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根据语境,仿照画线句子,接写两句,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
世间的事情往往是一分为二的。失败虽然是人人不愿得到的结果,但有时却能激发人们坚韧的毅力; , ; , 。因此,我们看问题需要用辩证的观点。
9、读一定数量的课外文学名著,是语文学习的基本要求。但读书除了积累知识外,更重要的是学会思考。初中三年,你一定在老师的指导下读了不少课外好书。下面请你做一个简要的读书札记。
书名 作者
印象最深的人物
该人物形象给你的人生启示
10、今年6月5日世界环境日的主题是“海洋存亡,匹夫有责”。假如你看见一位老人往京杭运河里倾倒污水,请根据图示,结合主题,用恰当的语气对老人进行一番劝说。
二、语段阅读
(一)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11.选出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 )
A.所识穷乏者得我与?B.故患有所不辟也。
C.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D.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
1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
①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②万钟于我何加焉!( )
③贤者能勿丧耳( )
④此之谓失其本心( )
13.下列“而”字用法不同类的一项是( )
A.舍鱼而取熊掌也B.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C.乡为身死而不受D.呼尔而与之
14.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
②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15.简答:
①“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该句中的“是心”是指什么?
②“此之谓失其本心。”该句中的“此”指什么?
③“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作者特意交代这一句的意图是什么?
④“鱼与“熊掌”在文中分别比喻什么?文章以鱼与熊掌设喻的目的是什么?
16.联系实际,简要评说孟子所主张的“义”
(二)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学会谅解
①谅解是人类的美德,是一种高尚的品质。有人这样形容:谅解是一股和煦的春风,能消融凝结在人们心中的坚冰;谅解是 ,能 ;谅解是 ,能 。 这生动地道出了谅解在人际交往中的重要遥作用。因而一位伟人意味深长地说:同志之间的谅解、支持与友谊比什么都重要!
②确实,谅解非常重要。先哲们早就认识到这一点。圣人孔子曾说:“已所不欲,勿施于人。”意思是说,无论做什么事,都要推已及人,将心比心,以自己的感受去体会别人的感受,以自己的处境去推想别人的处境。这种以已推人的思想就包含了理解他人、谅解他人的深刻含义。唐代韩愈在《原毁》中说:“古之君子,其责已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轻以约。”强调做人要严于律已,宽以待人,同样体现了人际交往中的谅解精神。
③谅解在我国传统的伦理道德观念中,一直占有重要的位置,是为人处事的重要原则。
④唐太宗李世民谅解、重用魏征的故事被传为佳话。在李建成与李世民的皇位之争中,魏征为李建成出谋划策,多次使李世民陷入困境。玄武门之变后,魏征成了李世民的阶下囚。这时,李世民完全可以治他的罪,杀他的头。但是,李世民十分欣赏魏征的才干和人品,于是便谅解并重用了他,让他做到了宰相,帮助自己成就了历史上著名的“贞观之治”。这里虽然有李世民作为一代明君尊贤爱才的一面,但我们不能不认识到,这也与他宽宏大度、关于谅解他人分不开。再往前翻一翻历史的画卷,齐桓公谅解并重用曾险些射死自己的管仲,从而成就了霸业;蔺相如谅解多次羞辱自己的廉颇,留下“将相和”的美谈……相反,那些小肚鸡肠、斤斤计较之人,又有哪一个能作出一番事业呢?
⑤古人尚能如此,在社会生活日趋复杂的今天,人与人之间更需要谅解。那么,怎样才能学会谅解呢?
⑥谅解,需要沟通。客观事物纷繁复杂,个人的思想认识常常带有一定的局限性和片面性,人与人之间难免会产生误解和冲突。因此,当自己与他人产生矛盾或误会时,要主动与对方交谈,认真倾听对方的诉说。这样,才能沟通彼此的思想,从而消除误会和隔阂。
⑦谅解,需要设身处地地为别人着想。积极地换位思考,更多地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我们就更容易谅解别人。
⑧谅解,需要忘却。忘却,是谅解的良方。克制性的谅解,不是真正的谅解,它不能祛除感情伤口上的脓水,医治感情上的创伤。只有那种不记、不究的谅解,才是真正的谅解。
⑨我们提倡谅解,但是,谅解也不是无原则的一味迁就、退让。对于那些有损民族、国家和集体得益的行为,还需要勇敢地站出来,与之作坚决的斗争。
⑩让我们学人谅解吧!这样,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才会更加和谐,人们的生活才会更加美好。
17、文章是从哪两个方面对“谅解”进行论述的?
答:
18、文章第④段在论证上有什么特点?这样论证的作用是什么?
答:
19、文章第⑤段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答:
20、如果将第⑨段删去,对文章的论证会产生什么影响?
答:
21、仿照文章第①段中的画线部分,将后面的句子补充完整并写在下面。
答:谅解是 ,能 ;
谅解是 ,能 。
(三)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九十九分的苦恼
我历尽坎坷,中年才得一女。望着她那越来越像我的小尖鼻子和玲珑的小嘴,我的心头洋溢着得意和欢快。她妈妈认为孩子比我漂亮,比我聪明比我有更好的气质,将来会比我有出息,至于和院子里那些同龄孩子相比,她妈妈更是自豪,认为没有一个能和她并驾齐驱。
这种情感氛围中,我们对孩子寄寓了很高的期望。这期望近乎成为信仰。可是,等女儿入了小学,一年年往上升,这种信仰却一次又一次地遭到打击。最关键的是考试成绩,虽然孩子每次考试都在90分以上,但总不能使她的妈妈满意。在她看来,我们的孩子应该门门都100分才顺理成章,人家的孩子都能考到96分、97分,她感到不可理解。孩子每次拿了94分、95分回来,她脸上都没有笑容。有时孩子失误,只拿到八十几分,于是就有(1)引发 引起 发生)一场暴风骤雨的可能。
每当这时,首当其冲的是孩子,平时各式各样的小毛病,甚至不是毛病的小事都被她妈妈拿出来数落一顿。这时孩子默默垂泪,可怜巴巴地看着我,那眼神显然是希望我马上相救。可是妻子也在看我,那眼神显然是希望我为她找出更多责备孩子的理由。
夹在两种目光中的我只好装傻。
孩子自然拿我没办法,但她妈妈对孩子的数落却有了发展。原来用的是第二人称单数,“你总是”如何如何不听话,不久就变成了“你们总是”如何如何,最后干脆成了“你们两个人”如何如何。这时,我如果分辨两句,其结果“你们”会立即变成“你”。孩子解放了,批判的矛头便立即转移到我头上,指责我懒散,不爱整洁待人大大咧咧,买东西又贵又次,等等。怎么办好呢?我想最关键的还是要切实有效地帮助孩子提高成绩,于是,我开始亲自辅导孩子做作业。苍天不负苦心人。不久后的一天,孩子放学回家,老远就喊着(2)(走 冲 迈)进门来了:“爸??爸!”我知道这肯定是好消息了。果然带来一个99分。
我大喜。待她妈妈下班回来,我努努嘴暗示孩子把考卷奉上。我看到妻子脸上一丝微笑还没来得及闪烁就消失了。她往椅子上一瘫:“我就不明白,你为什么就拿不回那最后1分!”
我大为震惊,本想顶回去:“你上小学考过几个100分?我看连90分都难得。”但是我知道,这样意气用事绝对愚蠢的,只能破坏孩于成绩提高所带来的良好气氛。这时我想起有种幽默理论说,幽默的意义是缓解冲突,把自己的进攻变成对方的顿悟甚至享受。
我灵机一动,叹了一口气说:“都是我不好。”
妻子奇怪了:“平时骄傲得不得了,这回怎么谦虚起来了?”
我说:“孩子学习成绩不够理想,不是她不努力,而是她的脑子不好,天生的笨。”
妻子有点不解,我继续说:“天生的笨,是遗传的原因。这有两个可能。第一个是你笨,这不可能。那就是第二种可能:我笨。我看这样说,还比较恰当。但是,这也并不能怪我。想当年,你找对象:满园里拣瓜,拣得眼花;拣了半天,捡个了傻瓜。你不怪自己,还要怪她。”
女儿捂着嘴巴笑。她妈妈也忍住笑了。
22.文中第一处画线部分一连用了五个“比”字,目的是什么?
答:
23.结合上下文,在下面两句话的横线上填入最恰当的词语。(从括号内选择)
(1)于是就有 (引发 引起 发生)一场暴风骤雨的可能。
(2)老远就喊着 (走 冲 迈)进门来了。
24.文中第二处划线的句子形象地写出了她妈妈当时的心理变化,开始是
继而 ,接下来有一个很能体现后一种心态的动词是 。
25.面对99分,全家人都陷入了苦恼之中,他们各自苦恼的是什么?分别用一句话简要回答。
孩子苦恼的是:
她妈妈苦恼的是:
“我”苦恼的是:
26.对本文结尾含义和作用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矛盾得到彻底解决,全家皆大欢喜。
B 矛盾没有彻底解决,“笑”的背后仍有苦恼。
C 语言幽默风趣,让人发出苦恼的笑。
D 言尽而意未尽,留有让人思考的余地。
27.作者写这篇文章有深刻的用意。谈谈你对作者写作意图的体会。
答:
三、作文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真诚地向别人道歉,这是一个明智之人的明智之举,因为一个人不能保证他永远都不会有意或无意地做伤害别人的事。美国公关专家苏珊?雅各贝曾说,学会道歉,是一个重要的社会技能。是的,真诚地道歉将会获得别人由衷的谅解,真诚的道歉将会使人们感受到人与人之间最美好的情感,并更加密切和珍视彼此间的关系和友谊。
请以“真诚道歉”为话题写一篇文章。要求:(1)立意自定;(2)文体自选(诗歌除外);(3)题目自拟;(4)不少于600字;(5)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
21 曹刿论战
一、知识点拨与学法引导
(一)整体感知
本文是《左传》中的名篇,主要的记叙方式是“记言”,这是《左传》记叙某些历时不长,规模不大的战争时常用的方式,目的是通过人物的谈论,总结战争的经验教训,阐述军事斗争的策略,本文就是这一类文章的代表作。全文以齐鲁长勺之战为主线,以曹刿为主,庄公为宾,记叙了曹刿战前、战中、战后的有关战争的言论,阐明弱国在对抗强国的战争中应采取的战略战术原则,即政治上取信于民,军事上以逸待劳,把握时机、后发制人等,表现他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和军事上的卓越才能。
(二)学法引导
查找有关长勺之战的材料,了解背景,以助于理解文章。阅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整体把握文章的主要意思,培养整体感知的能力,注意积累重点字词,提高文言文的阅读和理解能力。另外对本文在写作上记事详略得当,重点突出的特色要着重体会。
(三)审美鉴赏
周密严紧的构思美
本文的篇幅极其短小,却将复杂的长勺之战这一事件,介绍得井然有序,清楚明白,这主要得力于作者对文章结构的精心安排。课文以长勺之战的经过(战前鲁国的准备??战斗过程??战后总结)为线索,各部分间又注意了巧妙的过渡和照应,使文章结构十分严紧、周密。如第一、二两部分用“请战”和“从战”过渡和衔接,第三部分用“既克,公问其故”承上启下,显得十分自然。前后照应的地方,如第一部分“何以战”和“可以一战”相照应;第二部分中两个“未可”和下文两个“可矣”照应;第三部分中“辙乱”“旗靡”与上部分的“下视其辙”“登轼而望”相照应等,上系下连,严紧周密。
(四)重点难点突破
1、结合课文回答“肉食者鄙”的“鄙”表现在哪里?曹刿的“远谋”表现在哪里?纵观全文,弱小的鲁国能战胜强大的齐国原因有哪些?
[析]本题一题三问,主要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从文字材料中提取、概括关键信息的能力。
[参考答案] “肉食者鄙”的“鄙”表现在:
(1)战前准备阶段,鲁庄公的三答,表明他寄战胜的希望于身边的臣子,神、而不是百姓。(2)战斗中,“公将鼓之”“公将驰之”,充分暴露了鲁庄公未察敌情,贸然进军,不懂军事。(3)战后,“既克,公问其故”,战胜了还不知什么原因,再次暴露“鄙”。
曹刿的“远谋”表现在:(1)战前三问。说明他明白政治上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有远见。(2)战中能掌握将士心理,能观察敌情,把握战机,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弱小的鲁国能战胜强大的齐国原因有:(1)战前准备充分。取信于民,这是保证战争胜利的先决条件,这是“人和”因素。(2)选择了有利的地点。长勺在鲁国,鲁国是反侵略战争,这是“地利”因素。(3)抓住了有利的反攻时机,待“彼竭我盈”之时,后发制人。抓住了恰当的追击时机,详察敌情,确证无埋伏时,乘胜追击,大获全胜。是“天时”因素。总之,鲁国取胜的原因,在于天时、地利、人和,最主要的是人和。
2、本文是怎样运用对比手法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析]本题考查的是对课文对比手法的掌握情况,同时能进一步加深对文章中心的理解。
[参考答案]:
讨论并归纳:运用对比手法是,把鲁庄公的“鄙”与曹刿的“远谋”进行多次对比(见上一题答案)。借助对比手法,可以突出曹刿政治上的远见卓识与军事上的卓越才能。
3、本文详写了什么,略写了什么?为什么这样安排?
[析]此题意在让学生体会课文剪裁详略得当的特点。重点理解文章选材、剪裁都要符合表达中心需要的道理。
[参考答案] 本文紧扣“论战”来写,以曹刿为中心,详细描写了曹刿在战前、战中、战后的言论。如第一段中与鲁庄公的三问三答,详细具体地表现他“取信于民”的战略思想。再如第三段论战胜的原因,把他的作战必须依靠士气、抓准时机、谨慎而又果断的战略思想表现了出来。这两段文字,充分地表现了曹刿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和军事上的卓越才能。对于无助于表现“论战”的事,如战争的起因、战斗的状况、战后的处理等,略写或不写。这样剪裁,叙事清楚,详略得当,有力地突出了中心。
二、自学阶梯评估
达标训练
1、请给下列句中加点字注音:
又何间( )焉 小惠未?( ) 牺牲玉帛( )
辙( )乱旗靡( ) 肉食者鄙( )
2、填空
(1)《曹刿论战》选自《 》,传说是 时期 所作,是根据鲁史写的 体史书。
(2)《曹刿论战》中曹刿认为可以一战的条件是: 具体来说指的是 。文中叙述了开始反攻的时机是 开始追击的时机是 。
3、下列加点的“以”的含义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A何以战 B.必以情 C.必以分人 D.可以一战
4、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古今义:
(1)又何间焉 古义: 今义:
(2)肉食者鄙 古义: 今义:
(3)牺牲玉帛 古义: 今义:
(4)小大之狱 古义: 今义:
5、翻译下列句子。
(1)小信未孚。 。
(2)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
能力提高
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回答问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1、“十年春,齐师伐我”除了交待战争发生的时间外,还指出了
和 ,其中的“我”是指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小惠未?,民弗从也 (2)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3)曹刿请见 (4)战则请从
3、用原文回答
(1)“忠之属也”所评价的内容是什么?
。
(2)曹刿请见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
4、用“‖”把第一段文字分为两层,并写出层意。
一层 。
二层 。
5、从这一段中,可以看出曹刿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开放探究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练习
晏 子 辞 千 金
晏子方食,景公使使者至,分食食之,使者不饱,晏子亦不饱。使者反,言之公。公曰:“嘻!晏子之家若是其贫也!寡人不知,是寡人之过也。”使吏致千金与市租,请以奉宾客。晏子辞。三致之,终再拜而辞曰:“婴之家不贫,以君之赐泽覆三族延及交游以振百姓君之赐也厚矣,婴之家不贫也。婴闻之,夫厚取之君而施之民,是臣代君君民也,忠臣不为也;厚取之君而不施于民,是为筐箧之藏也,仁人不为也;进取于君,退得罪于士,身死而财迁于它人,是为宰藏也,智者不为也。夫十总之布,一豆之食,足于中,免矣。”
景公谓晏子曰:“昔吾先君桓公以书社五百封管仲,不辞而受,子辞之何也?”晏子曰:“婴闻之,圣人千虑,必有一失;愚人千虑,必有一得。意者管仲之失而婴之得者耶?故再拜而不敢受命。”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晏子方食 方:正 B.终再拜而辞曰 再拜:拜两次
C.进取于君 进:前进 D.以振百姓 振:同“赈”,救济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线的词语,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分食食之 ②食之不以其道
B.①使吏致千金与市租 ②乃致其父兄昆弟而誓之
C.①寡人不知 ②孰谓汝多知乎
D.①忠臣不为也 ②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3、文中加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以君之赐泽,覆三族,延及交游,以振百姓,君之赐,也厚矣
B.以君之赐泽,覆三族延,延及交游,以振百姓,君之赐,也厚矣
C.以君之赐,泽覆三族延,延及交游,以振百姓,君之赐也厚矣
D.以君之赐,泽覆三族,延及交游,以振百姓,君之赐也厚矣
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之”字,全都是代词且指代的对象相同的一项是:( )
①分食食之 ②言之公 ③厚取之君而不施于民 ④一豆之食
⑤夫厚取之君则施之民 ⑥婴闻之 ⑦以君之赐 ⑧寡人之过也
A.①③⑥ B.③⑤ C.②⑧ D.③⑤⑦
5、把下列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婴闻之,夫厚取之君而施之民,是臣代君君民也,忠臣不为也。
(2)婴闻之,圣人千虑,必有一失;愚人千虑,必有一得。
三、资料下载
齐鲁长勺之战的背景。
齐与鲁是春秋时期的邻国,都在今山东省境内,齐在东北部,鲁在西南部。齐是一等国,在春秋时期并国35(?说“30”);鲁是二等国,曾并9国。齐鲁长勺之战的导火线是齐国的内乱。《史记?十二诸侯年表》中“鲁庄公十年”一栏云:“齐伐我,为纠故。”这件事在《齐太公世家》中有详细记载,摘抄如下:
“初,襄公之醉杀鲁桓公,通其夫人,杀诛数不当,淫于妇人,数欺大臣。群弟恐祸及,故次弟纠奔鲁,其母鲁女也,管仲、召忽傅之。次弟小白奔莒,鲍叔傅之。小白母,卫女也,有宠于?公。小白自少好善大夫高?。及雍林人杀无知,议立君,高、国先阴召小白于莒。鲁闻无知死,亦发兵送公子纠,而使管仲别将兵遮莒道,射中小白带钩。小白详(佯)死,管仲使人驰报鲁。鲁送纠者行益迟。六日至齐,则小白已入,高?立之,是为桓公。桓公之中钩,详死以误管仲,已而载温车中驰行,亦有高、国内应,故得先入立,发兵距(拒)鲁。秋,与鲁战于乾时,鲁公败走,齐兵掩绝鲁归道。齐遗鲁书曰:‘子纠兄弟,弗忍诛,请鲁自杀之。召忽、管仲仇也,请得而甘心醢之。不然,将围鲁。’鲁人患之,遂杀子纠于笙渎。召忽自杀,管仲请囚。……”
按:无知弑齐襄公发生在鲁庄公八年(前686年),雍林人杀无知则发生在次年春天,大约此后不久小白就做了齐国国君,乾时之战就发生在这一年的秋天。接着子纠被杀,召忽自杀,管仲请囚。长勺之战则是此后半年的事。
22 邹忌讽齐王纳谏
一、知识点拨与学法引导
(一)整体感知
这是一篇短小精悍、逻辑思维较强,融基本知识、思想内容、现实借鉴为一体的优秀作品。文章选自《战国策?齐策》。本文着重写齐相邹忌以自身生活中的小事设喻,劝说齐王必须以广泛听取人民的意见作为施政依据的故事。既表现了古代志土(邹忌)为了国家利益勇于讽谏的思想,又表现了开明、有作为的君主(齐威王),从谏如流,闻过则喜,勇于改革的大度胸怀。
(二)学法引导
本文篇幅短小,思路明晰,推理过程有较强的逻辑性,文字也较浅显,可以借助课文注解和已有的文言文知识, 理解字义、词义,把握句意。以读代讲、以读代解、以读代译、以读代练,突破历史,联系现实生活中的人、事,认识齐威王纳谏除蔽的积极意义。学习邹忌善于揣摩对方心理,善于运用设喻的语言艺术,提高表达能力。
(三)审美鉴赏
简练生动的语言美
全篇只有三百多字,从家事说到国事。写人物,声貌毕肖;叙事实,曲折引入;用语简洁生动。说它简洁,如“于是入朝见威王曰:……”几个字就交代了朝见的过程,省去了进见的“导语”,开门见山地直陈其事。齐王听了谏辞以后,只用一个“善”字就写出了齐王纳谏的决心。威王下令纳谏以后,只三十来字就交代清楚了“令初下”“数月之后”“期年之后”三个阶段的具体情况,说明了纳谏后发生的巨大变化;纳谏的效果,只写邻国动态,省去国内情况,这些文字都是异常的简练。说它生动,如:邹忌与妻、妾、客的三问三答,意思雷同,但句法、语气却各不相同,逼真地刻画了人物不同的心理、神情,文字错综,毫不呆板。
(四)重点难点突破
1、这篇课文记述了一个什么家庭小事?要说明什么道理?是用什么方法说理的?
[析] 本题旨在引导学生理清文章思路,概括要点,把握文章主旨。
[参考答案] 记叙了邹忌向他的妻、妾与客提出自己与徐公谁美的问题的故事。
要说明的道理是:劝说齐威王广开言路,积极纳谏,改良政治。
邹忌不是像一般人那样正面讲道理,而是用一段具体的家庭琐事为譬喻来阐明“纳谏”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2、邹忌为什么会劝谏成功?他的劝说有什么特点?
[析]此题意在让学生体会邹忌委婉劝说的方式,在今天的人际交往中借鉴这种做法。
[参考答案] 邹忌(进谏者)用自己亲身经历的生活小事来讲道理,现身说法,明白具体,说理深刻,委婉动听,使人易于接受。他劝说的最大特点是委婉,充分尊重被劝说者,使之受到启发、明白事理,从而愉快地接受意见。
3、简要说说本文比喻说理有什么好处。
[析]此题意在进一步加深对本文劝说语言的特点及对这一特点的优越性的认识。
[参考答案]能用具体的事物说明抽象的道理,变深奥为浅显,变复杂为简明,变逆耳为顺耳,委婉而有较强的说服力。
4、事例:妈妈发现自家的男孩跟邻居的女孩交往密切,有事没事老呆在一块儿。妈妈心里担心,想提意见。请你替设计一条合适的提法。
[析]本题旨在触类旁同,学以致用。
[参考答案]略。
二、自学阶梯评估
达标训练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都正确的一组是 ( )
A.臣妾(qì) ?丽(yǐ) 朝服衣冠(zhāo)
B.孰与(shú) 弗如(fú ) 皆朝(cháo)于齐
C.窥镜(kuì) 期年(qī) 数(shuò)月之后
D.旦日(dàn) 暮寝(qīn) 时时而间(jiān)进
2.下列加点词用法与其他各项不同的一项是 ( )
A.吾孰与徐公美 B.吾妻之美我者
C. 皆以美于徐公 D.君美甚
3.找出下列与“忌不自信”句式相同的一项 ( )
A.君美甚 B.能谤讥于市朝
C.甚矣,汝之不惠 D. 夫晋,何厌之有?
4.对“今齐地方千里”一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
A.现在齐国这个地方有数千里的土地
B.现在齐国的土地方圆千里
C.今天齐国这个地方有数千里的土地
D.今天齐国土地方圆有千里之多
5.下面句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
A.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是寡人之过也
B.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徐公来,孰视之
C.能谤讥于市朝 朝服衣冠
D.虽欲言,无可进者 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
6.填空
①《邹忌讽齐王纳谏》选自 体的历史著作《 》。“讽谏”的意思是 。
②文章中写邹忌从妻、妾、客的回答中受到启发的句子:
。威王采取纳谏措施后收到效果的句子: 。
7、请列举两个出自《战国策》的成语。
能力提高
阅读下列语段,完成习题。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关?”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关?”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关。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关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1.下列对邹忌的赞美,语气由轻到重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
①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②妾曰: “徐公何能及君也?” ③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A.②③① B.①②③ C.②①③ D.②③①
2.对下列句子中涉及到的称呼,归类正确的一组是 ( )
①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②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③臣之妾畏臣 ④臣之妻私臣 ⑤王之蔽甚矣
A.①②/③④/⑤ B.①⑤/②③/④
C.①⑤/②/③④ D.①②/③④/⑤
3.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邹忌修八尺有余:身高 B.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偏爱
C.朝服衣冠:衣服 D.于是入朝见威王:朝廷
4.对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
①臣之客欲有求于臣 ②皆以美于徐公
③以告,则杀之 ④皆以美于徐公
A.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B.①②相同,③④不相同
C.①②不相同,③④不相同 D.①②不相同,③④相同
5.句式与其他各句不相同的一项是 ( )
A.忌不自信 B.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C.又弗如远甚 D.朝廷之臣莫不畏王
6.下列语言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君美甚,徐公何能及也!”??妻子赞美于前,比较于后,发自内心,出自真情。
B.“徐公何能及也!”??小妾急急回答,惟恐不能表白感情,似乎战战兢兢
C.“徐公不若君之美也。”??客从容言之,貌似深思熟虑,实则阿谀逢迎。
D.邹忌问妻子用生活化的“我”,显得亲切而随和,邹忌问小妾与客,用书面语“吾”,显得生硬,表现了一种倨傲。
开放探究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习题。
江乙对楚宣王
《战国策》
楚宣王问群臣曰:“吾闻北方之畏昭奚恤①也,果诚何如?”群臣莫对。江乙对曰:“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今王之地方五千里,带甲百万,而专属②之昭奚恤。故北方之畏奚恤也,其实畏王之甲兵也??犹百兽之畏虎也。”
(注:①昭奚恤,楚国贵族,楚宜王的名将,在中原各诸侯国中有较大影响。②专属,单独地托付。)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群臣莫对:______________ (2)虎求百兽:_________ _____
(3)天帝使我长百兽:______________(4)子以我为不信:______________
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其用法与现代汉浯相同的一项是 ( )
A.吾闻北方之畏昭奚恤也
B.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
C.今王之地方五千里
D.故北方之畏奚恤也,其实畏王之甲兵也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s://www.jiyifa.com/chusan/75229.html
相关阅读: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复习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