是孟子及其门人所作,是儒家经典之一。与《大学》《中庸》《论语》合称“四书”。C、《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选自〈孟子?公孙丑下〉,这一章着重阐述了孟子关于统治者要施仁政,行王道的思想。
D、〈庄子〉是道家经典之一,庄子,名庄周,战国时期哲学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4 、下列句子翻译有错的一项是( )
A、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翻译: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B、虽杀臣,不能绝也。翻译:虽然杀了我,也不能杀尽(宋国的抵抗者)。
C、乡为身死而不受。翻译:从前(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污辱性的)施舍。
D、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翻译:你又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欢乐。
5.下列句子中的标点符号使用有错误的一项是( )
A.通过看地图上等高线的分布和疏密情况,可以知晓大致的地形:等高线越密集,这一带的地势越陡;等高线越稀疏,这一带的坡度越缓。
B.谁不承认春天是美好的?诗人自居易曾这样说:“遇物尽欢欣,爱春非独我。”
c.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特殊资源。由于一些国家正面临水资源危机,这些国家的农业、工业、人民的生活、健康都受到威胁。
D.如果以花为喻,玫瑰象征春天,石榴象征夏天,争奇斗艳的菊花象征秋天,水仙则是冬天的使者了。
6、下列句子画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4B
A、李老师读起课文来,声音抑扬顿挫,十分动听。
B、加入世贸组织(WTO)后汽车价格变化备受关注,但作为市场主力的几家汽车大厂,三四个月以来却一直偃旗息鼓,没有太大动作。
C、对于社会上的腐败现象,广大群众是深恶痛疾的。
D、“崇尚科学文明,反对迷信愚昧”图片展,将伪科学暴露得淋漓尽致,使观众深受教育。
7.下面这段文字有三句话,各有一处语病,请加以修改。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s://www.jiyifa.com/chusan/74983.html
相关阅读: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复习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