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 捕蛇者说
一、教学目的
1、了解“说”的特点。
2、理解本文衬托、对比写法。
3、掌握本文的词语。
4、认识柳宗元同情人民,痛恨苛敛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蒋氏自陈心曲的话是全文主体,要着重领 会。
难点:运用对比的写法,以捕蛇之“利”反衬赋敛之毒。
三、课时安排:二课时
四、教学内容与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蛇”在我们心目中是什么样的形象?下面请同学来谈一谈。
2、想到了蛇,同学们就联想到了“凶狠、残忍”这些词语,就感到恐惧。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一看柳宗元又是怎样说说捕蛇人的事的。(板书课题,作者)
二、作者简介
柳宗元(公元773—819年),唐代杰出的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荀、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早年曾在朝中作官,政治上有抱负,有理想。唐顺宗永贞元年(公元805年),王叔文执掌朝政,采取了一些改革政治的措施,如取消巧立名目的额外赋税,查办贪官污吏等等,史称“永贞革新”。柳宗元积极参加这次革新,是核心人物之一,被任命为礼部员外郎(官阶相当于副司长)这年他32岁。这次革新很快就遭到失败。王叔文被杀,参与者都被惩处,柳宗元被贬为永州(今湖南零陵)司马。十年后,柳宗元又被贬到更荒远的柳州(今广西柳州)任刺史。最后死在柳州,死时才46岁。《捕蛇者说》是柳宗元被贬到永州时写的。
“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这种文章往往带有杂文、杂感的性质,或因事发论,或抒发感触,行文较为自由灵活。“说以感动为先”(李善),文中蕴含着感情,这是“说”的一大特点。《捕蛇者说》中就蕴含着柳宗元当时的悲愤之情。这篇文章在写法上独具特色,我们在学习时要注意研究这点。
三、教师范读课文(或听录音)
1、要求读音及正确的文言停顿。
2、注意与蒋氏的对话的语调。
四、正音(读准以下字的音)
啮(niè) 腊(xī) 挛(luán) 碗(wǎn) 瘘(1òu) 疠(lì)
当(dàng)其租入 嗣(sì) 几(jī)死者数 (shuò)
矣莅(lì) 蹙(cù) 殚(dān) 踣(bó) 死者相藉(jiè)
囊(nǎng) 隳(huī) 恂(xún) 缶(fǒu) 谨食(sì)之
熙(xī) 以俟(sì) 夫(fú)
五、学生朗读课文
让几名同学分别朗读课文。读前提出要求:字音正确、句读分明。读毕,酌情讲评。
六、默读、理解课文
七、字词疏导
第1段
“永州①之野产异蛇,黑质①而白章;触草木,尽死;①以啮人,无御②之①者。然得②而腊③之②以为铒,可③以已大风、挛?、瘘、疠,去死肌,杀三虫。①其始,太医④以王命聚④之,岁赋②其二,募有能捕⑤之②者,当③其租入。永⑥之人争奔走焉。”①⑥“之”:的。“异”:奇特。“质”:本体,指蛇身。①“而”:表并列。“章”:彩色,花纹。“触”:接触。“尽”:全部,都。①“以”:而,如果。“啮”:咬。“御”:抵御。②“之”:代蛇毒。①“者”:指办法。“然”:然而。②“而”:如果。“腊”:晒干。③④⑤“之”:代蛇。②③④“以”:用。“为”:作,制成。“铒”:药铒。“已”使动用法,使……离去,这里意为治好。“大风”:麻疯。“挛?”:手脚不能屈伸的一种病。“瘘”:脖子肿。“疠”:恶疮。“去”:除去。“死肌”:失去感觉的肌肉,坏死的肌肉。“三虫”:人体内的寄生虫。①“其”:指所要述说的事。“太医”:御医,皇帝的医生。“聚”:收聚。“岁”:名词用作状语,每年。②“其”:指蛇。“二”:两次。“募”:征集,召募。②“者”:指人。“当”:当作。③“其”:指能捕捉到蛇的人。“入”:缴纳。“人”:民,避讳唐太宗李世民之“民”。“焉”:于此,在这件事上。
第2段
“有蒋氏①者,专其利三世矣。问①之,则曰:‘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今吾嗣为②之十二年,几死②者数矣。’言③之,貌若甚戚③者。”①“者”:表停顿,“专”:独占,享有。“其”:指捕蛇以抵租赋。①“之”:代蒋氏。“则”:却。“于”:在。“是”:这事。“嗣”:继承,接续。“为”:做,干。②“之”:代捕蛇以抵租赋这事。“几”:几乎,差点儿。②“者”:指“几死”的情况。“数”:多次。③“之”:代以上说的这些话。“貌”:脸色。“若”:好像。“甚”:很。“戚”:悲哀。③“者”:指其 表情。
第3段
“余悲①之,且曰:‘若毒② 之乎?余将告于莅事者,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悲”:怜悯。①“之”:代蒋氏。“且”:并且。“若”:你。“毒”:怨恨。②“之”:代捕蛇以抵租赋这事。“将”:打算。“告”:告诉。“于”:及于,给。“莅事者”:管政事的人,指地方官;“莅”,临,统管,治理。“更”(gēng):更换。 “役”:差事。“复”:恢复。“则”表连接,那么。“何如”:如何,怎么样。
第4段
“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君将哀而生①之乎?则吾斯役②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③之甚也。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戚”:悲哀。“汪然”:泪水盈眶的样子。“涕”:眼泪。“君”:敬称。“将”:打算。“生”:使动用法,使……活。①“之”:代自己,我。“斯”:这。②③“之”:的。“未若”:不如。“甚”:厉害。“向”:旧时,往昔。“为”:做,干。“病”:苦。这几句写蒋氏极为悲哀地回答作者,说如果恢复他的租赋,那么这给他带来的不幸要远比捕蛇给他带来的不幸大得多。
“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①而乡邻之生日蹙,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号呼②而转徙,饥渴③而顿踣,触风雨,犯寒暑,呼嘘毒疠,往往④而死者相藉也。曩与吾祖居者 ,今其室十无一焉;与吾父居者,今其室十无二三焉,与吾居十二年者,今其室十无四五焉。非死则徙尔。⑤而吾以捕蛇独存。’“自”:从。“是”:这。 “乡”:行政区 域单位。“积”:累积。“于”:到。“岁”:年。①“而”:表承接,意为在这六十年间。“生”:生活。“日蹙”:一年比一天窘迫;“日”,名词用作状语;“蹙”,紧迫,减缩。“殚”:尽。“竭”:穷尽。“号(háo)呼而转徙”:哭喊着辗转迁徙;②④“而”:连接状语与谓语。③“而”:因而。“顿”:困厄。“踣”:倒下。“触”:接触,冒着。“犯”:触犯。“呼嘘”:呼吸。“毒疠”:有毒的疫气;“疠”,疫病。“往往”:常常。“相藉”:互相压着;“藉”,坐卧其上。“曩”:往昔,从前。“室”:家。“焉”:语气词。“非……则……”;不是……就是……。“徙”:迁徙。“尔”:语气助词,罢了。⑤“而”:但是。“以”:因为,由于。“存”:存活。这几句是蒋氏自述乡邻在这六十年间“非死则徙”的不幸遭遇,他自己却由于捕蛇抵赋而存活下来。
“悍吏之来吾乡,叫嚣①乎东西,隳突②乎南北,哗然①而骇者,①虽鸡狗不 得宁①焉。吾恂恂②而起,视其缶,③而吾蛇尚存,则弛然④而卧。谨食之,时⑤而献②焉。退⑥而甘食其土之有,以尽吾齿。盖一岁之犯死者二③焉;其余,则熙熙⑦而乐。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今②虽死③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又安敢毒耶?”“悍吏”:凶暴的官吏;“悍”,蛮横。“之”:取消句子独立性。“叫嚣(xiāo)乎东西,隳突乎南北”:互文,意为叫嚣隳突乎东西南北;“叫嚣”,呼喊喧闹;①②③“乎”:于,在;“隳突”,冲撞毁坏。“哗”:吵嚷,喧哗。①②④⑤⑦“而”:连接状语与谓语。“骇”:惊扰。“者”:指上述“叫嚣……而骇”的骚扰恶行。①②“虽”:即使。“宁”:安宁。①③“焉”:语气词,啊。“恂恂”:心有顾虑的样子。“其缶”:那个瓦罐。③“而”:顺连。“弛”:放松。“谨”:谨慎小心。①“食”:饲,喂养。“时”:按时。②“焉”:之,代蛇。“退”:归家。⑥“而”:就。“甘”:味美。②“食”:吃。“以”:而。“尽吾齿”:过完我的岁月;“齿”,人的年龄。“盖”:连词,承接上文申说原因,没有实在意义。“犯”:触犯,冒。“二”:两次。“熙熙”:快乐的样子。“岂”:哪里。“若”:像。“旦旦”:天天。“是”:代上句之“犯死”。“已”:已经。“安”:怎么,哪里。“毒”:怨恨。这几句是蒋氏自述比起乡邻们因缴纳租赋而受悍吏骚扰蹂躏,天天遭受不幸,他干捕蛇这差事要有“幸”得多,一年中他只需“犯死”两次,其余时间就可“熙熙而乐”。这些话显然含着讥刺,含着怨愤。
第5段
“余闻而愈悲。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吾尝疑乎是,今①以蒋氏①观①之,犹信。鸣呼!孰知赋敛②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故为③之说,②以俟夫②观人风者得焉。”“而”:表承接。“愈”:更加。“苛政”:残酷的政令。“猛”:凶暴。“于”:比。“乎”:于,对。“是”:代孔子的话。“今”:现在。①“以”:根据。①“观”:看。①“之”:代孔子之言。“犹”:仍然。“信”:可信。“孰”:谁 。“敛”:赋税。②“之”:的。“毒”:害。“甚”:超过。“故 ”:因此。“为”:为了。③“之”:代上述之事。“说”:写此“说”。②“以”:而,表目的。“俟”:等待。“夫”(fú):指示代词,那。②观”:考察。“人风”:民风,民情风尚;“人”,避讳唐太宗李世民的“民”,以“人”代之。“得焉”:得到它;“焉”,之。
第二课时
一、课文内容分析
1、每一段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第1段:写异蛇的剧毒、特殊用途以及永州之民争相冒死去捕毒蛇以顶替租赋。
第2段:写蒋氏悲哀地叙说他一家三代都干这捕蛇以抵租赋之事的悲惨遭遇。
第3段:写作者怜悯,同情蒋氏的不幸,并告诉蒋氏打算用“更役复赋”的办法为他解除不幸。
第4段:写永州之民在朝廷苛赋重压下“ 非死则徙”的悲 惨遭遇;说明苛赋之害比毒蛇之害更为厉害,更加可怕。
第5段:直接抒情,作者愤慨地谴责其害远远超过毒蛇剧毒,比毒蛇之害惨酷得多的重赋苛政,同时言明写此说的目的。
2、进一步理解文章的主题
1、课文借蒋氏和乡邻的遭遇,揭露了封建统治者残酷压迫剥削劳动人民的罪行。那么这种“苛政”害民的现象仅仅发生在柳宗元生活的唐朝吗?文中什么地方告诉了我们?
提示:“苛政猛于虎也”突出了蒋氏遭遇的社会意义,告诉我“苛政”害民不是一时一地的现象,而是从来如此。(从议论的角度看,它还是立论的根据。)
2、课 文在揭露封建统治 者残酷压迫剥削劳动人民的罪行的同时也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从哪些地方看出来?
提示:同情和关心劳动人民的疾苦。
如:“余悲之”;“余闻而愈悲”;听了蒋氏的叙述后提出“更若役,复若赋”的建议;“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最后一句话是作者的写作动机,学生可能找不出来,可通过下面的问题进行提示,并略作分析。
3、作者写这篇“说”的目的是什么 ?对此应如何评价?
提示:作者把变革黑暗社会现实的希望寄托在“观人风者”身上,幻想最高统治者能体察民情,从而革除弊端,这是他思想的局限性,但作者对人民疾苦的关心和同情是真切的。
二、小结:
文章一开始叙述异蛇毒性之剧及其特殊的医疗功效是为下文作铺垫。关键是“当其租入”和“永之人争奔走焉”这两句——捕的蛇可抵交租税,永州的人才争着去做捕蛇这件事。这就暗示了“赋敛之毒有甚是蛇”。作者字字都是客观叙述,而全文主旨已寓其中。
三、写作特点
本文写作上有两个突出特点:
①、衬托:写毒蛇之害以衬托重赋苛政之害。捕蛇以抵赋,蒋氏之祖、父死在这上头,而蒋氏却甘愿干此差事,这就令人心悸地看到“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
②、对比。以其乡邻60年来由于苛赋之迫而“非死则徙”的遭遇与蒋氏“以捕蛇独存”的状况作对比,触目惊心地表明“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s://www.jiyifa.com/chusan/77345.html
相关阅读:捕蛇者说